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看媒介的社会监督
2011-12-29王弘劼
新闻世界 2011年1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批判性新纪录电影代表作《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的制作理念、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分析了一些媒介在履行社会监督职责,服务于公众利益时出现的媒介“阴谋论”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新纪录电影媒介监督阴谋论
一、批判性新纪录电影在扮演“瞭望哨”时的疑惑
大众媒介应如何服务于公共利益是媒介社会理论的热点议题之一。20世纪末兴起的新纪录电影致力于用新理念记录并深入分析社会问题,促进大众媒介对公民权利的维护和社会责任的承担。
在制作理念上,新纪录电影否定传统纪录片的真实观,不再一味追求镜头下表面真实,而是注重揭示事物产生的原因和历史,必要时用虚构、艺术化的手段重建、复活历史,追求本质真实。纪录片中加入制作者的话语,并通过真实素材向观众证明观点,这些做法使纪录片服务于公众利益的立场更为明确。
在内容上,新纪录电影拓展了纪录电影的表现题材。产生于20世纪末的新纪录电影展现了社会生活更广阔的一面。较刚诞生时为某一特定阶层服务,到作为国家舆论宣传工具的纪录片,新纪录电影更注重记录底层或边缘弱势群体的生活,揭露社会失范与危机问题,并敦促社会问题的解决。
在制作方法上,新纪录片在纪录片传统的真实镜头、访谈、现场声、音乐、解说词的基础上,采取了更多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剪辑拼贴技巧也越来越丰富,力求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这些都是新纪录片为更好地履行“瞭望哨”职责、服务于公共利益所做出的适应时代的改变。
然而,批判性纪录电影一般产生于社会危机时,利用时势“造势”。其中一些批判性新纪录电影因选择性地利用真实材料,通过哗众取宠的新闻炒作和运用迎合观众猎奇心理的手段来表现主题,片面夸大了社会问题,被认为是制造道德恐慌的“阴谋论”现象。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日益复杂化,在现今媒介环境下,媒介在进行社会监督时有时会陷入“阴谋论”怪圈,这在一些实验性、批判性的新纪录电影中有所体现,为媒介社会理论提出了新的问题。
二、该片对社会问题的监督
新纪录影片《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以2007年始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美国政府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为背景,揭露华尔街的经济丑闻,以及高盛投资银行对政府的影响,运用辛辣的讽刺等表现技巧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上映后引起了争议。
1、在制作理念上,该片是带有强烈的监督性和人道主义关怀的政治纪录片
一直以来,迈克尔·摩尔都是以一个民主呼吁者的形象出现的,被媒体称为“改革运动的斗士”。《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可以说是对其20年纪录片生涯的一个总结。从纪录片《罗杰和我》批判通用汽车公司大幅裁员导致百姓生活萧条开始,摩尔的每一步影片都对美国社会问题进行了鞭挞,而该片更是将其提升到国家政经体制层面,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同时对穷人给予了人道主义关怀。《时代》杂志评论道:“与其说《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是一部电影,还不如说它是慷慨激昂的新闻作品,对自由企业制度这艘适航轮船进行了猛烈抨击,希望借此改变它的航向,并将占据了它的海盗驱逐出去。”摩尔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拍摄了此片,揭露了美国金融界与政府勾结,夺取纳税人钱财以及自由市场制度下人们贪婪地追逐金钱所带来的恶果,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2、在制作内容上,该片是一部揭露政经丑闻,记录权利受损的中产阶级和底层穷人生存状态的“扒粪”之作
影片对美国社会中一系列政经丑闻进行了揭露,包括一些公司从员工死亡保险赔款中获益,华尔街为了追逐经济利益大肆推销次贷,工厂解雇并拖欠大批员工工资等。摩尔更从历史的角度,总结了自里根总统以来国家以企业化方式运作导致的严重贫富差距和个人破产问题。同时,影片展现了经历次贷危机失去房屋赎回权,被迫离开家园的人们的悲惨生活,摩尔通过一系列对复杂问题的解释、数据和图表,凸显了美国富人与穷人的生活差距。例如,他通过折线图展现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事实:自1980年以来,工人生产水平提高了45%,但工人的平均工资却停滞不前,这一部分增值都为富人所掌控。
3、在制作方法上,该片运用“新闻报道+故事片叙述”、“导演的直接介入”与“导演的不在场”等技巧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首先,制作者采用“新闻报道(纪实性)+故事片(艺术性)”叙述模式,用生动艺术化的语言解构庞杂的社会政经事件,让更多的观众理解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同时也加深纪录片对观众的影响。并且,在影片中,摩尔既是解说词的叙述者,又担任了影片采访者,甚至还是影片中的表演者,这种方式强化了导演本人在影片中的地位和他的观点,使影片主题更鲜明而打动人心。
