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信息传播中的把关缺位及对策

2011-12-29张锦华

出版科学 2011年6期

  [摘要]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编辑都是主要把关人。在“小月月”事件中,网络社区编辑、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编辑作为把关人出现明显缺位,致使“小月月”在网络和传统媒体中掀起轩然大波,最终在发帖人承认造假之后迅速落幕。网络时代编辑作为“把关人”,要坚持传播真实,做到客观公正,避免“隐瞒性谎言”,分清“知情权”和“知情欲望”的界限,尊重隐私。
  [关键词] “小月月”事件网络传播编辑把关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6—0036—03
  1、“小月月”事件回顾
  2010年10月5日,网友“蓉荣”在天涯社区“娱乐八卦”直播题为《感谢小月月这样一个极品的朋友给我带来了这样一个悲情的国庆,深度八做留恋》的帖子,突然蹿红,10天内创下4000万的点击神话。发帖人“蓉荣”描述了“小月月”带着刚认识的男友到上海看世博而发生的一系列极品事件,并在帖子和微博中回应网友的质疑,表示要上传事发现场的图片以证明事件的真实性。众多网友对“蓉荣”和“小月月”进行人肉搜索,帖中“神马都是浮云”等句子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国庆长假之后,“小月月”经过媒体报道,成功走进现实社会,成为人们的谈资。但事情的转折点出现在lO月13日,作者“蓉荣”接受了记者专访,承认“小月月仅仅是我笔下的人物,有原型2b4ac4b74b5887928afce78e7e4222d8而已,更多的娱乐性来源于我的倾诉方式”。的确,作者“蓉荣”作为资深网民,深刻了解网民的心理需求和兴趣爱好,她以高超的网络语言,描述了一个异于常人的极品人物,正是“小月月”的行为与常人差别太大,才引起网友的强烈好奇心。“小月月”事件是否真实,是网民关注的焦点问题。“小月月”一经证明是虚构人物,网民的兴趣马上就从这件事上转移了。
  网络上信息海量,热点层出不穷,网民的注意力转移迅速。像这样的帖子大多数都是昙花一现,随着点击量的迅速下降,帖子也迅速下沉。“小月月”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众多媒体和网民推测有公关公司或者团队在幕后推动,作者“蓉荣”对此坚决否认。笔者以为,如果说这一事件有幕后推手的话,编辑包括网络编辑和传统媒体编辑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这一角色。“小月月”事件中,编辑的失职、缺位是推动这一事件的重要原因。
  2、编辑“把关人”角色的层层缺位
  1947年,传播学者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把关人”(gatekeeper)问题,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
  对于编辑的岗位职责,中外学者虽然表述不同,但都认同编辑的“把关人”角色。我国的编辑学者认为,“编辑活动是对媒介元素的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系统开发,并重新整合的文化缔构活动,即按照自主的编辑创意和价值取向将旧媒介进行审视、选择、编次、加工、拼贴与重构,于是一个不同于旧媒介、焕发着新生命力的新媒介就此诞生了”。
  根据编辑学的理论分析,网络编辑虽然和传统媒体编辑的工作环境和对象存在巨大差异,但是其工作是符合“编辑”的内涵的。网络编辑是网站内容的编辑者,是网络媒体的创造者,所以网络编辑和传统编辑一样,担负着网络传播的“把关人”角色。在“小月月”事件中,一个帖子突破社区;中出网络,影响现实社会,就是编辑层层“把关”缺位造成的。
  2.1社区编辑把关缺位
  在网络社会中,编辑的“把关”弱化。网络社区和BBS主要实行网民自治,每个论坛板块的版主由网民担任,负责版面的维护和编辑。但版主负责的编辑工作主要是对网民所发帖子进行整理、置顶、下沉或删除,维护论坛的基本稳定。这表明,社区编辑的工作不涉及对各个论坛内容的具体编辑,其工作职责主要是负责网站社区栏目和频道的信息搜集、编辑和审校,收集、研究和处理网络读者的意见和反馈信息。
