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发展 在借鉴中完善
2011-12-29丛长涛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11期
感悟之一:环境塑造人。润物细无声
一踏上澳大利亚的国土,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便是天是那么的蓝,空气是那么的清新。在车上,透过车窗两边看到的尽是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牛羊成群的油画般的田园风光。堪培拉四季树茂花繁、绿草如茵,格里芬湖四周风景如画,“花园首都”当之无愧;悉尼风帆形的歌剧院,让人百看不厌。环境绿化之好,让人叹为观止:从雪域之下的莽莽林海,到绿如地毯的广阔草场,清澈见底的河流湖泊,以及在树林草场掩映下的居民住房,我们见不到一块裸露的土地,城市楼房也都在树木掩映中,城乡水源充足干净,空气新鲜,完全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不论在高速公路或是乡村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一律看不到挡泥板,即使是下雨天从轮胎下溅起的水雾也不含尘埃。
人们在这样的公众场合及旅游胜地,自然地做到了“除了脚印,什么都不留下;除了杂物,什么都不带走。”使环境保护成为一种习惯和风尚,这样的环境胜似了任何的语言说教。我们制造的垃圾都小心翼翼地珍藏着,不忍心破坏这美好的画面。
我的思考
1.环保教育从娃娃抓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澳大利亚人人都有强烈的保护环境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的形成,应归功于学校长期开展的对孩子们的环境教育。而我国对环境的破坏是触目惊心的,到了澳大利亚,才真正地领略了什么是环保。
我们以后要加大开发环保这门课程,从学生时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这也坚定了我研究生命问题的决心。长期以来我一直在准备研究生命教育问题,澳洲之行,给了这项研究有力的佐证。
2.加强学校环境艺术化建设。环境改变人,社会大环境我改变不了。但我想尽力改变一所学校。近期,我就将学校的环境艺术化建设问题做个规划,挖掘校园文化,力争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一草一木都有感情,让每一处角落都能育人,用环境塑造人。
3.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要规范管理,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正气得到弘扬。
感悟之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本来是陶行知的观点,但在澳大利亚却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澳大利亚许多公共文化场所,如,国家艺术馆、自然博物馆、皇家植物园、图书馆、美术馆等,都是免费向学生开放的,在那里常可看见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在那里参观、听讲座、互相交流、查阅资料、动手实验、参与网络互动交流。而且在活动中,一般都有工作人员或志愿者为学生提供适时的帮助。当你走进风景区内,只见植物环绕,有的植物上面挂着小牌子,有的植物旁边立着橱窗,它们都向人们介绍相关的植物学的知识或周边的生态环境。有的甚至连动物频繁出没的地方也会看到类似的小牌子,体现了处处皆为教育之所的教育理念。
我的思考
澳大利亚这种合理使用教育资源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的社会资源少,但可以挖掘身边的。是的,在我们中国,一般1个学生背后就有6位家长。他们当中有大学教授、工程师、律师、专业技术人员等各行各业的人员,如果我们能够在这方面多动动脑筋,挖挖潜力,那将是一个多么丰富的资源库啊!现在,由于对安全问题的过度关注,出现众多的因噫废食现象。在考察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澳洲学校教育是把世界当课本,而我们恰恰还是在把课本当作世界,这样不同的着眼点,必将培养出不同视野的下一代。因此.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一方面要切实重视安全工作,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倡教师带学生走出学校,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
树立大教育观,这是大趋所势,和家长、社区、社会紧密联系,让学生走向生活才是教育的正道。
感悟之三: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学生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在一所学校里有的多达40多国家的学生。我听说在悉尼的艾士菲公立学校,教师办公室门口有一幅学生的画。画的是简单的世界地图,标有很多国家的国旗。这些国旗是这所学校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的国旗,上面还有一些词语:正义、和谐、团结、爱、分享、合作、友谊、团队……学校开设的“和谐日”期间,每个学生都要展示代表自己国家文化的服装、食品……这是一种文化的交流。让学生懂得尊重别国的文化,尊重他人。
我的思考
这引起了我的共鸣,学校不只是学知识的地方,更是价值观形成的地方。这是我们中国学校所缺少的。现在的学生盲目的崇洋媚外,突出的表现就是外国节过得热热闹闹:圣诞节、复活节、愚人节……一个跟一个。我不反对学生过这些节日,但我不能容忍的是我们的孩子对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的漠视。追根溯源,这已经不单单是学生的问题,而是学校乃至全社会的事情。我不能改变社会什么,但我可以从自身做起。在弘扬传统节日上做文章。我想好了。我校今后的德育就要以传统节日为载体,以弘扬民族文化为目标,以体验活动为途径,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中秋节的爱家爱国、元宵节的团团圆圆、春节的喜气洋洋、端午节的屈原情结、重阳节的尊长感恩、清明节的珍重生命……这些都有无穷的资源可供我们挖掘。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的文化如果不弘扬,外国的东西就会迅速地占领学生的头脑,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把这当成生死存亡的大事来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感悟之四:身传重言教。正人先正己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外圜人很遵守交通规则,到了澳大利亚以后确实印证了这种说法。一次,我就忍不住问导游:“周围都没有车,你们从来没有闯红灯的吗?”导游坦诚地说:“在特殊情况下,我们也会有闯红灯的。但在一种情况下,是无论如何也不会闯红灯的,那就是周围有未成年人的时候。”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中国有句俗语:“上梁不正下梁歪!,,外国人认为:未成年人的德育就是成年人的德育。这也就难怪生活中到处都能看到他们礼让的风俗,自觉排队的习惯,点头问候随处可见。
我的思考
由此我想到一句古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实学生的德育就是教师的德育。我们的德育,说教太多,效果极差。我的设想是:
1.加强师德建设,教师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人、改造人。
2.学校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尤其是老师处处要成为学生的楷模。
感悟之五:以人为根本,和谐共发展
澳大利亚除了风景美,生活节奏也比较悠闲。无论成人还是孩子,工作很轻松,生活很是幸福,人和自然、社会很和谐的发展。学生上课是充满欢声笑语,基本是在享受学习;教师上课轻松自在,责任心很强。生活中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我的思考
看到外国的孩子,我想到了我们的学生。一方面高喊减负,另一方面学生课业负担普遍沉重。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一方面要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还未为新课程真正做好准备的教师们在随意地拔高学习要求,而我们的课程专家们又为了确保我们基础教育的优势地位,在制订课程标准时对学生知识的要求定得也不低,在这样的背景下孩子怎会不累?
当然我们有我们的国情,13亿人口的大国,穷国办大教育。我们基础教育有我们的优势,作为基层校长,一方面。我们除了将在实施新课程当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向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反映,供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予以借鉴以外,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切实加强校本培训,引导教师深入领会课标精神,正确把握课标的学习要求,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澳大利亚处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昭示我们:学校教育必须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
我以为,以学生为本的前提是以教师为本。一方面我将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为教师服好务,使教师和谐发展。
澳洲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和谐融洽、个性张扬、泰然自若、快乐成长”等特点,实际上就是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泰而不骄”,这也是我追求的办学理念。我会用这个理念,带领教师一道去培养和谐的、有创造精神的学子。这样,学校才能成为教师工作的乐园。学生成长的沃土!
总之,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可以互补。崇洋媚外、全盘西化固然不对,但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亦不可取。洋为中用、中西合璧方能珠联璧合。正所谓借他山之石,筑己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