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出版家范用的经营管理理念
2011-12-29龚琼芳
出版科学 2011年6期
[摘要]当代出版家范用长期负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工作,在作者资源和出版质量等的管理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念。本文从“与作者有相同的文化追求”、“尊重作者及其作品”和“以人格魅力打动作者”三方面探讨了范用的作者资源管理理念,从对“选题质量”“编校质量与装帧设计质量”“书刊广告质量”的管理这三个方面论述了范用的出版质量管理理念,期望能对当下出版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范用作者资源出版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6—0044—05
当代出版家范用的选题策划才能常常为人称道,而他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才干却被关注不多。实际上,范用在18岁时就已表现出了非凡的管理才能。那是1941年,桂林读书出版社被国民党查封后,党组织派范用去重振旗鼓,担任读书分社经理,别人都说难以开张,他却择吉营业,而且一千就是三年。新中国成立后,范用担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兼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人称“范老板”。在出版管理的岗位上,范用事必躬亲,在作者资源、出版质量等的管理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理念,对出版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如范用的继任者沈昌文曾说的:“你看不出范用在哪里,可是实际上他是灵魂,都是听从他的指挥。”
1对作者资源的管理
小赫伯特·s.贝利认为,出版社的活动和决策深受一群才华横溢的作者的影响,他们被看做是出版社力量的源泉。可见,对作者资源的管理是出版社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范用书房的四壁挂着李一氓先生的字、启功先生画的竹子、郁风女士画的富春江、黄苗子先生的题字……夏衍先生说:“范用哪里在办出版社啊,他是交朋友。”范用则认为交朋友的目的是为了出好书。能与这么多作者成为朋友,范用对作者资源的管理能力可见一斑。
1.1与作者有相同的文化追求
作为文化企业的出版社和作为文化人的作者,交往的前提正是对文化的共同追求。范用之所以能团结一大批作者,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对文化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
范用从幼年起就是“书迷”“书痴”,年轻时也以逛书店、访书、买书为乐,更喜与书店店主、职员交朋友。范用曾在《文汇读书周报》上发表了一篇《得书日志》,列举了朋友赠送自己的书。问范用为什么选择出版业?他说:“不是我选择了出版这一行,是读书生活出版社收留了我。也可以说,我是为了读书才选择了出版这一行的。”从事出版工作70多年来,范用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学习,不停地读书。读书这个爱好,使范用更了解要出什么书,要请什么人来写书。正如夏衍所说:范用出的,是文人写给文人看的书。因此将自己的文集交给三联书店出版。
事实上,许多作家愿意在ihyfcKW8GMW7YXgYQD07fQEpGzVQxnsFIIZPURgG+tk=三联书店出书,都是因为相信范用与他们有着同样的文化追求,是他们的知音。出于对北京这古老而又现代的都城的厚爱,姜德明一直希望有人能编一本现代作家写北京的散文集,范用了解到他的想法后,立即约请他来编此书,并提出了很多切实的建议。姜德明深有感触地说:“范用这个人真有意思。他的读书情趣,是和我们一致的。要不是范用,恐怕不会有人拍板约我编这本书。”就这样,范用成了王世襄、费孝通、黎澍、王芸生、萧乾、吴祖光、冯亦代、黄苗子、郁风、黄宗江、卞之琳等大家的朋友,他书房里的座上客足够编一本中国文坛的“名人录”,为出版社积累了大量的作者资源。
1.2尊重作者及其作品
出版工作者和著译者理论上应该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可在出书比较困难的时代,作者往往更迁就编者,但即使是在那样的环境下,范用仍然把作者摆在首位,对作者及其作品十分尊重。在上世纪70年代末,巴金应香港《大公报》潘际垌之邀为《大公园》副刊撰写连载《随想录》,因他写怀念鲁迅的一篇文章中出现了“文革”的内容,内地就有人说三道四,企图腰斩《随想录》。范用得知这一情况,十分气忿。正好巴老来京,范用即打电话问候巴老,同时请求将《随想录》交三联书店出版,他当时说:“香港的出版社删改了你的《随想录》,四川出版的你的书有空白页,我会保证你的书一字不改地印刷。”当时走出“文革”的阴影还不到十年,在香港都要删改的文稿,范用居然敢承诺“一字不改”,正是对作者的尊重和对作品的理解,使范用赢得了作者的信任。范用这种发自内心的尊重让同为出版家的赵家璧也佩服不已。在《编辑忆旧》编排期间,范用与作者赵家璧通信频繁,研究和讨论封面设计、插图排列、错别字更正、文字、版式等问题,范用更是亲自划样、亲为设计。赵家璧不由感叹:“今天出版社领导中,像他这样关心书、懂得书,又能解放思想把一批作家团结在身边的编辑,极为少见。我把他作知己看。”
范用对作者和作品的尊重,还表现在他向来认为,重印前人著作,出版社无权作任何改动。为了某种原因作必要的删节是可以的,也要尽可能得到作者家属的同意,并且向读者说明。范用在三联书店的出版部看到一部待发排的书——钱穆的《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发现编辑对书稿有多处改动,于是他写了一纸书面意见,并指出:“出版社处理书稿,尤其是前人著作,要尊重作者,尊重他人的著作。与作者政治观点不一致,出版社可以申明或者加注,切不可强加于人,擅作改动。你改了,后人弄不清楚,会对作者产生误解,钱先生的政治态度是否有所改变?”