  蓉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刚更新半天,就上了热帖榜,点击量有一百多万,在天涯算热帖了。第二天晚上天涯就通过站内短信联系我,让我在线做一个访问。”这说明,在这一事件当中,编辑注意到了帖子所引起的强烈反响,但是,编辑并没有深究帖子内容的真伪,而是邀请蓉荣上天涯访谈。10月8日晚9点,天涯以“拜月神教教主‘小月月’楼主‘蓉荣’天涯独家访谈”为题,对蓉荣进行在线访谈,并和网友互动,接受网友提问。在访谈中,蓉荣仍然坚持“小月月”真实存在。一个帖子的影响首先是在社区的子论坛,而作者上了天涯访谈,在线访谈和网友互动,就无形中为作者和帖子做了广告,吸引了更多网民的围观。因为天涯社区以“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论坛”闻名于世,社区的动向为广大媒体和网民所关注。“小月月”顺利走出天涯,迈出了走红第一步,也是一大步。
  2.2网络媒体编辑把关缺位
  国庆长假结束后,刚上班的网民很快在各大门户网站首页新闻中看到“小月月”走红网络。顺着网站的相关链接,上千万的网民到天涯围观,其他论坛也相继出现“转帖”和“脱水版”。
  SNS网络空间中,不同社区的网民以不同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小月月”最初出现在天涯“娱乐八卦”板块,关注的人群还很单一。当“小月月”出现在各大网站的首页时,其影响范围扩大到社会各个阶层,众多从新闻网站得知信息的网民,纷纷涌到天涯围观,使帖子的点击量达到4000万之多。加上其他论坛的“转帖”和“脱水版”,观看过“小月月”帖子的人不可计数。
  如果说蓉荣涉嫌造假欺骗网民的话,各大网站的编辑此时就成了帮凶,他们通过将标题放置在网站首页,加粗加黑、置顶等方式,迅速传播着这一信息。很少有网站在报道的时候进行正确引导,大部分的编辑工作停留在搜集整理网友言论,设置网友发布的对作者和内容搜索、质疑、考据的帖子的相关链接。网络媒体编辑作为“把关人”,在将该事件作为新闻报道时,对其真实性和其中所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没有进行严格把关,致使事件进一步发展扩大。
  2.3传统媒体编辑把关缺位
  传统媒体的编辑和记者已经将网络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源。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相比,面对的受众截然不同。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尤其是纸媒,白纸黑字带给受众的感觉和网络完全不同,被网民作为“看热闹”的事情,一旦出现在报纸上,受众的接受心理就发生了巨大变化。一般认为,报纸上的新闻都是经过层层把关的,都是真实而权威的。
  最早对“小月月”事件进行报道的几家报纸的编辑,并没有和作者及当事人取得联系,所以无从鉴别内容真假,完全是简单地复制、整理网络的新闻内容。有的报纸虽然和作者取得联系,但只是将作者原话完整照登,没有与其他当事人核实。这样的新闻,只会误导读者。对于帖子的主角“小月月”,也完全采用娱乐的方式来解读,没有表现出尊重个人隐私和人文关怀的意识。
  3、网络时代编辑“把关”的要求
  网络时代,各种虚假信息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尤其是一些商业公司借助网络营销,制造的虚假信息更是让网民和编辑防不胜防。同时,“把关人”在网络社会的相对弱化,使编辑把关的难度不断加大。但这不代表着网络时代编辑应该放弃“把关”,相反,网络编辑和传统媒体编辑应该提高“把关”的能力和水平。具体来讲,网络时代编辑“把关”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三点。
  3.1坚持传播真实,慎重对待匿名信源
  20世纪,当网络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之时,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反映了最初接触网络的人们,对于网络强大的技术力量所带来的虚拟性、隐蔽性的担心抑或恐惧,因为虚拟性、隐蔽性使人们在网络中呈现出和现实社会不同的一面,而这似乎也成了网络社会可以不真实、可以虚假、可以欺骗的借口。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4.85亿,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体,这意味着通过网络传播的虚假信息,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编辑在网络时代要做到对受众诚实、不说谎,最重要的是慎重对待匿名消息源的信息。现在网络已经成为众多网民表达思想和意见的地方,网络论坛、博客、QQ等不但是人们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传播信息、表达思想感情、观点意见的地方。网民可以随时通过论坛或者博客匿名发布各种信息,包括虚假信息。编辑面对海量信息,经常无法分辨真假。如果说网民在论坛或自己的博客发布虚假信息属于个人道德伦理问题的话,编辑对这样的信息不做调查、判断,就制作出醒目的标题,甚至加红加黑推到网站或论坛首页,推到报纸和电视新闻当中,就是编辑的职业道德问题了。
