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办学理想与追求——建设陶冶校园
2011-12-29王建宗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9期
兴教育,办学校,总是在理想追求之中。将所从事的教育、所管理的学校办成什么样子,是使命感的体现,是远景目标的追求。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理想的学校是建一所陶冶的学校,是将学校的教育办得富有浸染性。陶冶一词的出现,在我国记载于春秋,古籍《文子·下德》中语:“老子曰,阴阳陶冶万物。”在西方,同样是具有悠久的历史。19世纪初期,英国人斯涛·大卫提出了教育的“陶冶制”,阐明了陶冶的概念。他引用了《圣经》里的一句格言作为论据并书写在学校的墙壁上——“陶冶儿童,宜依其所当行之路径陶冶之,迨其年长,方不至离弃之矣。”这具有明显的我国古汉语翻译色彩的语句,同时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异曲同工之妙。
我希望有一天,进入我的学校,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你能体会到对人性深情召唤的善,能分享到处处启迪心灵的智,能感受到让身心倍觉愉悦的美。在我的学校,你或者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孔子),或者“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或者“亦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王安石)。总之,你会潜移默化,你会耳濡目染,你会怡情养性,你会兴趣盎然,你会幸福快乐。也许会有人质疑办这样的学校是否现实,但无论遇到怎样的质疑,我都不会犹豫,都不会退缩。我会坚信之,明告之,笃行之。因为我觉得它太美了,太先进了,太批判现实了,太值得用生命来追求了。
陶冶情操,修德至善
英国有位学者叫尼尔·弗格森,他在《文明:西方与其他国家》一书中讲述了他认为的西方成就的主要因素:科学、医药和受宗教影响而成的道德。科学,使人支配自然的力量倍增;医药,使人类寿命延长;道德,使人类行为节制有度。此三者,成为现代人类文明的三大支柱。我赞同作者的观点,尤其是他对道德力量的肯定。我向来主张,学校教育,特别是在对人施加德育影响的过程中,不要做“小三”,即社会道德是污染的,家庭道德是本位的,因此学校教育是受损的。这样的自我定位,消极且没有自信,怎么能形成更高的德育境界呢?如果换个角度思考,因为社会环境太复杂,所以才需要学校德育做好道德澄清;因为家庭教育太多元,才更需要学校做好价值引导;因为家庭与社会如是,才更要求学校德育做好主导,更多地承担起文明建设的责任。如果有一天,大众说,家庭教育是在最有效、最高雅、最干净的学校道德的影响下而发展的,社会文明是因学校的文明领导力而保持着光明前途的,那么,德育工作者是否可以无比的自豪呢?处在此境界的德育工作者,不会怨天尤人,不会自怨自艾,更不会自暴自弃。
那么,怎样的道德力量最为强劲、怎样的道德影响最为深刻呢?我认为是道德陶冶的力量,是学校陶冶情操、修德向善的力量。激发此力量,要以教师人格影响学生人格,以学生群体营造氛围,以学校建设引领文明。
论据1:耿老师的魅力
小耿老师病了,有一段时间没有到学校了。学生给耿老师写信:“亲爱的小耿,最近一些天,听不到您慷慨激昂的语文课了,觉得特别失落,我盼望星星,盼望月亮似地盼望您回来。”“疾病因我们爱您的心而不可怕,生活因我们的无限思念而备感温暖,您快些回来哦。”“一个没有班主任的班,就像没有爸爸妈妈的孩子一样,我们想念您,快回家吧。”小耿老师将收到的信存在玻璃杯中,系上粉丝带,放到办公桌上,她说:“每天上班,会从中汲取力量。”
论据2:王老师的教学实录。
这是一节品德课,王老师给出的学习材料是一组提问式的学习素材,如古代“君王喜瘦女,宫中饿死妃”,“魏瘦唐肥”的记载,说明了道德受什么人的影响?“仓廪实则知礼节”,“君子不食嗟来之食”,又说明道德与什么相关?中国古代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违反了什么规律?古人说“乐山者仁,乐水者智”有道理吗?本课师生共同讨论,分享小组观点,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而引人深思。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出了“道德有规律吗”的核心问题,继而板书总结出:道德政治律、经济律、科教律、环境律(外化律),品德道德律、品德身心律、品德审美律(内省律)。最后,教师投影出大学研究道德的专业课,同时鼓励同学树立专业理想,有志研究道德学。
论据3:道德的合力构建
经过多年实践,我为学校德育提出了如下要求:正面引导教育,要注重六力激发,即“人生理想教育、遵纪守法教育、英雄榜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自我修养教育、实践锻炼教育”;在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方面,要强化四个操作点,即道德标、光荣榜、品行录、教训窗;学校德育重心在班级,班级重心在建设班集体,班集体建设要突出“爱心”、“责任心”两大教育主题。这一系列的德育构思,形成了我的道德教育思想。
