APP下载

实现自主课堂需要避免的几个误区

2011-12-29孙林青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9期

  教学研讨月中,我们开展了自主课堂的研究和探讨。研究中,我们深入挖掘自主课堂的实质内容,不断提高对自主课堂的认识。我认为,要想实现真正的自主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避免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课堂上有活动就是自主课堂
  有的老师认为一节课结束,美术课学生画了、劳技实践课学生做了、科学课学生实验了、品社课学生讨论了,这样的课堂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了。其实不然,不是有学生的活动就是自主课堂,也不是没有活动的课堂就不是自主课堂。关键要看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是否愿意参与、是否掌握一定方法或技巧、是否有新的发现和结论。动手画、动手做、动手实验、展开讨论等都只是一堂课的一个环节或是教学目标达成的一种方式。为什么设计画这个、怎么画,为什么设计做这个、怎么做,为什么设计讨论这个、怎么讨论等,才是对自主课堂的根本的思考。
  【误区二】学生完成所有活动就是完成教学目标
  有的老师认为一堂课上,学生们不仅学会了一种知识,而且还能运用这种知识完成一幅绘画作品、一个实验操作、一项资料整理和分析,就是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了。其实,老师们忽略了各个项目完成的过程比结果更有价值。学生们是怎样完成的、完成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课堂上的知识是否用到、课后是否就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其他的问题……这些是需要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误区三】课堂上教师讲的越少越体现自主课堂
  有的老师认为,自主课堂就是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至于为什么交给学生、怎么交给学生、交给学生做什么等,却没有深入思考过。所以老师们认为,教师少讲、少说、少做,让学生多讲、多说、多做就是体现自主课堂了。这个误区的关键是教师没弄明白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怎样完成更好,重难点怎样突出更好。其实,重点的环节、步骤,需要教师特别讲解的,教师还是要重点强调。这就是说,该讲的教师要讲清楚,该让学生悟出来的,在学生感悟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去理解感悟,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不够,老师还是要讲明白,不能让学生自己蒙着悟、偏着理解,这绝不是自主课堂要达到的教学实效。
  
  【误区四】有明确的学习步骤,学生就可以自主学习了
  有的老师认为,在课堂上让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或小组学习,就是自主学习的体现,因此教师通常都会用大屏幕打出讨论步骤或学习步骤,但忽略了学生是否明白这个学习步骤或讨论步骤的作用,教师在课堂设计时也只是单纯地为了让听课者看明白课堂的讨论是有方法、有步骤的,而忽略了这些步骤是否每课都需要提示出来,尤其是学习步骤早已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习惯步骤,如果是讨论步骤,是否是影响学生质疑的思维步骤。其实,问题的关键还是教师出示这个步骤的目的和教学目标,它与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的突出与突破有什么关系。课堂上只呈现出学生学习和讨论的步骤,学生学习和讨论的情况怎么样,教师很少有反馈,只是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展现,到底这个步骤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哪些帮助,学生在落实这些步骤的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教师考虑的都不充分。
  总之,自主课堂首先是实效课堂,一切没有教学实效性的设计和实践都不是真正的自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