  3.2做到客观公正,避免“隐瞒性”谎言
  在伦理学中有一种“隐瞒性谎言”,即“有所隐瞒的谎言,这种谎言涉及对某些信息的隐而不报,而这些信息对于一项决定、一种关系或人的其他重大活动至关重要”。新闻中的“隐瞒性”谎言,体现在信息不对称,对同一事件不能客观公正地报道各方信息和观点,以此影响受众判断,不能正确引导舆论。
  网络相对于其他媒体来说,有强大的超链接功能。网络编辑在进行专题制作时,除了对新闻信息本身的报道外,还会设置很多相关链接,为受众进一步了解该事实提供线索和信息。网络信息浩如烟海,网络编辑选择哪些词语充当标题,哪些信息设置链接,其实已经显示了网络编辑对该事件的立场,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受众的判断。如“小月月”事件中,“极品”“雷人”这些带有感情色彩和评价的词语频繁出现,无形中就影响了受众的情感和判断。“小月月”事件中,各大网站的超链接多是网友的人肉搜索、讨论帖,很少有客观评价或者观点相反的帖子出现。
  编辑要传播事件的真相,应该在超链接和相关报道的设置上尽量客观、公正、全面反映事件的真相,并正确引导受众。尤其是对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如果信息不对称,很容易引起网络舆论一边倒,导致社会不和谐。传统媒体编辑报道网络热点,也要注意信息传播的平衡,在报道网民观点的同时,要多刊登专业评论,正确引导舆论。
  3.3尊重普通人的隐私
  自“艳照门”事件发生,网络对明星隐私的报道已经没有底线。“艾滋女”事件,则将网络对隐私的曝光扩大到普通人,人肉搜索使任何普通人的隐私随时可以出现在网络上。
  如“小月月”事件中,作者、网民、媒体用娱乐的方式来解读所谓的“极品女”小月月,如果小月月真有其人,那么该事件给她造成的负面影响将是毁灭性的。但是在层层传播过程中,却很少有媒体呼吁尊重隐私,尊重普通人。
  对于隐私的报道,主要依据的就是媒体要传播真相,要尊重受众的知情权。以知情权的名义肆意曝光隐私,反映了人们对“知情权”、“知情需要”和“知情欲望”概念的误解。知情权建立在政府公开运作会更加诚实的哲学基础上,知情需要的满足对于受众获取有效信息、对社会环境作出准确判断十分关键。但事实上,很多隐私属于受众可能想知道,但是“并不真正地需要它们,而且肯定无权要求知道”的范畴,这就是受众的“知情欲望”。对于获取和传播信息来说,知情欲望在伦理上最不具强制性。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知情欲望”信息,它们的功能就是为受众的日常生活提供谈资或笑料,是否知道它们,并不影响受众的工作或生活。
  编辑要尊重隐私,就要能够分清“知情权”“知情需要”“知情欲望”三个概念,即使信息属于“知情权”和“知情需要”的范畴,也要在新闻细节上尊重隐私。目前网络上的低俗之风,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隐私的无底线暴露,而且这种暴露和传统媒体不同,是一种多媒体、多角度的暴露。如“艾滋女”事件,有照片、视频等,使当事人的形象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呈现在亿万网民面前,遭到人肉搜索,使无辜的普通人名誉受损,其家人也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严重干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编辑尊重隐私,还要尊重人的生命尊严和人格尊严。比如关于明星自杀新闻的报道,经常出现对自杀方式的详细描述,自杀地点的图片、视频等,甚至还带有血迹,编辑还会在图片中圈出具体位置。像歌手陈琳自杀的报道中,甚至还出现了多条猜测其自杀原因的新闻,将矛头指向活着的人。这样暴露隐私,不符合伦理,也给新闻当事人和受众带来伤害,而且名人自杀事件报道不当的话,还会引起模仿效应。在对“犀利哥”的报道中,追逐暴露穷人的隐私,也伤害了当事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