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技术对突发事件报道的影响

2011-12-29鲁玉琴

新闻世界 2011年1期

  【摘要】电视技术对突发事件报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录播”到“直播”、从“模拟”到“数字”的变革,推动着突发事件报道的制作方式、叙述角度、创作理念等形态的演变与突破。电视技术的更新、传播环境的改良,促使突发事件报道更为有序、规范地运作。
  【关键词】电视技术突发事件叙述角度
  
  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方式的演进、受众审美需要的千差万别,突发事件报道的制作方式、创作理念、叙述视角、节目形态都有了突破和变化,其传播能力诠释着大众传媒的功用。突发事件的报道传达着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和社会守望的重要信息,彰显其独特的传播价值及社会意义。
  突发事件也称为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①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强、牵连性广、单位信息量大及影响度深等特点。而电视技术由“录播”到“直播”、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从模拟技术到数字技术的演变,无疑都在完善着突发事件报道的应急机制,传达从“有限公开”到“全面公开”的信息,承担从“观望社会”到“审视社会”的责任。
  第一,电视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突发事件报道制作方式的变革
  1930年到1940年,电视发展逐步成型。电视转播工程技术突破甚大,使得电视逐渐成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各个国家对电视的研究发展受到影响,几乎中断。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电视事业才开始在美国及其他国家陆续蓬勃兴起。电视问世之初,新闻性节目大量采用电影胶片拍摄,其传递,冲印,编制过程同新闻的时效性要求差距很大。突发事件报道制作也因技术限制而延滞。20世纪60年代初期,所有电视新闻影片从35毫米改进为16毫米,并且能做到声像同时收录,但电视新闻的录制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1956年美国安培公司研制成功了录像机,电视节目的制作与保存才告别对电影胶片的依赖,使得电视节目的制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可以说,这是电视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提高了电视新闻的时效性,使电视真正发挥了声像兼备,传播迅速的现代化新闻报道工具的作用。
  从电影胶片到录像磁带,电视节目的承载介质发生了质的变化,与此同时,突发事件报道制作方式发生了变革。由“录播”到“直播”的转变,ENG设备录下了最真实全面的突发事件报道现场,为最大程度地逼近现实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从“声画脱节”到“声画同步”的递进,拓展了突发事件报道的表现空间。从“单一线性展示”到“全方位立体呈现”的推动,强化着突发事件报道制作的创造力。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Mark Poster)曾指出,电影、广播、电视是一种“播放型传播模式”,为数不多的制作者将信息传递给为数甚众的消费者,这是“第一媒介时代”,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介入以及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和电话的结合,一种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替代模式将产生,这是“第二媒介时代”——它是一种“双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②这也意味着突发事件的报道制作由“一对多”的方式进入了“多对多”的方式,信息更以快速、量大、集中、全面的优势宣告着单一方式的终结,突发事件报道的时效性与优质性有了极大提升。汶川地震发生以后,有113个国家和地区的298家电视机构转播或部分使用了央视的直播信号,其中包括BBC、CNN等境外新闻机构。③电视直播成为满足受众信息知晓需要的最主要渠道,电视新闻专业主义水准大为提升。电视技术的发展促成了突发事件报道制作方式的变革。
  第二,突发事件报道叙述角度的演变有赖于电视技术的发展
