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电影《红河》的影像编码和意识形态隐喻
2011-12-29刘莉吴梦珽
新闻世界 2011年1期
【摘要】本文在“编码—译码”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电影文本《红河》影像符码的局部解读,分析影片影像符码中的爱情指涉,探讨影片在社会传播中的意识形态隐喻功能,继而解析《红河》表层影像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关键词】《红河》 影像编码意识形态隐喻
电影因其独特的时空表现能力与技巧,吸收了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法,被意大利人乔托·卡努杜命名为第七艺术。由章家瑞执导、号称中国版《情人》的文艺电影《红河》,凭借其独特的影像魅力,广受好评。本文试图通过对电影文本《红河》影像符码的局部解读,分析影片影像符码中的爱情指涉,并探讨影片在社会传播中独特而深刻的意识形态隐喻功能,继而解析《红河》表层影像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一、“编码—译码”理论综述
编码就是将目的、意愿或意义转化成符号的过程。在电影艺术中,影片要表达的内容只能在影片的视觉—听觉形式中被符号化。在影片的编码过程中,一些语言特性会给编码造成一定的困难:语言的静态特征与真实的动态存在,导致对于信息的编码出现滞后性;语言的有限特征与真实的无限延展,致使编码出现局限性;语言的抽象特征与真实的形象复杂,导致编码出现主观性;语言的假定特征与真实的差异捕捉,致使编码出现一定的倾向性。另一方面,受传者对于符码的阐释和理解过程就是译码。在译码过程中更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因其受众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其译码必将受到影响,译码结果必然因人而异。
具有社会事业性质的大众传媒机构,其生产就是构建信息,自始至终都是以意义为框架的。电影制作机构为了使经过编码的讯息被“理解”,生产机构必须服从语言的话语规则,保证讯息作为一种有意义的话语,并能被人有意义地译码。而要使影片达到预期的效果、获得良好收益,就必须使编码和译码活动达到完全的统一。
二、影像符码中的爱情指涉
罗兰·巴特认为:“从认识论的角度而言,整个社会性为文本理论带来了互文的观念,所有昔日的语言活动和今日的语言活动都会进入文本,它们并非借由刻意的模仿或可资标定的脉络渠道居存于其中,而是遍布于文本之内——互文以此来确保文本作为一种生产活动,而非复制活动的地位。”他认为,只要文本出现和意义在传播,必然具有符码互文性。电影《红河》的故事谱系中不可避免的具有煽情符码,如人物模式:智障女孩与小商贩;情节模式:产生交集——日久生情——天各一方。但影片的审美介入使《红河》爱情叙事的符码超越了一般言情元素的扁平质地,在媚俗气质的围困中具有了爱情“天问”的忧伤内涵。
1、姓名符码
“红河”的主题命名,明显是在标注故事发生的地点——越南红河,影片传颂的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故事。阿桃是一个朴实纯净的越南少女,而阿夏不过是中越边境上滑头世俗的中年男子。从姓名装饰的美学含义来看,阿桃和阿夏的名字都十分简单,是现实主义的民俗称谓,源于主人公其感性的民间性格。“桃”在中国始终被认为是福寿吉祥的象征,赋予了女主人公细腻柔软、可爱灵气的性格特征,虽说孩提时经历了父亲的意外死亡而导致了女主人公阿桃的智力障碍,但在阿桃身上依旧显示出了女性特有的勤劳能干、善良温婉、敢爱敢恨的特质。“夏”则给人以热烈之感,在姓名学字义解释中,有爱情厄、中年劳累之意。影片的男主人公阿夏已步入中年,在中越边境靠摆卡拉OK摊为生,年轻时曾经历过一段凄美痛心的爱情。阿夏的性格如其名字一样热烈和直爽,他仗义,遇到混混对阿桃动手动脚时,敢于上前;他重情,遇到前女友,他心里始终放不下;他有情,意识到自己爱上了阿桃,为了保护心爱的女人,敢于拼命。配角越南黑帮老大沙巴,从名字上看很威风、很有气势,这也与其人物性格十分贴切,影片中沙巴是反面势力,杀人不眨眼,但见到阿桃之后,阿桃的纯洁善良,激发了他人性中柔情的一面。阿桃的姑妈阿水,如其名是一位水一般的女子,但她从事的是不正当的按摩房生意,一切以金钱至上,如水一样变幻流动,在社会的夹缝中生存。《红河》中人物姓名的价值编码,已经将爱情主体的位置认同和命运归宿安排妥当,故事的发展也就此展开。
2、身份符码
