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校园温馨始

2011-12-29韩璐罗刚淮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8期

  走进校园,我们除了看到高大的楼房和或宏阔或精巧的校园布局,最能吸引眼球的当数这草地旁、楼道间、水池边、墙壁上的这些提示牌。“校园是我家,爱护靠大家”“墙壁穿新衣,大家要爱惜”“一声对不起,快乐我和你”“产生摩擦握握手,什么矛盾都没有”……当你读起这些语言,心底一定荡漾起阵阵暖意。这就是校园温馨提示语的魅力,也是学校文化的魅力所在。如果留意,你所进过的校园里都有许多值得玩味的“提示语”,她不只有提个醒儿、引导或劝止的作用,而且还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熏陶与教诲。这正是管理者通过温馨提示的形式向学生传递一种爱,一种信任,一种含笑的教育与期待。
  学校的花草牌和提示牌属于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楼馆亭台的高大建筑或者校训校风的庄重尊崇,当属于学校文化的细节,在学校中不一定卓著醒目,但却具体、实用,对学生的言行有着鲜明的教育导向功能。一个真诚的教育者一定会注意到校园提示语的设计,让师者的教诲与关爱传递给每一个学生,直入其心怀。然而,也正因为实用,教育的指向功能明确,有些管理者却常常滥用,功利思想凸显,教育要求毫不修饰,口不择言直奔主题,而使得校园提示语言张牙舞爪,须发皆张,逐渐远离“润物无声”的教育原则而不忍卒读。
  且看这两条提示语:“请勿大声喧哗!”“禁止践踏草坪”,这是分别出现在教学楼和草坪上的,从言语上看是祁使句,有命令、指派的意味,背后潜伏着的是教育者权威命令的语气,言为心声,实际上是向学生传递着“我是老师,老师的命令你敢违抗吗!’,但从实际效果看,学生依然故我,尤其是环顾周围确信没有老师在场的情况下,格外喧嚣放肆,言行夸张,似乎在发泄心中压抑的不满,甚至是在借夸张的声音行动来挑衅权威。这种外摄的即便是威逼的语言由于没有走入学生的心灵,教育是无效或者低效的。再如,有一学校在教学楼墙上贴标语“人重脸,树重皮,请勿墙上留痕迹”,读完,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愤激恼怒和指责立即升腾弥漫,教育者居高临下,权威赫赫之势跃然人目。某垃圾桶旁有提示语:“投篮请走近”,显然是想幽默地提醒学生靠近扔垃圾,但是没想到言语中无意激起学生顽劣的天性,就连不爱乱扔垃圾的学生索性也尝试“投篮”了,效果适得其反。还看到有的学校在垃圾桶旁写上“谢谢你给‘我’送来‘美食”’,虽然意图想迎合小朋友,幽默一下,但实际效果却让人感觉恶心,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仔细分析这些提示语,为什么教育效果不是很理想,原因当然有很多,有可能是缺乏必要的教育跟进措施,有可能没有将各种教育形式凝聚起来形成教育合力,也有可能是教育的形式不适合教育对象等。但笔者以为最重要的一条是,管理者缺乏心理教育的艺术,对学生的心理缺乏了解和把握,因此,提示语没有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没有从尊重、唤醒、激励的角度去设计;同时,教育者对学生缺乏起码的信任,缺乏平等的尊重,没有认识到学生本身具有的善性,以为凭借权威命令、恐吓就可以制止“恶行”,这种以“恶”制恶、以“暴”制暴的做法是专制时代的产物,在日趋民主的今天显然已经落后于时代,自然得不到学生的认同,更不会落入其心灵深处。而任何教育行动一旦未至受教育者的心灵,其教育自然是肤浅的,其效果必然是不理想的。
  有这样几条提示语可供赏鉴:前进一小步,文明一大步(垃圾池前的提示语);小草青青,脚下留情(草坪上的提示语);节约从洗手开始(水池旁的提示语);嘘,静些,再静些!(图书馆里的提示语);慢点走,欣赏啊(学校小花园里的提示语);来也匆匆,去也冲冲(厕所内冲水提示语);静净敬,谨竞进(教室内提示语);磁卡联系校和家,维护要靠你我他(学校磁卡亭提示语);“迎着晨风想一想,今天应该怎样努力”“踏着夕阳问一问,今天有多少长进”,学校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反思教育的思想理念昭然若揭。“垃圾不落地,校园更美丽”(校园广场提示语);还有一则宝塔诗,很有意味,一语双关,对学生充满激励:
  登
  高楼
  莫停留
  雄姿健步
  捷足登六楼
  展看前程美景
  无限风光在前头
  ——(楼梯提示语,宝塔诗)
  上述各例字里行间流露出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尊重,充满着对学生的关爱和期待,有着对学生的鼓励和提醒。这样的提示语由于了解学生的心理,能从平等关爱的角度提出建议和提醒,学生自然乐意接受,这样的话语就能走入学生的心里,唤醒起他本人所具有的善性,这样的教育才具有了恒久的力量,渗入到心灵深处。
  校园提示语小则小,却能从中窥见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艺术,折射出管理者最真实的教育思想和意图。现在很多学校都提出“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这种出发点和意图都是好的,但是如何落实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一所学校办学理念是否先进,教育管理的艺术是否高明,并不一定表现在喊出多高多响的口号,不在于有着怎样完备的制度章程,而在于是否真正从学生出发,是否基于学生的实际去考虑。真正的教育者,其“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不应只是写在纸上、喊在口上和挂在墙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中,哪怕是不起眼的角落,都渗透着切实的关爱。这才是“以人为本”办学思想真正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管不到的地方制度管,制度管不到的地方文化管”,“文化就是在制度管不到的地方起作用。”也许,小小警示牌倒是形象地诠释和论证了这样的观点。
  当前,许多学校提出内涵发展之路,提出打造文化校园,如果校长能从校园的温馨提示语开始,努力尝试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去精心设计语言,推敲行动路径,也许会给学校带来崭新的气象。和谐校园温馨始,让我们期待出现真正基于学生心灵的学校文化建设,让学校真正成为孩子快乐的源头和幸福的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