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11-12-29顾春花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12期
近年来,心理健康一词日益受到人們的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呢?真正的健康不仅意味着有健全的体魄,还必须具有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对学生的成长,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学科,在其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那么如何渗透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
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我們美术教师的责任。要使学校环境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对教师提出了传统教师角色中所没有的新要求。
1.理解。教师要能够从学生的角度体验和思考。即使学生的行为明显失当,也要看到其合理的因素。只有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接纳。通常学生都十分喜爱自己的美术老师,这种情况对美术教师来讲是一个优势。教师能被学生很好地接纳,而教师也要接纳全部的学生,无论学生在美术课上做出什么样的行为,教师都应当使他感受到没有被排斥和拒绝,老师仍然尊重他。这样的相互接纳使教师在美术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十分有利,学生能和你以心换心,真诚相待。
3.分享。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分享学生的喜怒哀乐,使学生相信教师能懂得他們的失望,理解他們的感受。
在课堂上以激励为手段,对学生进行自信心的培养
1.成功体验法。对于这些年幼的学生来说,他們缺乏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没有经历人生的坎坷,没有生活的磨砺,缺少韧性,往往经受不起太多的挫折,过多的失败,会使他們产生消极的情绪,而适度的成功经验会提高他們学习的兴趣。在美术课上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要求,为每个学生制定适应的能达到的目标,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十分有效。
2.榜样教育法。儿童都崇拜英雄,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情况教师可有针对性地选取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人物、事件,介绍给学生,并引导他們得出正确的结论,得到启示。如,在美术教材中,有许多中外著名画家的作品,在欣赏这些作品的同时,这些画家的一些事迹也是非常好的教材。通过这些事例,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3.正面教育法。对于小学生来说,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建立在比较崇拜的人对其评价的基础上。要使学生有自信,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责骂。多肯定他們的优点。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有学习的自信,不仅对美术,对他的其它学科的学习也会有好的帮助。
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才能
个性的各种特质都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可变性和可塑性。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个性除了对美术方面有重要的意义,更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个性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往往十分明显,首先在兴趣上,不少儿童生来就对美术有特殊的爱好,喜欢涂涂画画,经常的实践活动使这些儿童较早地显露出美术专长。教师要随时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在儿童作品中,我們还能看到个性中其他方面的特点。儿童的个性气质常常会流露在画面上,我們常常能从儿童画面表现出来的情感情节、造型特点和线条的运用等方面去感受和分析。如,有些学生的作业常常会用流动的线条表现出活泼、热烈的情绪,从中我們可以看出这一定出自一个气质灵活型的儿童的手。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
在美术教育中发展个性应该因材施教,以使每个儿童能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从而使每个人都能得以发展。儿童的个性千差万别,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个性差异,教师要帮助孩子发展优势,顺其自然地推动其前进,美术教师重视发展儿童的个性,不仅能使每个孩子画出风格各异的作品,更能培养孩子的潜能,对他們的一生都将有帮助。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