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怀疑论者的江湖
2011-12-29戈凹
综艺报 2011年12期
在电影的世界里,武侠片曾一度被习惯地归之为幻想片,那些为求奇观而罔顾物理真实的动作和招式,在成为这一类型醒目标签的同时,也不期然地成为捆缚类型革新的绳索。这一次,陈可辛想要做解开绳索的人,他高调地为影片取名《武侠》。
作为北上香港影人中的一员,陈可辛是成功的。尽管其影片的投入产出比从未十分如人意,但均衡的水准以及对于内地文化的有效融汇,为他积攒了不薄口碑。历数北上以来的三部影片,他每每在大刀阔斧的类型改造中,崭露出几许苍凉的人性底色。《如果·爱》质疑爱情,《投名状》颠覆友情,《武侠》,陈可辛终于拿亲情开刀了。究其里,影片延续了陈可辛一贯看待世界的方式,呈现出一个怀疑论者的江湖。
《武侠》是在陈可辛对以往武侠片的怀疑之中出发的。无论“微观武侠”还是“医学武侠”,都基于对种种“无缘无故的流血,无缘无故的飞行,无缘无故的死亡,甚至无缘无故的复活”的反拨。他让侠客从天上回归地下,让动作从体表深入肌理。侠者有着妻小和家庭,还有着卑微但正当的职业——造纸工人。汗珠夹杂着青草和牛粪的味道从主人公亮相伊始便飘荡在银幕上。而武打段落不断切入的体内微观镜头,以类似于科教片的手法,从感官层面为影片增添了不少新意。
影片中,刘金喜和徐百九,一个是背负血债却一心只想归隐过小日子的造纸工人,一个是相信正义却被正义置于悖谬境地的法医,都与传统意义上的“侠者”相形甚远。刘金喜虽然在万般无奈之下出手救助村民,但这一偶然性的举动显然不能成为洗脱过往罪责的充足理由——从善并不等同于行侠;同样,徐百九坚持真理也不意味着永远正确。吊诡之处在于:他越坚持自我判断,越接近于找到真相,就越将向善之人拖向暴力解决困境的不归之路。他不断地质问内心,便会不断地加剧内心的纠结,终于在更大的危机爆发之前,抛却自我信念,与刘金喜——唐龙跨入同一战壕。徐百九这一角色,或许最直接地代表着陈可辛的怀疑与困惑。
所有矛盾的爆发点被设置在一个极富伦理意味的家庭餐桌上:长幼有序的座次和“吃豆豆,长肉肉”的童谣顷刻间演化为剑拔弩张、势如水火的生死搏斗,也将父与子的这一重关系残酷地置于烈火炙烤的铁板上。面对血脉与意志之争的不可调和,影片对于亲情的不信任与怀疑也上升至顶点。这个故事该如何收章是颇费思量的。唐龙落败?符合剧情铺排但有碍观众期待;让他“弑父”得胜?无论如何又有些挑战伦理底线。这个光荣的任务再一次交付给影片中最富怀疑精神的徐百九。
《武侠》,想要改变武侠,有着足够的新鲜旨趣。但它也显而易见地不是所有人都中意的那杯茶,至少那些幽闭于体内的血管和器官、以及重口味的验尸、屠宰场就非所有人都能接受。出现在这个暑期档,《武侠》除了检验票房,某种程度上也可检验观众对于类型改造、创新的承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