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领导力研究
2011-12-29王伟东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8期
校长的领导力大致包括四力:执行力、创造力、亲和力和自制力。如果一位校长具备了一定的“四力”,就是一位合格的校长。这个领导集体就能够带领广大教职员工实现教育理想,建设好这所学校,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执行力是一种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
从总体上来说,执行力衰减有加快的趋势,这是全球都面临的严重问题,也是摆在主要领导人面前最为严重的问题。很多问题在高层领导人那里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然后一级一级向下,问题就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到最基层问题就没有了,和没有说的一样,和没有发生的一样,这样的状况持续下去,各级领导人的威信越来越差,基层工作的同志越来越麻木,群众对领导人的信任度越来越差,直至完全丧失信心,很多事情都停留在各级各层领导人的口头上,或者以虚假的言论和行动来蒙蔽视听,讨取领导人的欢心,到后来领导人的讲话和指示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常常变成了笑话,具有讽刺意味,带有滑稽性。这是十分可怕的状态,长此以往,一个集体就会解体,一个企业就会破产,一所学校就会衰败。
现在的学校在执行力上也存在严重问题。第一,执行力不能够持久。也就是说一件事情,开始说的时候,还是很重视的,过了一段时间,就忘记了,没有了,导致了很多重要的决策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效果还是不理想。第二,执行力衰减严重。一项重要的决策在校长层面很重视,到了中层干部层面,就剩下80%了,到了教研组长层面只有60%,到了最基层教师的层面只有20%-30%。这样的效率实在是太低了。第三,执行过程的不具体,任务弹性化,目标虚无化,工作口号化。现在学校务虚的东西太多,实在的东西太少,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消耗严重,效率低下,导致了执行的严重不得力。
执行力有无衰减首先体现在领导人的政治素质上,执行力衰减更多的是主观上的因素,也是工作作风问题,更是一种政治态度问题。只要主观上想把上级的指示执行好,一般来说,都能够执行好。对于上级领导的重大决策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和上级领导保持一致?取决于政治素质的高低,所以我把它归结为是一种政治素质。有没有这样的政治素质,决定了执行力是否衰减,也决定这样领导人还能不能站在这样的岗位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执行力有无衰减还表现在领导人的工作能力上,对于上级的决策你理解了,也想把它做好,如果你没有相应的工作能力,你也是做不好的。因为在实际工作中,你会碰到很多阻力,由于能力的不足,就不能够很顺利地排解阻力,群众不跟你走,那么执行力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也就是说,一项重要的工作由于你的工作能力的不足就在你这里终结,你就应该承担失败的责任,就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
所以,保证执行力不衰减,保持执行力的持久,保证执行过程的目标具体化,保障执行任务的刚性化,对于领导人来说就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良好的政治素质、相应的工作能力和一定的工作智慧。学校领导干部都要对自己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努力学习,勤于思考,尽量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学习中和工作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工作想好了就要及时布置,布置了就要及时检查,检查了就要及时评比,评比了就要及时奖惩,奖惩了就要及时公布。这样才能够增强执行力,保证执行力不衰减。
创造力是一种前进动力和制胜法宝
学校工作在传统意义上,提升工作水平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空间已经不大了。我们所处的环境还是十分复杂的,常规的工作已经无法突破重围闯出一条新路。所以对陈旧的一整套东西进行改革创新已经是我们目前工作再上新台阶的唯一出路。传统道德要坚守,陈旧思路要打破,常规工作要创新;不断改革才能够增加新动力,追求不同,有利于产生新思维,努力创新就可能有新突破。固守老一套已经让教师疲沓,重复旧方法已经令学生们反感,坚持走老路已经与新时代对立。现在的教师和干部,平时工作吃辛受苦,但效果总是不理想,应该深刻反思,不能够就这样下去。
1、及时主动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创造力提升的永恒主题
在实际工作中,只要稍一留心就会发现很多问题,这一些问题严重的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严重的阻碍着学校持续稳定地向更高层次发展。而大多数人采取的态度是麻木不仁,听之任之,束手无策,这样就导致了一所学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原地踏步,甚至于倒退。
第一,上课效率低下的问题,教师总是停留在传统的方法上。结果教育教学效率越来越差,教师和学生越来越丧失信心。课堂已经成为浪费最严重的地方,成为阻碍学校前进最顽固的堡垒。
第二,一部分学生不肯学习,违纪违规,导致了校风不纯,学风不好。有的教师对此就束手无策,得过且过,有相当的容忍度。
第三,大多数学校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留于形式,教学中还是各自为政,导致了教学效率低下。校长或者是主观上就不想把集体备课搞好,或者就是能力不行威信不高,根本就做不了这项工作。
