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的人教育:走进心灵
2011-12-29李传永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12期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思想、心理或行为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当今我国的教育危机凸显于德育危机,而德育危机突出体现在青少年学生道德人格发展的偏差上。学生厌学、逃学,道德价值观的扭曲和道德行为的偏颇等诸多表现,让我们深感忧虑。教育,尤其是学生的人格教育面临着危机、困惑、无奈,社会、家庭、学校,专家、家长、教师无不在探寻一种有效的、灵验的教育妙方,期盼在短时间内转变、改变青少年学生身上出现的日益增多的令人忧虑的缺失人格。然而,一切的努力似乎表明现在的道德教育是乏力的、无力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总是处于对抗、冲突和不信任状态中。事实上青少年儿童的道德人格教育始终在“外围”作战,其中心并未“开花”。“问题学生”的人格教育尚未进入“中心”,教育实践依然停留在“他律”和“单边主义”或一厢情愿上。真正有效的教育必须浸入“中心”,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教育,要了解学生,要研究学生。这是教育成功需要扎实做到的并且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的前提。
人格教育成功的前提:了解和研究学生
教育学生要了解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教育人,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了解他实际上是什么样,他的一切弱点和优点,他的一切日常琐细的需要以及他的一切崇高精神的要求。”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只能建立在对学生充分、准确、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了解学生,教育才具有针对性,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才能防范学生的人格发展陷入误区。徐力杀母惨案和马加爵事件给教育界留下一个让人警醒的命题:不要忽视学生人格的发展,要随时留意学生的思想倾向和心理的动态变化。假如其母亲能注意到孩子对强制式学习产生了对抗情绪,假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并舒解学生心理压力和郁结于内心的不良情绪,假设成绩优秀、性格内向的徐力、马加爵能与师长沟通思想,就不会出现让人痛心的结局。可见,任何细小的心理偏差,如不及时了解、发现、矫治,都会带来不测的恶果。不了解学生的教育是无效的教育,是“目中无人”的教育,是一种只强调教育的管理职能而漠视其育人、服务的本体价值属性的教育,甚至是一种压制人性、扼杀人才的教育。不了解学生,教育就会陷入被动,就会出现师生关系的疏离与冷漠、校生关系的隔阂与对抗、学生人格发展的畸形与偏离。教育者在抱怨、责备受教育者的消极心态、不良行为时,是否反思过:我了解他们吗?了解他们对学校生活、事件的感受吗?了解他们对教育者的道德、业务的评判吗?是否与他们坐在一起进行过对话与交流,倾听过他们的诉说?
教育学生要研究学生。卡尔·罗杰斯曾呼吁:“在我们的经历中,使人焕然振作和令人鼓舞的工作之一是去研究这些个体,发现那些象存在于我们一切人身上的趋向那样,也存在于他们内心最深层的、强烈的积极指向的趋向。”研究学生意味着对学生作精细、深入的观察、调查、思考,对学生的人格特质进行理性分析。把握他们的成长经历、生活经验、爱好特长、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志向追求。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给予解读、审视,掌握心理发展的整体和个性特征,总结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青少年儿童心理的变化规律。这样的教育活动将是丰富多彩、充满乐趣而又富于理性和成功的。不研究学生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是失去了方向和目标的教育,是只强调教育的本能行为而漠视教育的科学价值的教育。这种教育氛围和环境下的学生人格将是残缺的甚至扭曲的,教育就会走向迷惘、无奈和无能。所谓教育的前瞻、预测、引导、促进、要走在学生发展前面之应然功能将是徒然的、可悲可叹的,教育就失去了“真”,学生人格结构中就缺少了“真”。
人格教育成功的关键:关注并走进学生
了解和研究学生源于一种责任,一种为学生健康成长负责的精神,一种关怀的力量。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和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都拥有这些品质。孔子、苏霍姆林斯基、斯霞,他们关注学生,他们了解学生,他们引领学生的人格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他们的教育是成功的教f5e420e96091969f57e76318691c683b8a58b86f0605376d8856398f10c98502育。没有这种责任、精神和力量,教育就只是流于形式的、应付的、浮躁的,此种环境下的学生道德人格的成长则是缓慢的、曲折的、甚至是失去方向的。教育将越来越失去它的作用,教育所剩下的就只有“反思”和“批判”。
了解和研究学生要抓住学生的心理优势和生长点。“问题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足,教育者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他们的“问题”上,而忽视了他们身上最重要的,能使他们改变、向善的心理特点,即他们渴望被人了解,希望被人理解,渴求家长、教师能给予认同和谅解,尤其需要引起他人的重视、关注、注意。当老师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你是谁?你知道有关我的任何情况吗?你是否给我带来任何东西呢?你带给我的是什么呢?他们对老师充满了关注和期待,他们不想成为老师心目中的“问题学生”,他们从来不愿意被父母、老师抛弃、放弃,被同学冷落、轻视。听一听这些学生的呼吁和心声吧:你们为什么总是强迫我们?甚至当我们处在极度痛苦中时,我们得到的依然是冷笑和漠视,我们厌倦了逃学,我们不想做坏事,可又有谁帮助我们?这些就是他们上进的源泉、动力和基础、起点,教师只有抓住和掌握他们的积极的心理因素,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教育才能成功。诚如杜威所言,“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如果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察,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性的、独断的,它将会遇到阻力、不协调,或者束缚了儿童的天性”。教育的第一起点就是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走进学生心灵。
了解和研究学生要参与学生的生活。与其接触、交往、交流、对话、沟通,站在学生的角度和从受教育者的角色出发,去感受和体验学生心理的变化和内在的需求,获得他们的认同和接纳,诚如布贝尔所言,“只有坦率而真诚地参与所要交往的人的生活(在这里是指自己的学生的生活而言)并担负起因这样的参与生活所引起的责任,才能赢得他的信任。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这是教师从教的基本功,去当一天学生,体验一下学生生活,再来反思:教与学是否和谐。引导儿童走进生活,与儿童共同感受生活情境中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实践中自己做出选择、判断和认识,哪怕这种认识不那么完美,但毕竟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成长。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就是说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去体验他们的感觉,这样,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儿玩,一块做事,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这时的教育才最能奏效。
教育的过程是心灵沟通的过程,是生命对话的过程。人格教育不是“一厢情愿”的教育,不是对抗教育,更不是强迫教育,人格教育是一种理解教育,是一种尊重教育,是一种对话教育。把握教育的真谛,理解青少年儿童道德人格成长的内在规律,不要仅仅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出发,更不要把教育者的价值观强制推荐给学生,要营造一种真诚、宽容、理解、友好、关怀的教育氛围,走进“问题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让他们感受并接受来自于教育者的真诚帮助,形成一种健全的理想人格。
(作者单位:山东费县临沂大学费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