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如何真正做到以质取稿
2011-12-29庄艺真
出版科学 2011年6期
[摘要]在期刊编辑实践中,邹韬奋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大公无私的精神,坚持为读者负责,坚持以质取稿。这是他所办刊物质量得以保证,并获得读者认可的关键之一。学习邹韬奋的办刊实践及观念,高校学报编辑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做到以质取稿:不徇私情、不畏威权,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篇稿件;严格执行“双盲”审稿、“三审”等审稿制度,用制度婉拒劣质人情稿;充分发挥编委会的监督作用,杜绝为劣质人情稿开绿灯。
[关键词]邹韬奋质量高校学报人情稿
[中图分类号]G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D09—5853(2011)06—01D0—05
邹韬奋先生是中国现代杰出的编辑家、出版家。自1926年接办《生活》周刊到1944年不幸病逝,他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共18年,先后创办或主编过《生活》周刊、《大众生活》(上海)、《生活星期刊》、《抗战》、《全民抗战》、《大众生活》(香港)6种期刊。这些期刊均赢得读者欢迎,风行海内外。在期刊编辑实践中,邹韬奋先生始终坚持为读者负责,坚持以质取稿。这是他所办刊物质量得以保证、并获得读者认可的关键之一。为读者负责,以质取稿,对于今天备受“人情稿”困扰的高校学报编辑来说,仍是应该坚持的一个原则。
1、办刊实践:邹韬奋坚持以质取稿
1.1明确标准,强调“唷益”
刊物内容是否有益于读者,是衡量编者是否对读者负责的最好标尺,也是以质取稿的重要体现,邹韬奋先生是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的。在办刊实践中,他以对读者有益为择稿标准,主张“要使读者看一篇得一篇的益处”,绝不让读者看完后毫无收获,浪费宝贵时间。1926年接办《生活》周刊时,他就明确提出“有趣味、有价值”的期刊编辑口号,并在办刊实践中以“相当的判断力”努力收集“能切合于读者需要的”有趣味、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以有益的收获。正因为此,邹韬奋先后创办的6种期刊都获得很大成功。仅以《生活》为例,从1926年到1933年的7年问,《生活》赢得15.5万个读者的广泛认可。就连不轻易恭维出版物的胡适,也称赞《生活》周刊“选材很精,办得非常之好”。
1.2择稿从严,不论情面
邹韬奋认为期刊要赢得读者,要有生命力,必须从“质”上下功夫。而要确保期刊的“质”,就必须从严择稿。在办刊实践中,他对稿件的取舍是极为严格的,决不受任何人情的干扰,只注重文章的质量。他办《生活》周刊时就说:“我对于选择文稿,不管是老前辈来的,或是幼后辈来的;不管是名人来的,或是‘无名英雄’来的,只须是好的我都竭诚欢迎,不好的我也不顾一切地不用。在这方面,我只知道周刊的内容应该怎样精彩,不知道什么叫做情面,不知道什么叫做恩怨,不知道其他的一切!在《硬性读物与软性读物》一文中,他进一步强调“用独往独来公正无私的独立精神放手去办,稿件的选择取舍,绝对不受任何人的牵掣。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曾退过茅盾内弟孔另境的稿件,也曾退过《生活》周刊特约通讯员、社会名人李公朴的稿件。在他看来,不论情面、严格取舍,是“职责所在”。
1.3恪尽职守,绝不敷衍
邹韬奋办刊强调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文字内容精彩为前提,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篇稿件,决不因情面而敷衍。在他看来,若以篇幅敷衍情面,则所办期刊不难成为上海人所谓的“垃圾马车”,虽生犹死,不如“寿终正寝”来得爽快。在办刊实践中,他坚决“不做勉强敷衍的文字以虚耗读者宝贵的时间”。他表示:“与其敷衍,不如不办;如其要办,绝不敷衍。”他恪尽职守,做好得罪人卷铺盖走人的最坏打算。他说:“我在职一日,必努力一日,宁愿卷铺盖,决不肯昧着天良敷衍。”这种办刊思想与实践,对我们今天的报刊工作者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2、观念探因:邹韬奋为何能坚持以质取稿
2.1“凡是担任了一件事,我总是要认真,要负责,否则宁愿不干”
邹韬奋上小学时,他的老师沈永癯先生知识渊博,非常敬业,对学生的任何疑问都会尽力回答。受沈先生的影响,邹韬奋逐渐养成了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办事准则。他说:“我自己做事,没有什么别的特长,凡是担任了一件事,我总是要认真,要负责,否则宁愿不干。这虽然是做事的人所应该有的起码的条件,但是我却永远不能忘却永癯先生给我的模范。”他还说:“生性不做事则已,既做事就要尽力做得像样。”邹韬奋对刊物质量的追求不遗余力,正是源于他强烈的责任感。因为强烈的责任感,他决不肯浪费读者的宝贵时间,不办则已,要办就要办内容精彩、对读者有益的期刊;因为强烈的责任感,他不为利趋,不为权谋,严把刊物质量关:因为强烈的责任感,他“自动地用着全副的精神,不知疲乏地干着”。可以说,认真负责、严格把关,促成了邹韬奋所办刊物的高质量、高水准。
2.2“不要忘记你的读者”,“要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