第四,现在普遍存在的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疲沓现象严重。这其实也是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校长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缺乏创新的动力。
校长工作的一个中心就是不断地发现学校里存在的问题,有问题就大胆地把它揭露出来,不要遮遮掩掩,只要把问题找出来了,就会激发我们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动力,我们一个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不断创新就是不断前进,不断地改变落后的现状就是不断的进步。
2、教育教学改革没有禁区,要有强烈的时间上的紧迫感
在教改的问题上,有一些人当然包括我们的干部,自己为自己设立一些禁区,或者是寻找一些理由不改革(有人说,初中能够进行课改,高中不行;有人说,高一、高二可以大胆改革,高三不行,我们输不起),课改没有哪一个年级不能搞,没有哪一个年级不需要搞,必须全面展开,任何人不能够例外,任何年级不能够例外,任何学科不能够例外。很多的经验告诉我们:教改搞得越好的学校,质量就越高;教改搞得越早的学校,就越早见到成效;教改搞的越好的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就越高。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没有很多的时间耗着,不能够在务虚的工作中浪费很多的时间,必须争分夺秒,惜时如金,对于教改。必须要有一个紧迫的科学的时间表。从一开始就要有刚性的检查要求,备课、上课、辅导、学生做的题目的选择、布置和评讲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及时公布检查结果,及时鼓励先进、严厉批评落后,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经济手段和组织措施,以确保教改的正常进行。
3、抓住重点是创新的关键,热爱学生胸怀未来是创新成功的保证
在现阶段,你只要心目中有学生,你只要一心一意地想着学生的终身发展,你只要真正想改变目前不尽如人意的学风,从而证明你作为教师的价值,你就必须真心诚意地搞教改,持之以恒地搞教改。
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和关键永远都是为学生服务,学生永远都是学习的主人,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有进步提高快,就是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不是为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不是满足教师讲授的快乐,教师的快乐应该建立在学生自然快乐成长的基础上,教师的成功应该建立在学生成功的基础上,所以我们一定要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度过学习和成长的各种难关,做好人梯,做好参谋,切实解决好学生学习中碰到的实际问题。要把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作为头等大事,要把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和改革作为学校发展的最重要的事情,主动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一所学校的成就感就是来自于学生成功,一所学校的辉煌就是学生的辉煌人生铸就的。这一些话,不是空话,都有其深刻的含义,都有其实实在在的内容,都要教师付出长期的高效的劳动。我们不能够做一个受到良心责备的真正意义上的罪人,我们必须做一个无愧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功臣。
4、改革创新必须提高领导干部的权威性,增强责任感
校长更要以身作则,要走在改革创新的前面,要成为教师的楷模。同时要加强学习,勤于思考,苦练内功,掌握真本领,做教改真先锋,对所教的学科的课改要有绝对的话语权和权威性。必须说到做到,雷厉风行,令行禁止,开教改新风,创变革新规,立教育教学高效高质新功。同时还要坚定地落实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动真碰硬,绝不含糊。
作为一个名师,如果你能够一心一意搞教改,从现在开始,诚心诚意地在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辅导等环节上按照新的要求做,为构建新型高效的教学体系作出自己的全部贡献,你就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就是一名学生信得过的教师,就是一名普遍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师。同样,作为一名干部,你发自内心地想着教改,想着改变目前的教风和学风,自己做课改的先锋,在业务上成为真正的行家里手,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你分管的年级或者教研组、备课组的所有人在你的带领下,都能够积极参加教改,在为构建新型高效的教学体系做实实在在的工作,你就是一个合格的干部。
一个校长的威信既要靠组织上帮助你树立,也要靠自己用真本事来维护。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的真本事。一个人的真正权威都是靠自己的努力,不会是靠别人的恩赐。校长要能够成为真正的权威,在自己领导的范围里有绝对的威信。经过我们自身的努力,是能够感动大多数人的,但不能够感动所有人。我们也没有必要在乎所有人的感受,很多时候,该义正词严的时候一定不能够含糊,坚定不移的坚持自己的观点;有时候该维护自己的尊严的时候就一定要维护,没有必要处处事事都要忍辱负重。当然注意一个分寸,不能够随意到处发怒。
亲和力是一种道德力量和人格魅力
一个校长,一个负责某方面工作的学校领导人,那怕就是领导一个人,也要让这一个人心甘情愿的服从你的领导,跟着你走,把事情做好。作为一个校长,我认为最主要的能力就是亲和力,亲和力有时候也能够说成是号召力,有了亲和力就一定有号召力,没有亲和力就一定没有号召力。被你领导的人凭什么信任你?凭什么就服从你的领导?甚至于凭什么为你全身心的工作?所以说,亲和力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那么,怎样才能够具备亲和力?
