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校园生活质量 唤起教师教育热情
2011-12-29刘以平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11期
教师教育热情消减的原因,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只是其一,主要还是精神生活质量低下。教师的校园精神生活包括:校长与教师的关系,教师的成就感、自由度、受到关注的程度,教育活动的吸引力等。目前,中小学除了普遍存在教师校园生活机械、单调、平庸和乏味之外。更严重的是,教师的个性和独特性受到忽视,甚至具有不应有的歧视和蔑视。
因此,我认为,造成教师教育热情消减的主要原因,来自学校的最高管理者——校长,包括校长的管理水平、决策方式、校长的人格等。
教师不是教育流水线上的技术工,他是有生命的个体,他应该在教育教学和研究中经常聆听到自己发展的声音,他应该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时时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快乐。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学校管理中做了一些探索。
让教师在“反思”中唤起教育热情
大凡成功的管理都需要建立一套制度,但仅仅建立在制度之上的管理就一定能成功吗?实践证明,仅有制度是不够的,许多情况下它需要“超越制度”,实现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这个“无为”,不是一无所为和什么都不做。“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其本质是顺应人性、顺应自然,顺应客观规律,通过审时度势,采取正确的治校方略。
我校是由一所中专学校和一所初级中学合并而成的综合高中,拥有300多名教职员工,虽然有120多年的办学历史,却因校舍屡次搬迁而缺乏必要的文化底蕴。员工情况相当复杂,教学事故经常发生,如,无故旷课,事后也不采取补救措施;动不动就请假,请假就像给领导下命令,而且事后也不把耽误的课补上;少数高三教师拿着教师用书上课,照本宣科;语文教师“一周一篇小作文圈阅,两周一篇大作文全改”的常规废弛了……我结合这些实际情况,注重对教师进行情感导引和校园文化内涵的充实,强化学校的文化建设,以此激发教师的职业精神,唤起教师的教育热情。
我是2006年8月上任的,在第一次教师大会上我就说:“大家不要叫我校长,就叫我刘老师,我喜欢跟大家处在平等的环境中。”接着我宣布我的“执政理念”:“我这个校长干什么呢?我是说yes和n0的:学校重大事务,先由分管校长提出方案,我认为可行就点头;我认为不妥就摇头,然后和大家一起研究改进。我要把外地的先进经验引进来,并带领大家走出去,但是我不会强迫每一位教师都参加,也不强迫大家一定要照办。一切都靠自愿。”仅用几分钟时间就结束了我的上任演讲。此后每次开会我都是这个习惯,尽量用最少的时间。我的做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和赞赏。我是从普通教师干起的,我了解教师的酸甜苦辣,也知道教师最反对的就是强迫和命令。
成功的管理,不是把现存的规范和准则灌输给别人,而是唤醒人的自觉。学校管理的目的,在于引导出一条现实的途径:那就是通过激活、唤醒等方式发掘教师潜能中积极的、美好的、建设性的因素。因此,学校管理要收到好的效果,需要一种文化管理,而这种文化管理一旦内化为觉悟,就会转化成教师自我奋进的动力。
众所周知,学校文化之于一所学校的意义,就如同灵魂之于生命、思想之于人类,是一所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教师是“文化人”,我们的学校管理就更需要体现人文思想。针对我校教师的思想实际,我先后设计了一系列问卷展开讨论,如,“在三中工作,您经常会产生一种什么情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人格的影响。您认为教师在学生面前最应体现哪些品质,最不能容忍的人格缺陷是什么?”我设计这些问卷的目的,是想让教师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自我反思,这样做能够有效避免“说教”的弊端。
为了加强校长与师生的沟通。我校创办了“穿紫河文学社”,定期出版催人奋进的《穿紫河》校刊,作为全校师生的笔墨沙龙。2008年3月,我又对《穿紫河》进行了改版。我的想法是,作为校刊,理应成为师生之间联系的纽带,而不要把她弄成一个作文集式的东西。我想通过校刊把学生的“学有所想”、教师的“教有所思”一并呈现出来,展示师生的精神风貌和校园的文化氛围。改版时我写了《让<穿紫河>滋润教育沃土》的卷首语,这是我的希望。通过校刊的改版,也使教师有了一方展示才华的沃土,播种希望,收获成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表率作用。富有魅力的学校文化可以衍生出一股强大的文化力,它润物细无声,使学校的品质卓然,绽放个性神采,受到市教育局领导的高度肯定。此外,每学期都举办教师作品展,定期出版教师教研成果集,每学年开展一次校园文化主题活动,始终突出以人为本的主题。学校的宣传牌采用从教师中征集而来的教师格言,每一句话都是从教师心里自然流淌出来,既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镜子”,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加速器”,同时也展示了我校师生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
一方面,我们从教师的成就需要出发,为教师架设通向理想的桥梁,鼓励教师获得成就;另一方面,从教师发挥特长的需要出发,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创造条件,走出去,请进来,使教师自我发展的愿望得以实现。我校经常聘请专家来校开讲座、做报告,组织教师参加年级组的“读书沙龙”和学科组的“学术沙龙”,开展教师演讲会、写作交流会,通过不同形式磨练教师、培训教师,鼓励教师把自己学习工作的经验和体会以及自己’的思考形成文字,最后一篇篇在报刊上发表,从而大大拓宽了教师的发展空间,激发了教师的教育热情。教育科研使教师保持一种对新事物、新理念的敏感和追求,在教育科研中不断提升校园生活质量。这是充分发挥教师内驱力,唤起教师教育热情的点金石。
让教师在“发现”中唤起教育热情
一直以来,我们的学校管理都遵循着一条不成文的定律:让人们努力改正缺点,而不是发挥和激励人的优势和特长。如,教师注意的是学生成绩最差的一科,而不是最擅长的科目;校长也是把主要精力用在有“问题”的教师身上,想方设法帮助他减少过失。几乎所有人都在集中力量解决问题,而不是去发挥优势。我想,目前教师的教育热情不断消减,出现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应该说与学校管理中的这种弊端不无关系。换句话说,教师之所以失去教育热情,是学校管理自身存在的问题所造成。