范用对作者的尊重,也体现为对作者家属的尊重。作者陈白尘过世后,范用曾去南京看望陈的夫人,为表敬意,在距陈寓很远的地方他便坚持下车,拄杖一瘸一拐地前行,在门口踮脚亲叩门铃。
此外,对作者才华的欣赏与推崇等也是范用尊重作者的一种表现。范用看过《傅雷家书》的原稿后,觉得傅雷的手迹很惊人,每个字都写得一丝不苟,很漂亮,让人肃然起敬,认为傅雷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所以他把傅雷的手稿拿来,在北京、上海、香港开展览会,让大家都看看。
正因为能深刻地理解作品,范用往往能发现作品的价值,并体会出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锦灰三堆》出版后,范用认为此书是三联书店最有价值的著作,他看到书中有《告荃猷》十四首,便写信给作者王世襄,劝他要想得开,要保重身体。《告荃猷》为王世襄纪念亡妻之作,范用在受诗作感染的同时不忘提醒作者保重身体,足见对作者的理解与关心。
1.3以人格魅力打动作者
除了坚持与作者有共同的文化追求、充分尊重作者及其作品的理念外,范用能将一大批优秀作者聚拢在身边,他的人格魅力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范用自由率直、敢于担当的性格吸引着作者。《随想录》在香港的《大公报》连载时,范用看了,觉得巴金是在讲真话,遂排除万难出版该书。出版《傅雷家书》时,傅雷右派问题还未彻底改正,连工厂都拒绝排印,范用费尽周折才让这部书问世。上世纪80年代初,还没有多少人敢公开提及曹聚仁,范用先生就已经找到曹聚仁的家人,谈出版“曹聚仁杂文集”的打算。
范用说:“有的出版社把书稿送交上面审查,上面不欢迎就把稿子压在了那里。我经手出版的图书,从来不送审查,我负责。正是这种敢于担事的性格,使作者由衷地感谢范用。《随想录》出版后,巴金在给范用写的信中说道:“《随想录》能够出合订本,合订本能够印得这样漂亮,我得感谢您和秀玉同志。说真话,我拿到这部书已经很满意了……是你们用辉煌的灯火把我的这部多灾多难的小著引进‘文明’的书市的。”从15岁起参加革命,范用为党的出版事业奋斗了70余年,他对党的出版政策已有深刻的理解,并以此为行动指南,所以以革命家的气魄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
范用的勤恳务实也为他赢得了不少作者。为了出版《曹聚仁杂文集》,除了家属提供的曹聚仁遗稿之外,范用和编辑们还到北京图书馆查阅收集了曹早期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用曹聚仁女儿曹雷的话说:“这方面的工作和所花的精力,范用先生比我们更清楚。”她也由此对范用的工作作风十分敬佩,说道:“多几个像范用先生那样懂行的领导干部就好了。”《牛棚日记》的书稿先被另一家出版社退回,范用得知后立即约谈陈白尘的女儿陈虹,结果在前往会面的路上被自行车撞断腿骨,陈虹和他的见面改在了病床边。《牛棚日记》出版后,范用拄着拐杖亲自把书送到陈家。
实际上,作为三联书店的领导,范用不仅是在为自己结交朋友,更是在为出版社积累人脉。即使他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仍然没有停止对出版事业的追求,而他的作者朋友们也一如既往地支持着他和出版社的工作。
2、对出版质量的管理
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对出版质量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出版社的经营管理水平。范用认为,三联书店没出过什么不好的书,这个传统下来,到现在没有改变,三联书店出的书,应该说都站得住。作为长期主事的出版人,范用对出版质量的管理理念贯穿于选题、编校与装帧设计和书刊广告这三个环节。