第一,尊重、宽容、礼让、兼容并包,以心换心地和教师交朋友。任何时候都不要忽视别人的存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边缘化某一个群体,任何时候都不要不考虑别人的心理感受,任何时候都不要不维护别人的尊严,任何时候都不要不尊重别人的一切。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容忍别人犯错误,容忍别人有私心,容忍别人多考虑自己的利益,允许别人冒犯你,允许别人不尊重你,允许别人没有顾及到你的自尊心,允许别人让你不高兴地议论你,允许别人不准确地评价你。允许别人有独立的思想,允许别人的不同意见存在和表达。这一些都是一个人正当的权利,实际上更多的还是一个知识分子常有的特殊个性和表现。尊重不是卑微,宽容不是愚蠢,礼让不是胆怯,兼容并包就是有足够的底气和博大的胸怀!
第二,对别人的要求要适度,做事情做决策要公平。不要对别人有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或者只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苛求别人。公平的含义就是对所有人是一个标准,没有私心,不能够对自己亲近的人,工作标准降低,纪律要求放宽,偏袒他们;不能够对不亲近的人,规则标准提高,纪律要求更加严格,歧视他们。人们追求公平已经很久很久了,说明公平的难得,越是难得。我们越是要追求真正的公平,只有做到相对的公平了,人心才会服,人们才会心平气和,人们就会心安理得。这样,人们对于校长就能够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多一份信任,从而发自内心地佩服我们,这样就能够形成亲密无间的干群关系,就会产生巨大的生产力。
第三,要经常换位思考,尽量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不要总是一味地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别人,而要经常站在别人的位置上思考。有很多事情,在你看来是小事情,但对于别人来说,就是大事情;你不在乎的事情,有的人就特别在乎;着眼点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相互矛盾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干群关系。有一些事情从我们的角度看没有困难,但从教师的角度看就有很大的困难,我们不但要求教师做事情,还要尽可能地考虑到教师做事情的难度,甚至于要想出让教师解决困难的方法。很多时候,大家在争论某一项事情的时候,觉得大家都有道理,为什么就不能够统一意见呢?问题就在于大家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思考自己,没有换位思考。如果说教师没有站在校长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问题不大,只要做一些解释,思想就能够统一;如果校长没有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问题就严重了,说明我们校长已经脱离了群众,到这个时候,校长和教师就会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导致矛盾的激化。所以作为校长一定要换位思考,经常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或者多想想教师在想一些什么?需要什么?一方面我们要正确以引导,一方面要做细致工作,多检查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言论。
第四,要听取和尽可能地采纳教师的不同意见。能够听取不同意见,并且尽可能地采纳不同的正确意见,这不仅仅是一个君子的气度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理智和聪明的表现。不听别人的意见就是自阔言路心胸狭窄,不采纳正确的意见就是严重的道德品质问题。所以,校长不要总是以为自己是一贯正确的,其实我们在很多时候没有教师聪明,很多时候我们的想法和做法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所以要虚心的听取并尽可能的采纳不同意见。采纳不同意见是有底气的表现,是大家风度。一个集体的领导人能够听取并且采纳不同意见,那么这个单位的人际关系一定是十分和谐的,这个单位就一定能够欣欣向荣兴旺发达。
自制力是一种品行保证和良心坚守
我们古代很多优秀的知识分子以“慎初”“慎独”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实际上就是防范自己第一次犯错误,防范自己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犯错误,一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对自己要求甚严,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英,成为中华民族之魂。他们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成为我们效法的楷模。
现在这个社会,物欲横流,诱惑太多,世风多变,作为一个现代人,怎么样保证自己的品行?怎么样坚守自己的良心?始终应该是考验每一个人的严峻课题。很多人经受住了考验,严格自律,不断拼搏,成就了一番伟业;有的人经受不住诱惑,自甘堕落,自毁前程,成为令人千古唾骂的人。这是一个人在大是大非面前的不同态度和做法。其实大多数校长,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都是能够把握住自己的,既没有可能也没有机会犯下这一些大的伤风败德的罪行。有一些问题发生在社会上,在官场里,根本就算不了什么;但发生在学校里,发生在知识分子中间,就显得很丢人,在常人看来的小问题,在教师看来就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因为我们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是为人师表的,所以一些小事情,一些小问题,也是要认真对待,严肃处理。有三个原因:一是作为校长,一个知识分子和为人师表的教师,我们面对的广大的心灵纯洁的有着美好的未来的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身上有一点点不良行为都能够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所以我们不能够放纵自己,哪怕是一些很细小的问题;二是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从来就没有降低过,甚至于越来越高,这也就是社会良知的存在,也就是社会向善的主流,也就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三是广大教师相互的监督和自身的要求,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和精神支柱,这就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