学校管理说到底是对人才的管理。一个成熟的校长应该具备正确的用人之道,善于发现教师的优势而不是劣势。这应该成为校长必备的一种能力。发挥教师的优势,就不能求全责备。同时,校长也要敢于使用有争议、有缺点的人才,特别是那些在群众中有一定争议的人才,也要敢于使用,发挥其特长,不被舆论所左右。校长要善于发现教师的优势,能够协调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使教师持续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愉悦状态,进而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所以我认为,教师的教育热情不断消减,是长期被忽视、受压抑造成的,就像没有见到阳光的幼苗,一旦赋予它阳光。就会枝繁叶茂。不是教师缺少优点,而是校长缺少发现。
要实现学校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校长要善于用显微镜发现教师的优势和特长,而不是用放大镜发现教师的缺点和不足。
让教师在“赏识”中唤起教育热情
在学校管理中,赏识教师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需要,是学校人本管理的具体体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就在赏识中,赏识的核心就是人文、信任、尊重、理解、宽容与关注。校长要善于赏识教师,不断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让教师心情舒畅地为学校发展而努力工作。
无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的教师,也不管他取得的成绩是大是小,只要他努力了,校长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和由衷赞赏。教师例会上你发自内心的一句赞赏的话,教学中一些善意的提醒,校刊上开设名师专栏……都可以开启教师心中的花朵,都可以撑起教师头上一片蓝天。久而久之,当这种赏识形成一种氛围时,就会激励更多的教师走向成功,学校就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赏识是一种“仰视”,对教师赏识,体现了校长的谦雅与肚量。赏识是一种“对话”,教师一般不太愿意轻易流露情感,要打破这种僵局,就要让教师产生一种自身受到重视的感觉,而校长的赏识正是这种感觉最有力的诱因。赏识更是一种“认可”,是校长对教师工作的一种积极评判。教师都有一种希望自身工作价值得到人们认可的成就心理,校长满足他们的这一心理,就能使之获得更大的工作内驱力。
赏识教师,就要做到以人为本。人本管理的实质就是完整而全面地关怀人,发展人,提升人,关爱人,满足人的理性及情感需求,促进人持续、均衡协调地发展。校长要以“真”“诚”“情”来赏识优秀教师,同时更要赏识那些“失败者”“自卑者”、爱发牢骚者,还有那些幕后的“辛劳者”。赏识教师有利于成就教师。赏识教师,不断为教师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有利于提高教师工作的责任心与自豪感。
赏识教师,就要宽容理解教师。要从每位教师的合理需要出发,营造机遇,扶一把,带一程,在教育教学中为教师提供发展的平台,使教师获得成功。林肯说过,“关键的一句话有时会影响人的一生”。校长的言行有可能对教师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校长的胸襟要能海纳百川,既要容人之长,又能容人之短,还要容人之异、容人之过。校长要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教师的闪光点,通过赏识,使之由细微的光点变成耀眼的亮光,为他们创造施展才能的机会。
赏识教师,就要尊重信任教师。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是唤起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校长的生命在教师手中,教师的发展在校长心中。”校长要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合理要求,努力做教师的知心朋友。要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不必事必躬亲,该放手的时候要放手,以激发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学校管理需要少一点强制,多一点尊重,少一点疑虑,多一点信任,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和谐、融洽、民主的生活空间。
赏识教师,就要关注教师的个性和特长。教师是最富有个性特长的群体。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有独特的成长经历与心路历程,在道德水准、人格修养、心理素质、学业水平、工作能力乃至个性爱好都是千差万别的,而教育是一份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学校管理要关注到教师的个性和特长,认可教师对工作所做出的尝试和努力。
赏识教师,就要有豁达的胸襟,有时候甚至要具备忍辱负重的勇气。我校有一位中年教师,喜欢跟领导“开顶风船”,一次因评先与我发生了争执,他态度蛮横,口出秽语,事后还扬言要跟我干到底。但我并不计较,相反主动接近他、关心他,又当面向他承认那次争吵我也有责任,请求他的原谅。我这样做,反而使他坐立不安了,后来他主动找上门来,为自己的过激言辞而道歉。从此“相逢一笑泯恩仇”。所以,校长要有“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涵养,哪怕教师的行为明显偏激,也要有礼让三分的君子气度。
常言说得好,“没有永远的校长,只有永远的老师”。因此,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而应看作是在同一工作中的同事关系;也不能看作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我从事教育行政工作十五年了,一直保持着普通教师的心态。因为我深知,校长开展工作,不应该仅靠行政权力,而要靠自身的人格魅力,靠朴实谦逊,实事求是,既遵循原则又平易近人,靠看似无形却包涵着人文情怀的科学精神,你才能赢得教师的衷心敬服,你说的话才有份量。在我校,校长和教师是朋友,教师是发展的中心,教师的个性得到尊重,追求得到激励,使众多曾在我校工作过的师友感念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