2.1选题质量
在出版社的质量管理体系中,选题质量的管理是重中之重。范用独特的策划理念有效地保证了选题的质量。
范用对选题有一个整体箫划的理念,喜欢出版丛书。他体会到丛书是出版社向读者提供好书的一个好办法,带有向读者告知、推荐的功能。他认为读者在书店里看到某丛书中有一本自己喜欢的,就会留心,就会寻找和期待下一本书的出版,出版丛书既有利于出版者贯彻自己的选题思路,又有利于读者满足自己的购书和阅读需求。在三联工作期间,范用先后主持或参与了《自由论丛》《读书文丛》《新知文库》《今诗话丛书》《科学与生活从书》《外国历史文化丛书》《文化生活译丛》《现代学术文库》等多种丛书的策划工作,在国内文化界影响深远。
范用不仅策划由不同作者的作品组成的丛书,他还善于为同一作者策划丛书,从而更好地展现作者和图书的价值。傅雷是著名的翻译家、艺术理论家,一部《傅雷家书》并不能使读者完全了解傅雷的学术成就,范用和三联书店就接连出版了傅雷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译传记五种》《与傅聪谈音乐》《米开朗琪罗传》等书,也在读者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范用还策划了一套十本的《巴金译文选集》,还有叶灵凤的《读书随笔》(三册)等,都成为轰动一时之作。
范用还特别重视对图书书名的策划,他经常为策划书名大动脑筋。《为书籍的一生》是根据苏联国家政治书籍出版社1960年版节译,范用认为书名应简洁而富于文化张力,他与译者叶冬心先生商量多次,起初译做《为书籍而生活:一个出版家的自白》,后又有《书业春秋》《绥青回忆录》《把生命献给书》等。范用认为《把生命献给书》似乎说得过重了一点,建议用《为书籍的一生》,译者欣然同意。他还向赵家璧先生建议:“把《编辑忆旧》后之著作,收集起来,再出一本书。书名我已经想过,可称《文坛故旧录》,副题编辑忆旧续集。”
范用对刊物中文章的题目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题目应该有吸引力,并能激发读者的想象。李洪林为《读书》创刊号写了一篇《打破读书禁区》,立即引起《读书》编委们的兴趣,决定把它当作开篇文章,范用还嫌题目不够有力,就把它改成掷地有声的响亮口号:《读书无禁区》。此文果然在知识界引起强烈共鸣。李洪林说:“我起初曾有恢复原题之意,因为这个新题容易被好事者纠缠不休,不如原题之无隙可击。但后来又决定认可这个新题,不往回改了,这是因为:他们改题,与文章主旨完全一致,而且更加铿锵有力,读起来也容易上口。我应当尊重和欢迎这种修改,并引以为荣。
2.2编校质量与装帧设计质量
新中国成立后,范用供职于人民出版社,除分管三联编辑部,还兼理人民社美编组。范用一直事无巨细地狠抓编校质量和装帧设计质量,以确保实现各个选题的价值。
范用对图书的编校质量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从创刊起,每期《读书》都由范用亲自审阅清样,签字付印,他的以身作则深深地影响着大家,以致后来沈昌文、董秀玉任三联总编辑,也都是亲自读清样。范用离休后也不忘常回三联书店看看,并把他的质量管理理念传递给新的员工。在发现编辑擅自改动钱穆的《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时,他深感不安,由此想到出版社对编辑的培训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如下建议:“我们当出版社头头的,要告诉编辑同志,尤其是新手,处理书稿,要注意哪些问题,何者须改,何者不可改,改要征得作者同意,等等。编辑做完的书稿,领导要复核检查,不当之处,给它改正。……希望三联编辑同志,改稿务要考虑周到,虚心求教。慎之!慎之!”
