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人生规划教育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2011-12-29张燕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9期

  新课改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其独特的体验,强调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社会公民。为此,我校确立了此项工作的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帮助学生恰当地进行人生规划为目标,促进高中教育与学生未来发展的良好对接。具体措施: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多渠道、多层面对高中生进行人生规划指导,力求根据学生个人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辅导;实施渠道:借助主题教育、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导师制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多渠道推进。
  借助主题教育活动,实现学生认识提升
  学校有目的地确定每次年级会的相关主题,力图使学生实现认识水平的不断提升,更准确地评价自己,为人生规划打下基础。
  首先,我们开展“认识自我”的主题培训,并借助测评工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认识自己学习优势和不足,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其次,开展以关注时代大环境为主题的培训,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方向,确立目标,为职业生涯做好铺垫,为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再次,在学生抗压能力不强、心理问题频发的高中阶段,引导学生以积极的价值取向对待生活,做主宰自己内心的强者。借助成人仪式和毕业典礼,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强化学生敢于担当的成人意识,促进学生怀着感恩之心为实现自己的梦想拼搏。
  借助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学校开设近20门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兴趣爱好和将来希望学习的专业进行选择。学生学习热情很高。校本课程拓宽了视野,培养了创造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不管选取哪类课程,都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学校人生规划教育的初衷。
  学校以促进学生人生规划实践为目标,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高中完成3个研学课题,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挖掘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中具有研究价值和可操作性的问题,或结合学科知识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既加深了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运用,又拓宽了视野。学校规定必选“我理想的大学”这一课题,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将来的大学生活及职业规划。
  建立导师制,以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宗旨,进行全方位指导
  高中生面临很多问题与困惑,学习问题、心理问题、交友问题等。如今,学生表现出的主要问题是学习不自主、缺少自己的方法,仅按老师说的做,缺乏学习计划及执行力已成为学生的普遍问题。因此,从高一起学校就给每个学生确定一位导师,导师任务之一是定期和所指导的学生交流,全方位了解学生,帮其规划个性化的近期、中期、远期的学习目标并督促实施。不少学生和家长在面临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题甚至高考志愿选择时,会主动寻求导师帮助。
  借助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学校借助北京市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和我校开发的测评工具——基于网络的同伴评价系统,实现了学生自评、互评、师生互评、家长参与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关注每一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作用的发挥,关注其情感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及个性特长,使评价适应各层次学生的个性特点。学校将测评结果反馈给学生本人,帮助其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全面认识自我,以便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这种评价方式实现了评价的诊断性和导向性原则,对学生全面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和竞争的时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要想在人生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务必要事先规划好自己。人生规划教育使学生从对个人发展的逐步关注到亲身思考实践,逐步站在更高角度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更有目的地规划自己的人生。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帮助高中生对自己的人生做出个性化设计,为其顺利适应大学乃至社会生活起到辅助作用,促进高中学生全面而可持续的发展,真正实现为人生奠基。
  □编辑 朱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