我认为,学校德育就应该像上述事例那样,做得有声有色。耿老师的感动,来源于学生,而学生的感情,来源于教师的人格魅力。王老师的课,以知启思,进而导行,学校各学科,都要注重挖掘显性的、隐性的德育要素,适时施教。学校德育是系统工程,领导的责任是进行系统构建,构建的原则是建设道德陶冶文化。上述事例要阐明的德育思想如下:其一,学校德育的陶冶性,首先来自教师人格的力量;其二,学校德育的陶冶性,其主渠道在课堂;其三,学校德育的陶冶性,要体现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
陶冶课堂,启智育能
阐述建设陶冶课堂的话题,我将笔锋落在美好憧憬的构想上。因为,对时下的课堂教学生态,我还是极为不满的。我希望用说些“狠”话、用振聋发聩的呼唤方式,来表达我对理想课堂的企盼。我希望我们的课堂学习生态,是情趣盎然的,是自主探究的,是教人聪慧的,是启智育能的。
凡是到西方发达国家考察过中小学校教育的人,都会见到这样的情景,学生是那样的自由,那样的活跃,那样的富有个性,那样的有阳光心态。我每每与同仁讨论于此,大家也多有同感,但同时也总会得出“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朱自清语)”的结论。我认为,再不要这样狭隘地认识问题了,也不要再说东西方了吧。在地球村,在这个村中生活的人类,切实创造出了这样的教育,切实存在着这样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体现的是对人的天性的尊重,让学习成为最快乐的事,让学校成为人最愿意去、最向往的地方。这样的教育,人在孩提时代快乐学习,少年时光探究学习,青年时代选择学习,从小到大,与学习如影随形,始终是自主、自在、自由的。这样的学习,出诺贝尔奖获得者,出各行各业的精英,也出一生幸福的普通人。
将这样的学习方式发扬光大,借鉴人类办教育的智慧精华,让这样的成长过程成为中国青少年儿童的生活常态,用这样的学习生态实现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实现摘取各种证明中国人聪明勤奋、富有创造性的桂冠,实现让人类最终自由解放的伟大事业,就是我的教育理想。我更希望办这样的教育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理想追求。
眼下,紧要的是让这样的教育变为现实。不仅要做“临渊羡鱼”的呼唤,还要多做“退而结网”的实事。我认为,这“结网”之事,当下最应该,也是可以落实的,就是在价值取向上,推崇兴趣学习;在学习方式上,突出自主学习;在培养重心上,坚持能力第一。在具体操作中,一定要来场缩减知识、忍痛割爱的革命,来些不管不顾去落实的勇气。这就是说,要继续更大胆地进行课程的三大改革,借用中国伟人毛泽东的语句、语气来表述,那就是:改造我们的学习,教育要革命……知识为重(本人所加语)统治我们的时代,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分析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在重知识还是最高价值取向,我们现在也讲能力,但能力是第二位的事情。一遇到学科知识的“宠儿”,能力就成了“弃儿”。这样的教与学的方式,真的是“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进行这样的教育革命,要做的主要事情,是放手让学校和教师按照学生的兴趣、潜力、能力组织教育,坚决按照能力素质进行教学评价。建设这样的生态课堂,不是不可为,重要的是你敢不敢为。就以语文教学改革为例,不妨现在就开始进行这样的教改试验:教育主管部门只下达语文教学培养能力的课标,与此同时,建立按照能力进行质量评价的检测机制。至于用什么材料来教、怎样组织材料,怎样让学生来学,完全交给教师,交给学生。一句话,放手让教师按照培养阅读、口语、写作能力来自己组织教学,同时,要对学生读、说、写的能力进行跟进性检测或者考试。如果有这样的教育实验区,我将第一个报名参加。我将以特级教师的身份承诺,我的学生会爱学语文,会用极强的文学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创造能力,完成语文这门学业。
在这实验区,我将怎样进行阅读教学呢?试问大家,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难道非得用语文课本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不用课本教语文,是因为学习语文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我会把自己曾经读过的经典,学生喜欢的作品,家长推荐的好文,社会最近新发表的佳作作为教材,让学生广泛地读,有选择地读,快乐地读,咀嚼体味,并在精美的阅读中,来交流、表达、模仿,创作。富有浓郁陶冶性的语文教学,培养学习的能力突显了,学习方式转变了,教材壁垒打破了,语文教改推进了,快乐教语文、学语文的美好梦想实现了。您说,这样的语文教学课堂生态,是不是很令人向往?
