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整体覆盖的区域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策略
2011-12-29康威傅继军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9期
十一五期间,为形成东城区可持续发展教育推进策略,我们确立了《构建整体覆盖的区域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策略》的研究课题,着重探究文化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寻找培养具有尊重文化多样性价值观、具有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当代新公民的教育策略。
研究内容:如何进行文化多样性教育,即研究文化多样性与跨文化理解教育在各个学段中、在三级课程体系中进行的策略和途径。
研究目标:满足不同年龄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理解的不同需求,形成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最终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意识和能力,培养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概念界定
“文化多样性”可从三个层次来表述,即“民族多样性”、“宗教多样性”和“文明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教育:指一定的社会和组织,通过某些途径和方法,对所属社会成员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以提高和改善全体社会成员文化多样性素质的过程。
研究策略
1.将文化多样性教育融入到现有的课程中
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关注的文化多样性教育理念融入到原有课程设计之中,以达到培养中小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及行为方式,尊重文化多样性,理解与尊重不同民族、国家、地区的文化,养成与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行为方式。
2.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发挥骨干校的引领示范作用
每所学校都着力在三级课程主渠道中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结合国际学校特点侧重研究多元文化问题,探索论坛教育形式;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利用学校周边社会资源,侧重研究世界遗产教育问题,探索专题教育形式;北京市宏志中学侧重研究中国传统节日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侧重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在“服装设计与表演专业”的表现和作用;北京市东直门中学侧重研究整合区域资源,传承京味文化;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侧重研究胡同文化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侧重研究庙、堂、阁、祠等传统文化建筑,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研究成果
1.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教育推进策略
总策略:构建整体覆盖的区域推进可持续发展策略,将文化多样性教育的理念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分策略一:将文化多样性教育的理念融入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的分学段、纵向研究策略。
分策略二:将文化多样性教育的理念融入三级课程各个学科的分学科、横向研究策略。
2.设计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
途径之一:学段共研究,师生同实验
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的课程中,都有文化多样性教育的内容。各校教师基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在学校各年级段进行相关主题的研究,从而为区域研究、联合教研积累素材。
途径之二:在课堂上进行文化多样性教育
(1)在国家课程的各学科主渠道渗透实施。以国家课程为实施载体,分别在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地理、历史、心理、劳技、社会等学科中渗透,采取深入挖掘新课标、新教材中的文化多样性教育因素的操作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有意识渗透,重点关注高中新课改,特别是模块教学。如北京宏志中学在国家课程主渠道中注重渗透实施文化多样性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宏志中学的英语教师在humors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体味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幽默方式。在导入环节,播放卓别林幽默影片的视频与播放侯宝林大师的相声录音,让学生说出中外幽默艺术的差异,然后让学生听英语幽默小故事,做复述故事训练。最后,分组重新编故事,进一步感受、体验中外幽默的差异。
(2)根据资源情况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如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不断完善校本教材《我们的世界遗产》、《非物质遗产教育——中国结》。又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百年书香学第的府学文化特色,让学生三次走进文丞相祠,了解文天祥,了解《正气歌》中的12位历史人物故事,将爱国主义精神、气节的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品行之中。
(3)在跨学科综合学习中渗透文化教育。如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属中学历史教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到中华世纪坛参观《伟大的世界文明》,参观前学生们分为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等几个小组,参观中学习各有侧重,分别了解世界各地的文明。参观后,美术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美术特长,以泥塑的新颖形式再现参观实物,向大家汇报参观体会。可见,可持续发展学习根植于整个课程之中,而不是一个单独的学科,呈现出了跨学科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途径之三: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文化多样性教育
(1)在专题教育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实施文化多样性教育。如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临近故宫、皇城根遗址公园、北大红楼、郭沫若故居等皇城景区和文化特色街区,拥有得天独厚的世界遗产教育资源和优势。学校充分依托周边独特而丰富的社会资源,设计组织专题教育活动。
(2)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开展文化多样性教育。如北京市东直门中学初二(7)班的学生在历史教师带领下,用一年的时间对东四五条和东四六条两条胡同展开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性学习。一年来的活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了解胡同悠久历史文化背景后,学生制作了胡同绿地图。在地图上,学生用世界通用的图标对胡同做了标识,注明哪些地方值得每一个人去保护和珍惜,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3.进行文化多样性教育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在育人目标方面,学生形成了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课程建设方面,不少项目学校干部和教师编写了有关弘扬传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教育专题的校本课程读本,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如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的《交流、交往、发展》、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的《我们的世界遗产》、北京宏志中学的《中国传统节日》、北京市东直门中学的《老北京城市风貌》、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的《正气万古存》等。这些读本帮助学校有效扩展与丰富了课程建设内容。
在创建新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方面,教师随机进行文化多样性知识的教育,进行相关能力的训练,必将对深化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改革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3.进行文化多样性教育让师生、学校、社会均得到发展
学生:开始逐渐理解与尊重不同民族、国家、地区的文化,懂得珍惜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具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养成了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各民族、国家、地区人民友好交往的文明素养。形成了多元文化价值观,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激发了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带动了更多的伙伴。
教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文化多样性教育,有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开展这一专题教育,使教师们打破了学科壁垒,整合了各种资源,形成了合力,打造了一支研究型团队。
学校:进行文化多样性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校文化,铸就一校一品的品牌特色。
社会:我们对青少年进行文化多样性教育,与学校周边社会资源单位合作,深入到社区,师生们的种种活动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东城区所推进的文化多样性教育研究是集多元文化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世界遗产教育于一身,研究以校为本,具有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式的特点。本研究尚待深化探讨的问题如下:
第一,研究在注重一般价值教育的同时,更要凸显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价值观教育更具层次性。
第二,研究不要仅局限于本校、本地的文化资源优势,要开阔视野,拓宽领域。
第三,要确立评估研究对象的指标,即对于学生、教师、学校发展变化的评定依据。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