在邹韬奋办刊之前,黄炎培曾叫他编译《职业智能测验》。他没有顾到中国读者的阅读口味,只是依样画葫芦地照英文原著内容和顺序进行翻译。黄炎培对此很不满意,教导邹韬奋要有读者观,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力、心理和需要。黄炎培的这番教诲对邹韬奋的震动很大。后来邹韬奋办刊有读者意识,坚持对读者负责,即是受到此事的启发。他说:“黄先生给我的这个教训,却很益于我以后的著作和方法,很有助于我以后办刊物的技术。”他曾提出这样的写作原则——“不要忘记你的读者”。这其实也是他的办刊原则。1930年,在谈到《生活》周刊的编辑方针时,邹韬奋进一步明确提出:“编辑是替作者读者服务的,是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的。”在他看来,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为读者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粮,这是编者“必须负起的责任”。因为心中装着读者,他总是抱着十二分的热诚,务求“精益求精”,对读者有益;因为心中装着读者,他办刊“无所私于任何个人,无所私于任何团体,不知敷衍,不知迁就,但知根据明确规定的宗旨,为社会努力”;因为心中装着读者,他组建编委会、团结优秀作者、组织优质稿件,竭诚为读者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粮。正因为邹韬奋不忘读者,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坚持从严择稿、以质取稿、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内容,他创办的期刊成为受读者推崇的刊物。
2.3“没有气骨的人不配主持有价值的刊物”
邹韬奋很重视刊物的“报格”和编者的“主权”,主张要有“大公无私的独立精神”,认为“没有气骨的人不配主持有价值的刊物”。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黑暗势力的威胁、利诱、收买,他始终坚持“为群为公”,表示“编辑可不干,此志不肯屈”,充分体现了他除了为读者服务别无他求的办刊精神与崇高人格。在一个接一个的压力面前,韬奋镇定自若,做好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准备。他说:“宁为保全人格报格而决不为不义屈。”““至于他个人,只愿终其身做一个无名小卒,但知尽其心力为本刊千去,干到没得干时——无论是‘跷辫子’,或是被‘开除’——便滚:不过在滚之前,总是要不顾一切地保持爱护本刊公正独立为社会努力的精神,尽其心力往前干去。”1931年,时任国民党中执委、国民政府委员、交通部长的王伯群派人去找韬奋,企图用10万元让邹韬奋不要刊登揭发其贪污巨款纳妾造房丑行的文章,遭到韬奋先生的拒绝。1936年,军阀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都曾找过韬奋,希望邹韬奋能为他们发动的“西南事变”鼓吹宣传,都被邹韬奋回绝了。情面、威权、金钱这三种对报刊工作者和报刊导向最具侵蚀力的因素,在韬奋先生的“气骨”面前,丝毫不起作用。
2.4“感情用得不当,便要以私害公”
邹韬奋说:“人是感情动物,感情是血性的表现,用得其当,原不是坏的事情,我们更绝对不提倡冷血动物的作风。但是感情用得不当,便要以私害公。”因此,他主张做事要有大公无私的精神。1938年,他在《生活》周刊上发表《征求一位同志》时就强调,大公无私是编辑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在他看来,天下最可鄙的是自私自利,天下最可敬的是为群为公。他认为:“有大公无私的精神,处事的时候,便丝毫不肯以私害公,要完全根据客观的事实,与所规定的章则或规约,作公平的决定。”正是因为他有着“大公无私”的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在择稿办刊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以对读者有益为标准对稿件的取舍“作公平的决定”,“绝对不受任何私人或书业机关的嘱托,绝对不讲‘情面’,绝对不避嫌怨”。
3、启示与思考:学报编辑如何坚持以质取稿
“以质取稿”是期刊编辑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对期刊编辑的起码要求。许多期刊都做出了“以质取稿”的承诺。可事实上,学报编辑处理普通来稿时,做到以质取稿并不难,难的是处理人情稿时坚持以质取稿。对学报编辑来说,“人情稿”通常是指通过学报的上级领导、与学报关系密切的人、熟悉编辑的人来疏通发稿渠道,以期达到发稿目的的稿件。人情稿处理不好,就会以私情扭曲作者与学报编辑之间应有的公共关系,以特殊关系规避和破坏用稿制度。如何妥善处理人情稿,是令许多学报编辑头痛的难题之一。目前,多数学报都建立了“双盲”审稿制度、“三审”制度,明确了编辑工作流程,组建了为质量把关的编审委员会,等等。这些都是减少并杜绝人情稿的有力制度保障。可为什么在不缺乏保障制度的情况下,不少学报编辑还深受人情稿困扰7关键是缺乏像邹韬奋先生那样的认真负责、无私无畏、坚持以质取稿的气骨,以致相关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庸俗化、形式化。如何坚持以质取稿,学报编辑可以从邹韬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呢?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3.1不循私情、不畏威权,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篇稿件,包括人情稿
