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萍:成长需要用心\\用情\\用智

2011-12-29王宇华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9期

  高萍:北京市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先进教师,北京市劳动模范,现任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教研室主任,兼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学院指导委员会小学教学学科兼职教研员,出版《小学数学学法指导》、《小学数学万向思维法》等专著。
  
  小时候,高萍就特别喜欢给别人讲故事,中学时代,总有一堆同学围在她的身边听故事。高萍每天回家后都如饥似渴地阅读,希望给伙伴们带去更多的故事。学生时代,身体柔弱的她备受老师的呵护,严冬守在炉子旁边,酷暑坐在窗口通风处,老师的形象给她的感受是一种温暖的记忆。1981年,高萍进入了芳草地小学执教数学,圆了自己的教师梦。
  成长是真诚的,不夹杂任何功利心。高老师是幸运的,从入职的第一天开始,教研员就一直作为她的辅导老师,帮她“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观察、分析每一个教学细节,反观教学的得与失”。高老师坦言:“当时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专业提升的过程,只是觉得明天教研员要来听课,不能懈怠。”在高老师青春岁月的回忆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份简单与真实——“讲好每节课”、“做一个好老师”。
  成长是需要历练的,没有任何捷径。工作前三年的每个周日,高老师都是在教研员家度过的——训练数学基本功,剖析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风雨三载,不曾间断。三年后,高老师的课堂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她用趣味横生、悬而未决的环节,简洁、幽默生动的语言,使枯燥的数学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感受数学思维碰撞的魅力。学生们期待上高老师的数学课,因为那里充满了数学故事与数学游戏,数学课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成长是需要智慧的——思考是智慧的土壤。年轻时,高老师撰写了大量的教学案例,并从中探寻教学的规律与破解教学的难点。在芳草地小学工作12年后,高老师进入教研室,围绕数学教学开展了三类问题的研究:第一类,提出了开放式教学的相关理论、设计宗旨、设计策略;第二类,提出各类教学内容的改革方向与教学策略;第三类,提出课堂教学评课方式的几点转变与实施策略。同时,高老师指出,数学的价值在于提升学生的智慧,而当前教师缺乏对于帮助学生形成数学基本思想,以及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落实办法。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成长是有坎坷的——爱是教育的前提。高老师坦言,在工作几年后,她觉得学生越来越难教,自己的脾气也开始急躁起来,对教师的职业产生了困惑。正当此时,一个穿着军装的小伙子,回到母校,站在高老师的面前,激动地说:“高老师,今天我入党了。”这是一个留级生,他暴躁好动,无奈的家长要求医院按多动症治疗。每天服药,让孩子食欲下降,精神很差。高老师看后心疼不已,和孩子约定保守不吃药的秘密,每当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高老师就握起拳头,示意手心中的药片。“老师,别看我当年小,但我能体会到‘我吃药,您心疼’的那份心情。”小伙子说。学生的这次探望,让高老师重温了儿时的感受——老师是一个传递温暖的职业,她再次坚定了执教的信念。
  “人的成长如同竹子一般,每过一个阶段都要打一个结。这个结是回放与展望。我们走过的路是不能重来的,但是可以有小的修补,修补在于反思、成长。”这是高老师给记者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的,阳光也好,风雨也好,生命的拔节正是在经历、体验、捕捉、反思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