其次,摩尔延续了他一贯的讽刺、带有黑色幽默的语言风格,认为里根总统是银行和企业选取的为它们服务的总统宝座代言人,将华尔街证券交易所比作“金融赌场”,将金融机构勾结政府制定的救助计划定义为“金融政变”。同时他对素材进行了漫画式的拼贴,影片以一段劫匪抢劫银行的真实录像开篇,毫不留情地以劫匪影射政界和金融界的巨头们;镜头在讲述古罗马腐朽政治的教育片与美国白宫,政客的画面之间不断切换,以此讽刺美国政府。在影片最后,摩尔驾车驶入华尔街向金融巨头们要回纳税人的7000亿美元,并对他们实行“公民逮捕”,将华尔街划为犯罪现场。这些带有表演性质的行为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三、引发的“阴谋论”争议
1、制作理念上,主题过于宏大而难以驾驭
摩尔在电影中下定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邪恶的”,需要被废除,并用一种更好的制度取而代之。这个论断在金融危机爆发,美国失业率处于历史最高水平的背景下,的确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吸引力。然而,资本主义体系覆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其中一些理念业已成为美国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要求废除整个资本主义制度,需要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与全面批驳,否则难免以偏概全。而摩尔需要制作一部吸引受众的影片,这就决定了他难以兼顾全面、理论与电影的可看性,因而容易被诟病为肤浅的阴谋论。比如,影片中摩尔仅用两户人家因为还不起住房贷款而被逐出家门的悲惨境遇就下定论“这就是资本主义,一个掠夺给予的系统,大部分是掠夺”。这两个例子具有煽情性,但驾驭不了“资本主义”这个议题。美国沃顿商学院教授肯特·斯迈特斯(Kent Smetters)表示“他的结论不是我们应该进行更多的重新分配,如果能明智地完成重新分配,我也会表示赞同。但他只是概括资本主义体系就是运转不灵,对此我不敢苟同。”
2、制作内容上,例证具有选择性,用极端事例对整个体制做出概括性结论比较牵强,论据不足;且叙事缺少内在逻辑性,难以支撑主题,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影片中记录了这样一个事例:沃尔玛等公司为众多员工缴纳人寿保险费,却将受益人确定为公司,以此从员工的死亡中获益。摩尔采访了两户死亡员工的家庭,侧重于表现他们的痛苦与悲愤,但却没有向观众展示沃尔玛公司的说法。并且,摩尔引用了沃尔玛内部的一份备忘录来说明这样一个获利计划,但却没有展示公司收益表或负债表,让观众知道公司究竟获益多少。这样一来,这一个例子论证逻辑不完善,具有“一边倒”的主观倾向性。
影片的冲击力和说服力不及摩尔上几部作品如《华氏911》等。究其原因,本片缺少了小角度切入,“资本主义”这一宏大的主题及其复杂性决定电影不可避免只能采取泛泛而谈,概括性的方式,对部分现象进行罗列,而用一些特定事例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概括缺乏严谨性,因而可信度也就降低了。
3、在制作方法上,影片一些表现技巧有新闻炒作嫌疑,满足观众猎奇心理,带有商业化运作色彩
摩尔是当今美国最成功的纪录片导演,《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也被定位为一部纪录片。然而,影片的一些表现技巧广受诟病,被认为是迎合受众情绪,哗众取宠。影片中加入了许多摩尔自身表演成分,比如摩尔开着装甲车驶入华尔街要替纳税人要回7000亿美元,对美国国际集团(AIG)高管进行“公民逮捕”,将高盛投资银行总部圈为“犯罪现场”等。这些镜头是摩尔为吸引受众精心设计的情节,然而在深化影片主题,使其更具说服力上,并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美国《纽约客》杂志评论摩尔“又回到他惯用的插科打诨”(he retorts to his old gags);加拿大CBC新闻认为这些表演是“用旧了的噱头”(well-worn stunts)和“半认真的炫耀”(half-heartedly trots out)。《爱尔兰时报》则这样描述:“这些镜头是低级的,但谁又不享受嘲笑布什错误百出的语法或看摩尔被金融公司一头雾水的保安们架出去的场景呢?这是喜剧的必要成分。”
五、该片对当今媒介履行社会监督职能的启示
首先,媒体应始终坚持履行社会责任,对社会进行监督,对弱势群体给予人道主义关怀,从而保持社会环境的良好态势。《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中有许多细节并不完善,但仍不失为一部监督的力作。美国《今日心理学》专栏作家Pigliucci评论道:“追求公正平等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而需要迈克尔·摩尔作为先锋使人们重新振作来反对一些政客和大财团的错误做法。”
其次,媒体在履行社会监督职责时,应坚持客观公正,多从民众角度考虑。媒介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报道时,不妨多花些心思思考问题的解决途径,对公民起更大的指导作用。
最后,媒体的监督应尽量从小角度出发,以小见大,以免陷入媒介“阴谋论”。小切入点往往更具有一针见血,以小见大的力度。普通大众生活在媒介建构的“拟态环境”之中,媒介对公民认识观的形成起着巨大的作用,媒介在言论选择上应三思而后行。
参考文献
①侯洪 等:《感受经典——中外纪录片文本赏析》,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②M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