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堂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011-12-29李磊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9期
我们认为,真正的自主学习具备两个要件:一是强烈的学习动机,即课堂上,学生有参与的冲动、高涨的情绪、集中的精力,主要标志为:争先恐后问与答、聚精会神听与思、迅速投入练与做;二是明确的学习思考路径,针对要学习的内容,学生知道需要经历的思考步骤和用到的方法,主要标志为:答与问时脉络清晰、做操练时思考路径正确。小学生的自主学习始终是伴随着教师的指导、帮助和引领的。那么,教师如何凭借每一节课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重新理解教学的本质和功能
教学的本质由传递学科知识,转变到依托学科内容载体,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究问题,掌握解决一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对教学功能的认识,由线性、机械应对考试内容,转变到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经历的引导,使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实现学科思维发展。
1.把握原理性知识
我们按照知识的性质,可以把知识分为三类:事实性知识、原理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事实性知识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信息,它说明是什么、什么样(其然)一类的知识;概念原理性知识,说明为什么、什么道理(所以然)类的知识;方法性知识(操作策略),说明怎么做、应用类的知识。其实这三类知识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的作用大有不同,如果学生只知道是什么的知识,死记硬背就可以;如果要求会做题、做对,那也完全可以模仿老师;所以更重要的应该是原理性知识——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教师在面对每一个教学内容时首先能够准确把握住其中的原理性知识。这也是很多专家告诫我们的——“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因此,研究教材,研究学科思维规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基础工作。
2.清晰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是每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一再强调,每一次教育活动都要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分别达到应有的目标。尤其是“过程和方法”,我们认为,真正的含义是:学生探究解决一类问题时思维所经历的“过程与方法”,又叫“思维目标”。
自主学习的课堂更突出的是学生思维目标和情态目标的设置,因为“过程和方法”决定着学生一节课解决一类问题思路的掌握,情态目标是学生一节课中学习的情感状态的反映。“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实现得越好,学生解决一类问题的思路越清晰,情态目标达成度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越强。这两个维度的目标最直接决定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每一节课前如果老师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教学高效就有了保证。
改革备课的重点和方式
我们要求除新任教师外,其他教师不必细致地备课,而要重点研究分析出单元和本课书的原理性知识。例如,语文《语言的魅力》一课原理性知识就是:创设一种前后产生巨大反差的情境,语言就可以产生魅力;数学《植树问题》蕴含的原理性知识就是:“一一对应”思想;美术《好看的线条》的原理性知识就是:利用线条的不同性格画出的事物就更好看。我们也在不断地感悟,所谓的原理性知识就是这一课独有的、最根本的知识。它是指向思维方法的,指向解决问题的思路的。这看似简单的备课改革,其实是在提升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关注度,改变教师追求形式的倾向,是一种观念的转变。当然这个过程更是艰辛和痛苦的,需要的是老师对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全面理解和把握,以及对教材内容的深刻认识。我们感到要从作者为什么写,编者为什么选编这两个角度去考虑,就能够找到原理性的知识。其实这也是备课的回归,是教学的返璞归真。
有了以上的基础工作,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就有了依托,我们可以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兴趣;可以设置导学思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可以比较归纳,使学生掌握解决一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