其实,这样的学习生态,不是我的创造。因为,我亲眼所见在有的国家,就是这样学习的,就是用这样的学习方式实现了论文发表第一、信息递增第一、流传世间名著不断,且以文学创作为基础的影视文化经常风靡世界,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的、社会的效益。我亲见的其实不止是语文教学,还有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同样表现出了富有情趣的学习情景。在澳大利亚,我见到了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玩的方式体验自由落体的理论(我们是高中才学的),在美国,我见到了大二学生用直观学习的方式学习能量守恒的知识(在我们是高一就学的),在法国,我见到了教师带着小学生在卢浮宫前上课,讲的内容是哥特式建筑与罗马式建筑的区别(在我国是研究生才完成的课题)。比照我们的教学,该难的不难,该易的不易。感受那鲜活的教育经验和令人羡慕的学习情景,我的脑海中不断回响中国数学家陈省身的声音:“数学好玩,科学万岁。”我希望这样的声音强劲地喊在中小学校的教学改革中,我期望能将这样的学习方式呈现在我们的学校中,让人性的关爱与智慧的光芒发扬光大。
陶冶身心,健美达雅
在我的陶冶教育的世界中,对以美育人,是最为推崇的。马克思说商品是一种拜物教。而我,对美的崇拜,同样是有宗教情结的。我的这种观点,最近找到了编后:美学大师的支持。美学大师李泽厚说,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的恶果都非常严重。他指的就是长期的审美体验的缺失。他极力主张在学校,重要的是培育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包括快速准确的判断力、严谨有序的推理能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不是获取一堆死知识。对此,他提出了制度性变革的解决办法,提出了美育代宗教的命题,即以审美,以情感体验,作为人安身立命的本体。李先生将美学变成了第一哲学,将美变成了第一信仰。这可真是别开生面的立论,超凡脱俗的追求。
李先生的观点令我折服。关于美,我是在学生时代,从自然学科、人文学科,体音美学科中获得些许认识的。工作以后,我研读了多篇美学专著,又开办了徐悲鸿中学,在实践中更多地丰富了美育思想。我觉得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不妨用美作为尺度来做一番划分:以渔猎采摘为生时,人是以力量为美的时代;以农耕播种劳作时,人是以伦常为美的时代;以机器工业生产时,人是以经济头脑为美的时代;未来呢,我认为社会将步入唯美的境界,进入将崇高奉为信仰的社会。
学校办学育人,固然要重视美,推崇美,要有美的环境、美的班风和校风建设。但我更重视推动的是浸入心田的、融于课堂、以师生情感体验为重的审美性的教与学的活动。我主张,教书育人,要做到以美增效。课堂教学,要以美的力量,美的创意,既育德(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又启智(给学生戴上七顶智慧帽:感知敏锐帽、注意集中帽、记忆恒久帽、想象丰富帽、思维整合帽、操作巧手帽、表达精彩帽),更立美(体会省察感受美、求真向善认识美、分清俊丑鉴赏美、内强外塑表现美、按图索骥创造美、身心和谐健康美)。
我的学校的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围绕“教书育人,以美增效”的思想,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美的融入,使课堂教学“有滋有味”,呈现了诱人的魅力。李京老师教地理,借用了语文的教育资源,她将月圆月缺的自然变化,与苏东坡的词“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结合起来授课,引出“月有阴晴圆缺”是“合规律”,“人有悲欢离合”是“合目的”,美就是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物理老师李晓锋,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其洛伦磁力的计算机模拟,让在课堂学习的学生都欢呼了起来。美育组结合部分学科教学,总结出了跨学科教学的美育纲目,为课堂教学以美增效做出了贡献。
总之,建一所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陶冶型的学校,是我的办学理想与追求。在这所学校内,教育的主导——教师,以人格影响人格,继续沿袭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传统,更追求启思、释疑、激趣的教育创新;教育的主体——学生,在富有情境、润物无声的环境中,浸染心灵、启迪智慧、追求美雅。由师生共同营建的这样的学校,工作是快乐的,学习是盎然的,文化是有品位的,教育是有尊严的。
编后语:
王建宗校长的“我的校长任职观”系列谈到本期就结束了。这些文章是王校长近几年实践积累与深入思考后的结晶。王校长按照“做得出智慧、说得出道道、写得成文章”的标准要求自己,让我们通过他具有穿透力的文字,领略了他的教育理想与激情、教育智慧与诗意。感谢王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