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课堂教学改进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011-12-29刘艳春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9期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常态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理念与行为脱节的现象,给人以“穿新鞋走老路”之感。陈旧的教学方式,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聚焦课堂、改进课堂、优化课堂,成为深化课改的当务之急。由于课堂占据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我们选择运用课堂教学改进策略提高常态课教学的效率,把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
  
  观察常态教学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
  经过大面积听推门课及教师座谈调查,我们发现在常态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对三维教学目标的制定缺少精心研究。缺少对三维目标的整体思考,更缺少立足于学生发展实际、着力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目标定位。
  缺少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创造性运用。这不但使我们无法达到对教材的创造性运用,而且影响基本教学目标的达成。
  缺少对课堂预设与生成的灵活把握。上课时千方百计总要把自己的教案落实,总期待着学生说出自己想要的问题答案。只要从学生口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就心满意足地进行下一个环节。看似顺利的课往往缺少对不同学生的关注,缺少对学生思维进程、情感体验的把握,因此教师对课堂生成的东西难以捕捉。
  缺少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和对于“发展目标链”的整体连续性的把握。目前,我们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理念方面取得了广泛的认同,但在实践中很少关注到本课时目标与前后课时目标之间的联系,导致“发展目标链”缺少整体连续性。
  
  进行教学方式变革的实践探索——尝试解决问题
  我们对研究活动进行了规划和设计,基本思路是: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以“自研、自培、自提”为基本形式,以组内合作教研制度为保证,不断诊断常态课堂,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实施“改进教学”策略,最终实现“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师生发展”的目标。
  1.“请借我一双慧眼”——基于自研的合作攻关策略
  首先,在自研的基础上合作备课,看清教材的教学价值。其次,邀请同伴进行课堂观察,集体反思解决教学实践中的核心问题。
  2.“对每位学生负责”——基于学情的教学设计策略
  在教学前测的基础上,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只有当课堂教学与学生已有经验紧密相连,并能引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兴趣的时候,差异课堂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注重进行教学前测,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建构、学习背景、兴趣动机、学习方式等情况,以此为基础制定分层教学目标。
  以学生学习风格诊断为基础,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兼顾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适应性,使不同风格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例如,对学生在感觉通道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选择教学媒体、设计教学组织形式。为使视觉型的学生学习更有效,就要提供图片、录像等视觉媒体来辅助学习,同时给学生充分看书、看笔记学习的时间,而教师的纯语言讲授不太适合他们。听觉型的学生偏重听觉刺激,他们对语言、音响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强,恰当的音乐背景可以使他们的学习更愉快高效;对动觉型的学生,不宜强求他们坐正倾听,他们对能够动手操作的学习和认知活动感兴趣,喜欢自己动手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因此,我们设计动手操作探索的环节,使他们学有所获。
  3.“把课堂还给学生”——基于关注的灵活导学策略
  进行以学情调研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选择。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握学生认知的难点,精心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学情调研的方法灵活多样,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访谈法、问卷法、作业分析等方法。调研的对象不仅限于本班学生,还要了解平行班级学生的认知基础、高年级学生对所研究内容的掌握情况等。例如,安玉苹老师执教三年级数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之前,就首先对四年级学生掌握该知识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56.2%的学生做相关习题出现错误。而三年级有48.6%的学生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但是当老师追问面积与谁有关时,只有6%的学生能够回答出来。有28.6%的学生认为与周长有关系,将近一半的学生则不知道。由此确定了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探究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据此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在探究公式之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好玩儿”的图形变化中有所感悟,启发学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变化和什么因素有关,然后在活动中让学生探究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本课突出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探究的过程,“悟”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
  开展请学生当老师的“邀请教学”。开展邀请教育,邀请和召唤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其潜能的发挥,建立相互交往、相互学习的学习共享系统。在这个学习共享系统中,教师不是以领导者的姿态出现,他应该是一个服务者、指导者。学生不再是孤立的、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相互交往的主动学习者。小学生模仿性较强,经常模仿老师的举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其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甚至产生自己当老师、给同学们上课的愿望。我们根据儿童的愿望,精选合适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自主备课,开展当好“一日教师”活动。讲台上,小老师借助学生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侃侃而谈;讲台下,参与了资料收集、备课研讨的同学们认真倾听和热烈讨论,取得了比单纯听老师讲授更好的学习效果。
  把握学情顺学而导。这需要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全神贯注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机,及时进行调整,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杨凤英老师在教学《万以内的数比较大小》时,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凭经验进行山的海拔高低的(万以内数)比较;她发现学生对数据比较很感兴趣,在放弃了原定讲授后,改为指导学生进行数据分类,引导学生发现“位数相同”与“位数不同”时比较数的大小的不同方法;接着迁移到四位数和五位数比较、五位数和五位数比较等习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样的调整不再纠缠于学生是否能把方法说得和教科书一样,而是着眼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成为“探索者”、“发现者”,在快乐的发现和互动交流中,他们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学会了方法,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怎样行动更加有效?”——基于反思的改进教学策略
  首先,以学生学习效果后测为基础的教学改进,实施“补救教学”,对个性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其次,以“深度汇谈”为途径进行集体反思。“深度汇谈的目的,在于揭露我们思维的不一致性。”把老师们思维的不一致变成相互学习、相互启迪的资源,通过观察自己的思维、进行深度反思达到专业认知的提升。
  
  运用课堂教学改进策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1.学业质量的提高
  在实践研究前后,学生语文、数学两科的优秀率和达标率均有明显的提高。学习困难学生得到教师更多地关注和辅导,他们的学业质量不断提高。各学科待达标学生的数量明显降低。
  2.课堂教学方式的新变化
  勇退善进的“生本式”教学。“先学后教、先做后学、依学定教、以教促学”,倡导学生利用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进入课堂学习。课堂上展示自学收获、交流学习体会、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在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时候勇敢地退下去欣赏学生,当学生凭自己的力量难以达到有效学习的时候,适时地站出来进行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扬长补短的“优势”教学。从“感知—行动”、“细节—整体”等12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优势进行分析,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能力、性别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进行异质混合编组,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教师则依据对学生学习优势的分析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类型,考虑不同的教学活动与不同的学习风格类型进行匹配,使不同学习优势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即时改进的“小组式”教学。这里的小组指的是教师小组,通常由师傅与徒弟、同课题组或同备课组教师组成,就某一专题进行共同备课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教学过程中一人任主讲教师,其他教师任“助教”,协同教学。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可以即时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还出现了多向互动的“对话式”教学、分层发展的“差异”教学、启心育德的活动“体验式”教学等不同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质量显著提升。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