范用的质量管理理念还表现为对图书装帧设计的重视。据曹聚仁的女儿曹雷回忆,当她为曹聚仁的书稿去三联书店时,范先生正在和一位编辑谈一本书的装帧的事,“他的工作作风一下就吸引了我。他和那编辑商量那本书的封面,细微到对字体的大小、衬底颜色深浅的要求。他从书柜中拿出好几本书作比较,反复讨论最后敲定”。一位社领导能如此重视且精通装帧设计,让曹雷感慨万千。
三联书店出版的多为人文社科类的作品,所以范用认为封面基本上要朴素一点,但考虑到中国的读者习惯热闹,他觉得封面也不能太简朴,要照顾读者的需要,照顾发行工作,他也因而更倾向于通过插图来提高图书的质量和观赏性。范用在《谈文学作品装帧与插图》一文中说道:“我们有些书也有插图,比如鲁迅的作品,茅盾的作品,老舍的作品。我们也有很出色的画家,画的刻的插图非常之好。孙犁先生有一本《铁木前传》,插图非常好,可惜现在不见了。”为什么文学作品插图少?范用接着分析:“大概作家认为,你能给我出书已经很不容易,我不好更多要求你,要插图会耽误出书时间,要增加成本。但我们出版社应当主动考虑这个问题。有时初版来不及,再版的时候,特别是已经得到好评的作品,能够站住的作品,再版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考虑插图?”他联想到外国有专门画插图的美术家,中国好像还没有,因此提出“出版社要主动做这件工作,组织美术家,把小说送给他们看,给他报酬,我想他是会同意画的。我们出版工作者要为作家服务得更好一些,对文学作品插图多下一点工夫”。
当退休后的范用看到新版的《为书籍的一生》删去了彩色插图时,禁不住质问:“是找不到版子、原稿,还是‘偷工减料’。”为此,他将有彩色插图的初版书送给三联书店,供拍照保存,以备再印时恢复原貌。他严肃地指出:“一本书的插图,再版时随意删除,这不是一个严肃的出版社(而非书商)所应当做的。须知,书的插图是一本书的不可少的部分,当初编入是有道理的。买书的人绝不愿意自己买到的书是残缺的。”即使已不在领导岗位,范用依然对图书质量有着严格要求,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这位老出版家高度的责任感。
2.3书刊广告质量
书刊广告是出版界向读书界提供最新的出版信息与学术动态的桥梁,但是在计划经济模式里,书刊广告常常被忽视,像范用那样重视书刊广告的质量,即使在出版社的管理层中也是不多见的。赵家璧就曾说:“我认为范用是一位了不起的真正的出版家,在社会主义出版事业方面,我最钦佩的就是他,他懂得做出版宣传广告的重要性。”
范用重视书刊广告的理念来源于他早期的经历。范用幼年因家境困难买不起书,到书店里站着看不花钱的书和不花钱的广告。他最喜欢看生活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和新知书店出版的书刊和广告。这三家出版社的广告,文字漂亮,设计新颖,使范用对这些书店的书籍印象深刻。进了读书生活出版社后,范用出于爱好而学习设计广告,后来有十几年的时间一直是范用包办了出版社的广告,他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关于书刊广告质量管理的理念。
范用认为,好的书刊广告要善于借鉴与模仿,现在发展市场经济,出版社又开始重视图书广告了,但好的图书广告太少,有向前辈学习的必要。上世纪30年代,叶圣陶主持的开明书店、赵家璧主持的良友图书公司、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等都很重视广告,范用对此推崇备至,并有意借鉴。开明书店的广告,文字编排有特点,不留一字空白,范用曾刻意模仿;有的出版社还编印宣传推广的小刊物赠送读者,如生活书店的《读书与出版》,开明书店的《开明》等,范用也因此受到启发,在三联书店编印了《书的消息》《三联信息》等宣传刊物;生活书店出版的《文学》《光明》《世界知识》等杂志,封三和封四都刊登新书广告,给范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20世纪80年代三联书店出版《读书》杂志时,范用亲自设计了底封和封三的两面广告,他设计的广告形式新颖,与正刊融为一体,成了杂志特色的一部分。除了广告式样,范用也非常重视广告文字。他仔细研究了叶圣陶、赵家璧、巴金、鲁迅、茅盾、施蛰存、胡风、陆蠡等诸家的广告文字,感觉到用短短的百来字介绍一本书,是很要用心的。范用由此指出:出版社的编辑应当学会写广告文字,这是编辑的基本功之一,并提出自己对广告文字的要求:要简练、实事求是,不吹嘘,不讲空话、废话。
范用对书刊广告质量的重视,不仅表现在对三联书店广告的严格要求上,更表现在他为了让整个出版行业做好书刊广告而付出的努力等方面。范用以“三联书店资料室”的名义,编了一本收录20世纪30年代书籍广告的小册子,以钱伯城的《漫谈三十年代的书籍广告》为前言,在粉碎“四人帮”后召开的长沙第一次出版会议上,范用将这本小册子曾分送与会代表,表示一点提倡的意思,供出版同行们参考。他在80高龄时,又把搜集积存的广告文字和广告式样,以及谈书籍广告的文章,汇编成《爱看书的广告》,奉献给做编辑工作的同志。
从“文革”结束到1985年离休,范用事业的黄金期并不算长,但他的贡献不能说不大,不仅对三联书店,更对那个时期的中国出版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在图书供不应求的时代仍注重选题策划,在计划经济时代仍然注重经营管理,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这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而且在今天仍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范用及老一辈出版人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必将成为后继者汲取力量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