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路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11-12-29冯洪荣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9期
北京市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教育事业发展一直保持着领先优势,先后被评为“北京教育先进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获得“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并被批准为国家基础教育改革试验区。新区成立后,全区共有中小学校114所,教育资源的扩大,教育文化、理念特色的交融,为新东城教育发展孕育了新的活力。
东城区通过创新均衡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学区教科研新模式、规范小升初等四方面工作,不断创新思路,切实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创新均衡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满足社会需求
1.实施“学区化”、“校区制”管理,建立校际资源融通共享机制
我们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资源共享理念,根据我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状况和街道行政区划,成立了5个学区和汇文中学校区。每个学区内都有不同类型的优质教育资源。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利用东城区学区信息平台把自己的办学资源登陆网站,各校在网上达成供求协议,从而实现资源共享。目前,各学区内操场、礼堂、运动馆、实验室等设施设备资源在满足本校使用的前提下,实现了学区内的全面开放、交互使用。我们出台了《东城区教育系统人力资源共享实施意见》,明确了优质资源校、骨干教师在学区建设中承担传播教育新理念、新经验,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职责。对资源输出的学校,教委建立经费补偿机制,调动其提供优质资源的积极性,将学校和教师参与资源共享情况纳入年度综合评价体系,给予不同等级的奖励,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这些措施激发了优秀教育人才投身学区建设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建立学校联盟工作机制
我们通过强弱联盟,发挥品牌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双方通过建立组织机制,成立联盟校合作委员会,探索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工作途径;通过建立运行机制,实现教育研讨、软硬件互补、教师交流培训、学生互动等方面的统筹,达到相互促进、组团式发展、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目的。目前,已有14对28校结成联盟校,“学校深度联盟”试点工作已覆盖5大学区。我区还采取“手拉手”模式,实施“校区制”管理,向初中校输出管理方法和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初中教育整体向前发展。
3.打造“学习e网通”信息化品牌,建立全时空教育学习平台
东城区加强教育城域网建设,重点建设集教师教研进修、学生自主选课、家校沟通互动、市民全时空学习、教育行政管理为一体的“学习e网通”,实现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为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家长、市民,提供无障碍学习、研究、开发、交流、应用的多功能平台。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教育扎实根基,促进师资均衡
1.加强研修中心建设
东城区研修中心努力提高研修队伍素质,深化课改研究和培训,壮大骨干教师团队,成为我区培养优秀教师的基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载体和提升教育质量的助力器,是本市唯一的“全国教师教育示范基地”。
2.创办“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室”
我区先后成立了3批74个工作室,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美术、体育等不同学科,以项目管理方式带动有潜质的优秀中青年校长和教师迅速成长。
3.实施“621”骨干教师引领工程
我们逐步实现了全区各学段都有由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组成的学科“首席”或专家指导组,形成较为完善的骨干队伍层级带动网络体系,实施名师工作室带动6名教师,特级、市级骨干教师带动2名教师,区级骨干教师带动1名教师的标准。骨干教师带动计划促进了近2000名青年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在北京市初中教师新课程教学基本功培训和展示活动中,我区获奖率达到100%,其中一等奖35人,占参赛教师的53%;二等奖21人,占参赛教师的85%。
4.加大干部培养力度
我们通过与北师大联合举办校长高级研究班、设立校长工作室、开展境外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初中校党政正职、副职和后备干部进行培训。有重点、分岗位、重实效的培训,使初中校各级干部的政治理论、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所增强。
探索学区教科研新模式,积极促进学术研究成果的共享
1.开展学区教研
我区成立了510个中小学学区学科教研组,通过骨干教师带动青年教师共同备课、听课、评课,将学校的学科优势扩展为学区的学科优势,促使教师们在共同备课和交流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能力,改变教育行为。
2.开通“走进骨干教师课堂选课系统”
我们搭建发布骨干教师教学进度、课程安排等信息的网络平台,创新学区内、学区间的教研交流模式,面向全区提供骨干教师课表及教学进度的多种查询方式。教委及时掌握各校骨干教师开放课堂情况,为骨干教师量化考核提供依据。该系统自2008年开通以来,实现跨校听课3497余节,听课教师达到7009人次。
3.课程资源共享
课程是教育教学实施的主要载体,校与校之间的差异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课程差异,在优质课程资源上形成共享是学区资源聚集效应的重要体现。如166中学与职教中心学校互开课程,实现职普融通,资源共享;安外三条小学作为北京市级的平安示范校,为学区共享了《自救自护训练课程》、《周末体育健身一小时课程》等;史家小学的课程资源中心覆盖全学区11所小学师生,开放使用一年来,为学区小学开课202节,完成650学时课堂,有4500人参与。
4.实施干部教师跨校交流
东城区委教育工委和东城区教委出台了《东城区教育系统人力资源共享实施意见(试行)》,确保各学校干部和教师全职跨校交流、跨校教研、跨校带徒、跨校送课等形式成为常态,如和平里学区将优质教师队伍“嵌合”起来,构建学区教师人才库,实现跨校授课达10余次,学区内10所小学之间的跨校授课也达20余次。
南北融通,规范小升初工作,导向均衡发展
1.坚决不设置重点班
目前,北京市只有高中示范校,初中阶段学校没有“示范校”。东城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制定的《东城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汇编》中明确将“不开设重点班”列入对学校的考核项目,并纳入每年一次的“学校综合评价”工作中,以督导学校教育发展。
2. 认真落实北京市“小升初”工作精神
东城区始终坚持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中学不可选择学生,杜绝民办机构“占坑班”、“万能班”在小升初过程中起作用。义务教育要做到有教无类,保证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同时要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个性差异。我区小学升初中主要是三种入学方式:推优入学、文体科技特长生入学和就近入学,这三种方式确保每个孩子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兼顾个性发展,推优生和特长生正是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去年东城区在保持南北片小学升初中入学政策稳定的基础上,择定部分学校,划出一定推优名额,南北片共享;文体科技特长生,新东城全面打通,每生可加试三个学校;就近入学,维持原有方式,原东城采取划片派位方式,原崇文采取划片对口入学方式。在推优入学、特长生招生的过程中,加强规范管理,建立公示制度,确保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公开、公平、公正。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