在中国,讲人情关系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学报编辑面对人情稿在所难免,关键是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不论作者是什么人、有何关系,仅凭质量取舍,这不仅是对作者负责,也是对社会、对读者负责。如果质量好,那就做做顺水人情,按程序刊用;如果质量一般,但尚可救或觉得感情上不好交代,不妨下一番工夫帮助改或写,使其质量达到发表水平;如果质量不行,且无药可救,那就应该打破情面,像邹韬奋那样“不顾一切地不用”。像邹韬奋那样不徇私情、不畏威权,以强烈的责任感认真对待每一篇稿件,做到不让任何一篇有价值的稿件从自己手中漏掉,也不浪费任何一个版面用于刊登没有价值的文章,这是每个学报编辑“必须负起的责任”,也是学报生存发展的需要。当然,学报编辑对人情稿,尤其是学报的上级领导交办的人情稿作退稿处理时,应做好必要的解释工作,想方设法获得谅解与支持。既认真负责,又讲究方式方法,这是一个学报编辑具备专业水平、职业水准的表现,也是学报编辑得到作者尊重、荐稿人支持的基础。
3.2严格执行“双盲”审稿、“三审”等审稿制度,用制度婉拒劣质人情稿
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里、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要让每个学报编辑都有邹韬奋的气骨、无私无畏、完全不讲情面似乎有点困难,而严格执行必要的审稿制度,有助于编辑婉拒无价值的人情稿,真正做到以质取稿。双向匿名审稿,可以让审稿专家摆脱人情等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客观公正地评审文章的学术价值,为以质取稿提供依据;可以让编辑以“双盲”审稿制度为由,根据专家意见,回绝说情者的请托,以学术质量为唯一标准公正地取舍。严格的“三审”制度,能有效地校正审稿中可能存在的非理性行为,有利于每篇稿件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判与取舍。可以说,规范的审稿制度是坚持以质取稿的“法律保障”,是编辑婉拒劣质人情稿的“有力武器”。然而,目前有不少编辑没有用好这一“法律保障”与“有力武器”,在处理人情稿时,让“双盲”审稿等制度流于形式,要么故意挑选不够严格的专家审阅,要么暗示专家予以关照,要么直接让作者指定熟人审阅,使达不到发表水平的人情稿顺利通过评审,从而使匿名审稿形式化。有的编辑部让“三审”制大打折扣,在决定稿件取舍时省去必要的审稿步骤,降低录用标准,以致劣质人情稿被采用。究其主要原因,要么是碍于情面,要么是怕得罪领导,要么是把为作者发文章作为拉关系、谋私利的工具。学报编辑只有在学习邹韬奋先生的无私无畏、不讲情面、不敷衍等作风的同时,巧妙运用“法律保障”“有力武器”,加强并规范审稿制度,严格执行“双盲”审稿制、“三审制”,严格编辑工作流程,客观、公正、合理地把好论文的学术质量关,维护审稿过程和结果的客观公正,才能有效控制人情稿,真正做到以质取稿。
3.3充分发挥编委会的监督作用,杜绝为劣质人情稿开绿灯
制度总是由人把握的,若缺乏监督,再好的制度也很难被百分之百执行。编辑队伍中难免有缺乏责任心、有私心的编辑,他们遇到没达到发表水平的稿件时,往往会碍于情面或经受不住物质、金钱等的诱惑,为劣质人情稿开绿灯,违背了以质取稿的原则,影响了学报的整体质量。编委会可利用其权威性,监督学报编辑规范化运作,对每期拟刊登稿件进行集体讨论、审核,以防个别编辑循私情,破坏学报严谨公正的办刊形象,防止学术腐败,督促每个编辑都认真负责地完成工作,坚持以质取稿。目前,大部分高校学报都设有编委会,但大都没有充分发挥编委会应有的作用,几乎没有挖掘编委会的监督、定稿职能。编辑部应该关注并挑选认真负责、职业道德好、有判断力、能为论文质量把关的专家学者担任编委,健全编委会制度,明确编委的任务与职责,让编委从收稿到审稿,再到决定录用的各个环节都能发挥应有的质量把关作用,以保证刊物有高质量的稿源、保证审稿质量、推进期刊的发展。还可以聘请学风严谨、甘于奉献、认真负责、不徇私情、精益求精的编委,专门负责审查稿件的学术和技术质量,杜绝人情等非学术因素对公平公正取稿的破环,督促学报编辑真正做到以质取稿。
2010年2月16日,在我国首个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系列数据库发布会上,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表示,学术期刊是知识生产、传播、扩散的核心媒体,是我国各行各业创新发展必须倚重的知识资源,也是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弘扬中国先进文化、展现我国软实力的重要窗口。对学术期刊的发展,李东东提出了三点希望,其中之一是要牢牢树立质量第一的出版理念,不断增强编辑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质量是刊物的生命。学报编辑以强烈的责任感,以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高尚的人格品质,坚持以学术质量作为稿件取舍的唯一标准,是把质量第一的出版理念落到实处的表现。邹韬奋先生“对读者负责”“大公无私”坚持“以质取稿”的精神、勇气、原则,历久弥新,值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