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转化刍议
2011-12-29刘志敏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8期
科研成果转化的意义
基础教育的科研必须立足于基础教育领域,其所取得的成果是具备一定学术价值、社会价值或经济效益的知识产品。科研成果作为知识产品的一种,其最终意义在于向实践的转化。
1、促进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手段。理论与实践脱离是制约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而科研成果的转化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实践,有利于实现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反馈理论的良性循环。能够帮助教师掌握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促使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尽管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变革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如教育结构体系封闭、教育模式相对落后、教育观念受传统思想束缚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关系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l的实现。科研成果正是针对教育改革过程中反映出的各类问题开展研究,就目前教育改革的重点问题找出科学、有效的应对之策。因此,科研成果的转化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组成因素。
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瓶颈
1、认知模糊
准确、科学、全面地系统认知是有效实行科研的基本前提。然而,现实表明,包括教育工作者在内的广大社会人士对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认知都存在一定的模糊及偏差,人们普遍将教育研究的思维过程等同于教育科研基本环节,继而忽视了教育科研过程中的成果推广、应用环节。这势必会降低教育科研理论成果向实践转化过程的有效率,使得多数教育成果仅以书面形式出现,而难以实现其应有的实践意义及社会效益。
2、运行机制失效
目前,制约我国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首要问题,并非是缺少优秀的科研成果,而是缺少推进优秀科研成果转化的管理运行机制。在科研成果推广、实践过程中缺少相应的政策规范、指导、检查、考试、奖励机制,使得教师缺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教育科研向实践转化的可能。此外,教育科研后续管理滞后,教育科研成果没有及时跟踪登记、注册、公布;教育科研成果缺少有效传播,使得大量优秀成果闲置,并造成重复研究的严重资源浪费。
3、实施环境受限
中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活动的直接实施者,同时也是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教学实践的直接参与者。中小学教师在参与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然而,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现状是:教师受困于升学压力,仍以分数作为其教育最终的追求目标。为追求“分数”这一硬性标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实施既定的、单纯提高成绩的应试教学方法,而不敢轻易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或方法。现行基础教育环境对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限制性影响可见一斑。
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策略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科研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加强对科研成果转化过程的监督、管理。对科研成果转化的方案制订、组织系统、检查考核、经验总结等各个环节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针对我国专门从事科研成果转化的机构或部门较少的这一现状,可组建专门的中介机构从事传播、推广、应用工作。目前由于对于科研成果转化的激励措施不到位,使得成果转化缺乏驱动力,研究人员积极性不高。为此,应从政策驱动和利益驱动两方面人手,建立、完善对成果转化实施者的奖励制度,从政策、利益两方面激发成果转化主体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教育工作者要明确自己在科研成果转化实施过程中的重要责任。从事专职教育的研究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要认识到自己作为科研成果转化的指导者、推动者、实施者的角色任务。同时,中小学教师作为科研成果的直接使用者,要准确认识到自己在基础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推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育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同时,中小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将自己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化为主动的研究者,建立研究型教师的观念,以创造性的态度参与教育科研成果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