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倾听
2011-12-29倪莉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9期
目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说”比“听”多,教师往往只听学生精彩的回答,而忽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反映出的问题。教师说的多,会代替学生思维;教师说不到点子上,不能针对学生的问题说,就等于医生不能对症下药,也就不能药到病除。因而,我们语文教师要做到学会倾听,大量地听,耐心地听,适时地说,有节制地说。
学会倾听,要建立在学生大量“说”的基础上
俗话说得好,“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句话的内涵,就是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大量地阅读,阅读后,还要通过讨论,向众人表明自己的观点,因为一个人在向别人陈述时,才能产生明确的想法,也同时暴露种种不足,进而弥补和改正。而且一对众的说和听,可以激发发言者更有责任感,进而更加谨慎,更加深思熟虑,往往会表达得更加有条理,会不断修复破绽,甚至产生奇思妙想,创造精神油然而生。而听讲的另一方则通过“听”来分享和评价,从而丰富自己,引发自己的思考和言说。再有就是文本分析之外的,诸如“尊重不同意见,容纳多种声音,不打断他人说话的习惯,在谈话与论辩中服从真理,修正错误”的讨论习惯等,也会在大量的讨论对话中不断受到刺激而逐渐养成。
叶圣陶先生早在1942年就曾在“精读指导”的一段讲话中提及:“上课时令学生讨论,由教师做主席、评判人与订正人,这是很通行的办法。但是讨论要进行得有意义——学生事前既有充分的准备,平时又有讨论的习惯,临到讨论才会人人发表意见,不至于老是某几个人开口。所发表的意见又都切合这问题,不至于胡扯乱说,全不着拍。这样的讨论,在实际的国文教室里似乎还不容易见到;然而要做到名副其实的讨论,却非这样不可。”
可见,在课堂上,多组织各式各样的讨论是十分必要的,要让学生多说,学生的“说”本身就是他们的言语实践,只有学生多说,才有可能培养出教师那“善听”的耳朵。
学会倾听,教师要以听学生的问题为重点
我观摩过不少公开课,那种为了讨论而讨论的情形可谓屡见不鲜。这样的课往往给人吃力的感觉,学生的想法一旦和教师的不合拍,教师心里又只想着“走教案”,就会出现吃力的感觉,吃力的原因就是教师缺乏善听的理念,只去寻找学生中所谓的正确答案,对学生回答中的问题没有关注,其实质就是对学生真正的需要缺乏关注。
学生的问题,就是他们欠缺的地方,诸如说话不准确、不连贯、不清晰、不全面等毛病,这些毛病正是引起话题、推动对话,提高对话质量的契机,正是学生需要合作者的缘由,纠正这些毛病是教师工作的重点。
倾听学生的问题,要关注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最困惑和有代表性的问题,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组织讨论的依据。
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学生突然提出一个问题是你不曾预料的,但又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听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处理?有一次,在对郑愁予的《错误》一诗进行讨论时,一个学生提出:“为什么一定是莲花的开落,换成别的花好不好?”这个问题是在我备课时没有想过的,然而仔细想想这真是一个好问题,郑愁予的《错误》中具有中国传统意味的意象及弥漫在全诗中那种古典的意境,就是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我们从莲花说起,不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吗?我干脆抛开已经准备好的设计,从莲花开始讨论起,一堂课下来很顺畅,学生的兴致一直很浓。
倾听学生的问题,还要关注学生在言说时,语言表达上的不足之处,甚至是文本阅读之外的一些交流习惯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所谓“追着学生的问题教学生”。在《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的讨论中,一位学生的发言大多数分析都比较到位,但是对于烛之武力劝秦伯的一段语言分析上,存在条理不清的问题,我没有放过这个问题,而是让学生再次大声朗读课文,请这位发言的同学注意查找话题转换时的语言标志,很快这位同学就整理清楚这段话的几个层次,回答的条理清楚了。
总之,让学生多说,教师要耐心地听,要重点听学生的问题,以此展开自己的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把对话落在实处,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编辑 朱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