从自我身份的社会确认上看,阿桃与阿夏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一个是按摩房的杂役,一个是路边摆地摊的商贩。他们俩的爱情起步于一种刻意安排的巧合,由于警察的严打行动,阿桃误闯进了阿夏的家中。因为阿夏与阿桃死去的父亲一样眉心有痣,阿桃便把阿夏当成了自己的爸爸。悲苦的身世和落魄的处境,两人的身份一开始就注定了艰辛的历程,也让受众因为他们的底层身份有了一种同情感和悲悯感。影片塑造的对立人物沙巴,其身份是有钱有地位的黑社会老大,这就与阿桃、阿夏的底层身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无形中制造了影片的紧张气氛。角色阿水的设置,则更为让人痛心,为了生活操起了皮肉生意,让受众在嗤之以鼻的同时也不得不对她的身份产生同情和怜悯。
影片导演在对人物身份进行社会确定的时候,角色含义已经越过个别形象的私我而存在,已经越过言情通俗剧的叙事边界,在意义定向中从娱乐观众坚定地走向以感动受众为主的编码目标努力。
3、身体符码
从身体符码的形态踪迹,可以解读出《红河》影片的意义设定。在古典爱情的叙事中,男性角色往往具备女性的身体貌相,如张生、贾宝玉等经典的爱情形象。而《红河》中由金马影帝张家辉扮演的阿夏,身材虽不高大,但五官俊朗,身体话语中呈现雄性特点。男配角黑社会老大沙巴,身材高大魁梧,身上有多处刀伤弹孔,虽说有一只假腿,但其充满霸气和邪气的性格充满了男性魅力。张静初扮演的阿桃,外貌柔美、内心刚毅,虽患有智力障碍,但仍具有优秀的女性特点,深受阿夏和沙巴的喜爱,也成为了影片的矛盾焦点。
这场凄美的爱情故事,没有真正的胜利者。身体残缺的沙巴仅仅是想成为阿桃的养父,生活拮据的阿夏只是想夺回自己的爱人,单纯透明的阿桃顺从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勇敢地追逐爱情,三个人的心结始终没能解开。曲终人散,沙巴死在“爱女”阿桃的枪下,阿夏坐了牢,阿桃不知所终。阿桃在违抗和冒犯中坚守自己爱情的理念,在无关身体欲望的纯粹精神中想象地发展和守望属于自我的爱情,这是后现代生活中信奉当下感官欢愉的人们久违了的情爱形象。
三、影像符码中的意识形态隐喻
《红河》定位为夺人眼目的“中国版《情人》”,其实不然。《红河》并没有《情人》中赤裸裸的情色场面,也没有那样显赫富有的身份,只是将平凡简单的故事娓娓道来,直到沁入人的内心深处。电影表层的影像符号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成为超越电影原始符码的具备人类本源意识的精神存在,电影媒介在社会传播中,通过画面影像和事件符码,意义在受众的心理世界中的不断播撒。
1、能指符码
“在人世间,把生者和死者隔开的是什么?把相爱的人隔开的是什么?”命运?家庭?社会?“符号与符号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是‘语意群的’或是‘图例变化的’:语意群的关系在于陈述的实际要素之中,图例变化的关系则发生于陈述的潜在要素之中。”在阿夏和阿桃的爱情语义群中,“隔开”爱情的障碍符码是命运。阿桃与阿夏的相见、相知和相识,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原本近在咫尺的两个人毫无交往,但因为阿夏眉心的一颗痣,两人开始有了交集,再到后来,两人相爱,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可意识到相爱的时候,已经晚了,命运跟相爱的两人开了一个玩笑——沙巴出现了。原本可以远走高飞,但却在火车经过的路口撞见了沙巴;原本可以避免伤亡,但因为阿夏未能将阿水的电话听完,没有弄清楚沙巴的真实意图,一切都改变了。在外漂泊的阿桃、阿夏,并不受制于传统爱情阻力的影响,但却因为命运的戏弄,最终造成了爱情悲剧。
2、所指符码
《红河》的审美价值超越普通言情剧之处,正是导演章家瑞将凄爱意识在电影文本之中体现,将阿桃和阿夏的儿女私情投射在历史时间的记忆冲撞中,放置在社会空间的区域位移中,从而在广阔的事件运动和悲悯的情节结构中形成一种充满隐喻的符码。阿桃的打杂身份,阿夏的商贩地位,折射出边境小城人们的生活的状况;沙巴的黑社会性质,也暗示当时的世风动荡;阿水的按摩院生意、“老鸨”身份,暗讽了当时民风低下。当阿夏、阿桃爱情刚刚开始的时候,就遭遇到难以抵抗的阻力,沙巴的出现让阿夏与阿桃十分恐惧,沙巴的黑社会身份给阿夏造成了极大的压力。阿桃与阿夏炽热的情感因为外在因素遭遇挫折而忍受离别,又因为社会因素难以得到回归,最后,绝望的阿夏循着歌声朝劳动场外的红河边跑去,身后响起了凄厉的枪声。这是普通言情剧难以企及的一种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
电影《红河》表层影像符号所蕴藏的深层意义,成为超越电影原始符码的具备人类本源意识的精神存在。电影通过画面影像和事件符号,意义在受众的心理世界中不断播撒。在影像话语逐渐走入后现代的今天,人们仍在精心打造的电影世界中锲而不舍地寻觅影射和表现人类存在的终极价值的意义表达形式。
参考文献
①郭小照,《解读<康熙来了>的“编码和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