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王超 “对市场有了更直观的认知”

2011-12-29

综艺报 2011年12期

  从“他们”转向“我们”
  
  《综艺》:与你之前的影片相比,《重来》有哪些突破或创新?
  王超:首先是题材的突破,关注点从之前的边缘人群转为城市主流人群的生活和情感;其次,更加注重展示人物内心,从以往的环境批判写实转为人物心理写实,让影片中的情感脉络更加清晰。影片的镜头语言不再一味冷静客观,而是体察人物的情感变化;由故事中的“失忆”展开对时间的探索,展现对过去、现在与未来不确定性的交织、碰撞,这些都是我在创作上的创新。
  实际上,《重来》能大张旗鼓地在全国上映,是我入行以来的最大创新。
  
  《综艺》:对普通观众来说,你认为《重来》最大的亮点或者说看点是什么?
  王超:可能观众看到的几款电影宣传海报是最大亮点(笑)。
  现在很多观众或主动或被动地消费着“电影快餐”,尤其在我国没有专门艺术院线的环境下,观众更难通过影院感受艺术电影的魅力。让观众恢复其应有的感知力,并丰富其观影经验和体验,是《重来》的使命。
  
  《综艺》:你多次强调,“以前我是把镜头对准别人,现在则对准我们”?
  王超:做电影导演十年了,一开始我把镜头更多的对准社会边缘人群,希望借此吸引主流社会的注意,让更多人关注这个群体。这几乎把自己和所拍摄的对象隔绝开来,形成“他们”和“我们”。当我凭借几部作品拿了国际奖项后,反而开始思考:这样的奖项是否帮助到了“他们”?反而是“他们”成就了我的创作。
  《重来》在法国上映时,片方着重宣传“退一步海阔天空、对爱需要包容”等这样饱含东方智慧的价值观。作为一个中国导演,拍摄对象是“我们”, 而国内的“我们”却完全不知道这部电影。这是刺激我特别希望将影片“带回”国内市场的原因。
  所谓“我们”,不仅仅指镜头对准的群体,更指国内的观众。从接收美学的角度,电影拍摄完并不算完,只有将电影呈现在观众面前,电影才是完整的。《重来》在国内上映,是我践行“对准我们”的第一步尝试。拍“我们”的电影,回到“我们”中间,影片才有存在意义。
  
  “私房菜”也可以大声吆喝
  
  《综艺》:《重来》表现的是都市中青年人的情感、婚姻危机,其实这样的题材“很大众”。你有没有想过,如果用更炫丽的镜头和更快的节奏,可能会更吸引观众?
  王超:作为一门艺术,电影有自己的艺术语言。将电影的表现形式“固化”为某一类型,是一种很危险的举动。某种程度上,这是对导演自主创作能力的阉割,甚至是对艺术的阉割,很可能在迎合潮流的过程中丢失原本的特色,反而不能吸引观众。
  在拍摄《重来》时,我其实已经不再过多地迷恋个人风格。与之前几部影片相比,这部影片的镜头语言更丰富,节奏也更明快。
  
  《综艺》:但影片中大量的固定机位和空镜头,以及过于沉默的主人公,都会给观众带来理解上的阻力。
  王超:每部影片都有自己的风格,我不想太过于迁就观众,观众也需要接触不同的电影,从而更好地理解影片传达的讯息。
  导演创作时应考虑观众的感知度,观众也可以适当“迁就”电影艺术本身。如果将艺术电影比作私房菜,它是需要特定的制作流程的,也需要食客细细品味。同样,私房菜也可以大声吆喝,让观众知道电影作为艺术也可以被消费。我这次高调宣传,就是这个目的。
  
  寻求艺术与市场的平衡
  
  《综艺》:你如何评价自己的电影创作?
  王超:电影永远不只是一门艺术,它还可以感染大众,因此电影创作应该是多元化的。我已经做好了迎接市场的准备,比如在影片的选角上启用一些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演员等,只不过因为多重原因这一点没能在《重来》上实现。在电影院里,我也考虑如何在今后的电影创作中更加“接地气”,让观众接受起来更顺畅,看起来更愉悦。尊重市场但不刻意逢迎市场,我希望今后执导的影片既能赢得观众,也能够承栽一定的社会意义。
  
  《综艺》:影片终于在国内大银幕上映,心情如何?
  王超:当我看到《重来》出现在各地院线、影院的排片表上时,不论排片场次多少,排在什么样的时间段,我都由衷地高兴和激动;当然,不尽如人意的票房表现也令我反思——如何加强与院线、影院等各方的沟通、合作,如何更好的使观众对电影产生共鸣。
  即便票房不佳,我也期待通过这次高调、密集的宣传,传达给国内电影市场、观众一个信息:这样的艺术影片也可以进入市场,观众可以在电影院里看到反映自身群体情感生活的影片。我更希望通过《重来》,呼吁国内尽快建立艺术院线,促进艺术影片创作、入市和观影的良性循环发展。
  
  《综艺》:当前急速发展的内地电影市场,对中青年导演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王超:这需要一个过程。在《重来》中,我花大价钱买来皮拉佐拉的探戈曲,增强了影片的商业性,可看性、可听性也得到提升。《重来》是我第一部有意识地走进市场的电影,让我更接地气,对市场有了更直观的认知。通过这次尝试,哪怕是失败,对我今后拍出观众认可、市场认可的好电影也很有帮助。
  坚持有自我特色的艺术创作,同时愿意接受市场的检验,这本身就需要不断平衡。我有面向市场的姿态,有对创作清醒的认识。今后我要做的,是学习让商业元素更好地融入艺术创作,让艺术更顺畅地贯穿创作过程,寻求电影艺术与市场的最佳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