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之成

2011-12-29陈辉

出版科学 2011年6期

  [摘要]中医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传承,不仅造福了医者病患,还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正确认识与了解中医药学的真谛,致力于中医药图书出版事业,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做贡献是出版人责无旁贷的义务与使命。
  [关键词]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中医药图书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D09—5853(2011)06—0104—02
  “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中医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医案。医案是根据病理而治疗之成绩,是中医价值的真凭实据。医案的重要性在于把理论、学说、方药熔成一体,是高深的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一座桥梁,集中体现了中医治病的传统特色。因此,医案整理与出版是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的重要工作,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这也是学苑出版社出版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医案、医话、医论作品的初衷。
  1995年,国家做出老中医传承拜师决定,第一批500名老中医带徒出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仪式。由于当时市面上没有大规模名医医案的出版发行,笔者觉得这是一个出版机遇,于是和高辉远的徒弟王发渭大夫一起商讨,确定了这个选题。当时定的丛书名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临证验案精华丛书》,第一批自1995年起陆续出版,至2009年已连续出版六批三十余种。
  在丛书的编辑过程中,笔者从名医医案感受到中医在救死扶伤、解除病痛、救人于水火方面的独到之处,许多起死回生、治愈顽疾固疴的案例给人以震撼。在翻阅资料的过程中,笔者更是深刻地理解了章太炎先生所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及梁启超先生所说“治学重在真凭实据”,于是更觉得这个工作意义重大,是给千年中医传承事业添砖加瓦。因此,与个别出版社在出版中医药图书及个人专著时索要出版费的行为不同,我们的征稿启示这样写道:“只为传承医道,无需赞助出资”。
  对于丛书作者的选取,最初定位于国家确定的师带徒专家,也出版了一批这一层次约三十余名老中医的医案。但这对于学苑出版社这样一个小社来说,在组稿上有一定困难。于是我们决定,将凡是对中医传承有益的、能为临床提供经验与启迪的作品都纳入丛书,并改丛书名为《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论医话精选丛书》。该丛书系列图书作者多为饱读经典、从医30年以上的老中医,书中医案都经过临床验证并获得良好疗效。虽然系列丛书一般都有统一的体例,但考虑到这样可能会使医案的记叙受限于各种条条框框,显得拘束,甚至可能造成某些方面挂一漏万。于是笔者提出不拘体例,医案、医话、医论,经验方药,一并可写,尽量将每一位老中医对病、方、药及辨证论治的经验融于一书,给读者呈现一个相对完整的全方位的名医经验,给后人以启迪。
  学苑出版社医药图书出版的追求是选题多样性和规模效益,系列化就包括在其中。除了《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论医话精选丛书》系列,学苑出版社近年来出版的名医类图书还有《中国当代中医专家临床经验荟萃(一)》,收入百名名医经验,现改名为《当代名医临证治验实录》;《中国当代中医专家临床经验荟萃(二)》,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名老中医经验专辑;《中国当代中医专家临床经验荟萃(三)》,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老中医经验专辑;《中国当代中医专家临床经验荟萃(四)》,是著名老中医李昌达经验专辑。2001年,学苑出版社与北京市卫生局和北京市中医药学会合作出版了《大--医精诚20世纪90年代北京著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2006年出版了《北京市中青年名中医药学术传承临证治验》。还有像《高立山针灸汇萃》(包括《针灸心悟》、《针灸心传》、《针灸心扉》和《针灸心语》四册,是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高立山教授师生三代学习中医针灸理论和体会应用中医针灸临床经验的纪实)这样的个人专集。2008年和2010年,又分别出版了《豫医国师——河南省国家级名老中医经验集》和《陇上中医传承集——甘肃省国家级名老中医经验集》等省级名老中医经验传承集。此外,《芝兰窬医话》系列是对从医20年以上的一些中青年中医临床经验的总结,他们都是好读书、肯钻研,在理论和临床上均有所得的骨干。还有和有关人士共同策划的“中医临床家代表作系列”也已经出版面世。
  以上名医医案医论系列书籍,中医院校的师生可以用来印证教科书中学到的知识,临床医师可作为经验参考,爱好中医的读者及患者可用以了解中医治病的方法和求医问药。正因为拥有如此广大的读者群,这些图书均多次修订重印。
  现在很多出版社都打着名医的旗号出版名中医、名西医的专业图书,在大众健康领域,一些名医也成了珍贵资源。然而,大众类名医图书与专业的名医类图书读者对象不同,编写自然要有所区别。前者应以普及知识为目的,以介绍名医运用中医药知识治病的故事为内容,语言叙述要通俗、生动有可读性,如《问中医几度秋凉》《神医这样看病》之类的形式。专业的名医类图书应强调板眼和细节,因为正如前述,它把理论、学说、方药熔成一体,是高深的理论与具体临床相结合的一座桥梁,集中体现了中医的治病思路,是准教科书,是传承发扬中医的最佳载体。如果能用通俗、生动、有可读性的语言,说清楚高深的理论与具体临床相结合的医道,就是上乘之作,求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