  电视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并在很短的周期中更新,数字电视、卫星直播、光纤传送、个人DV影像等传播技术的日臻完善,为电视节目的制作、传播、推广注入了无限活力。突发事件报道的叙述角度也发生了变化。记者不再是唯一的现场目击人,传媒的声音也不仅仅来自于记者的叙述视角,还来自于突发事件发生现场的目击者所拍摄的大量真实可感的画面和同期声。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汶川震后对外发出声音第一人”的刘道彬是中国电信的一名员工,他利用海事卫星电话向外界最先介绍了灾区情况。有很多网民利用手机或者DV拍摄的关于地震的画面出现在互联网上,如秘鲁游客拍摄的地震房屋倒塌人群的场景慌乱,四川大学学生拍摄的楼体晃动、宿舍内物品纷纷坠落的画面,真实可感,震撼力强。④突发事件报道的叙述角度由媒体讲述延伸至草根记录,叙事的主体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记者”变为“记者+草根”,由“权威的声音”变为“权威的声音+个人表述”,这也得益于个人独立影像技术的发展。他们用镜头对准周遭发生的事,以他者的目光审视社会现实。同时,叙述载体也由“新闻快报”发展成为“新闻快报+专题报道”。媒体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迅速反应,中央电视台和其他频道采取并机等直播方式,通过动态消息回馈、电话联线、视频连线、专家访谈、专题讲述等形式,滚动跟进不间断地播出最新地震灾情。对于地震发生的社会问责性专题也步入主流媒体播报的平台。新闻简报与深度访谈并肩齐行。同时,突发事件报道的叙述客体不仅关注领导的言行,也对突发事件中平民的境况与话语给予了高度关注。在汶川地震报道中,很多镜头直接对准平民,真实记录了人们的挣扎与希冀,诸多的细节都在言说着广大民众的生活所需与生存境况。
  第三,突发事件报道创作理念的突破离不开电视技术的支持
  影视艺术是一门集声画、时空为一体的综合表现艺术,电视技术的发展有力地强化了其自身的驱动力。突发事件报道在电视技术发展的有力支撑下,其创作理念经历着一次次的飞跃。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这一时期,我国对于突发灾难事件报道遵循的理念是“灾害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强调用正面手法处理灾害新闻,肯定人的战斗精神,注重抗灾成绩而不重灾情。⑤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大地震,媒体只允许报道“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对于人员伤亡、房屋损毁等情况则是只字不提。24小时后,有关媒体才刊播新华社通稿《河北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导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至于灾情,只用“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一笔带过。此后媒体每天发布有关抗震消息的数量也受到严格限制。死亡数字24.2万人,迟滞3年以后才得以披露。⑥而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视事业逐步恢复,电视技术也进入发展期。ENG电子采访设备开始在我国普及,各级电视台的制作条件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装备了现代化的各种制作设备,并且实现了由计算机管理的播出自动化。有线电视系统迅速发展,通讯卫星被大量应用于电视节目的传输。⑦而这一时期突发事件报道的理念是“准确至上,注重时效”。2003年,中国传媒经历着从“非典”前期的“集体失语”到后期的“全面公开”,新闻本位,受众本位传播观念逐步回归,媒体也更为深刻地认识到信息公开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突发事件的报道贯彻着“信息公开,讲求时效”的传播理念。纵观我国突发事件的报道理念,电视技术的发展也给予其有力的支撑,电视技术的发展推进了突发事件报道理念的跨越,见证了中国传媒公信力的提升。
  第四,电视技术推进了突发事件报道形态的变化
  电视制作条件与传播手段的进步使得突发事件报道的呈现形态进入了多元化的发展。突发事件的报道也是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新闻节目中对突发事件报道专题的时间大大增加,报道面拓宽,信息量增加,时效性增强,体裁开始丰富多样,呈现形态也多样化。为了解决突发事件发生时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现代社会必须依靠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发布突发事件的各种信息。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特提出的危机处理的“3T”原则,同样适用于突发事件报道。3T原则即:1),Tell you own tale (以我为主提供情况);2),Tell it fast (尽快提供情况);3),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况)。⑧在汶川抗震救灾报道中,各省级广电媒体都立足于人本主义,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为报道主基调,本着最真实,最快捷,最全面的报道宗旨,充分发挥了电视直播技术的优势,高强度,高密度,高质量地报道抗震救灾的信息。突发事件的报道形态也不仅仅局限于新闻播报,演播室主持、专家访谈、现场报道、新闻滚动、电话连线、视频连线等一系列节目形态纷纷登场,有效提高了突发事件报道的多样性。更有像“平安热线”这样的专题节目,为地震中失去联系的亲人架起了一座沟通信息的桥梁,受灾群众也被请进演播室,他们通过电视屏幕寻找亲人,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画面久久停驻于观众心间。大型的《心系灾区》等系列评论节目,拓展了新闻的广度和深度。在巨大的悲恸面前,生命的价值,友爱的力量,人性的光辉都在多样化的报道态势中被表现得淋漓精致。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资源整合的优势传播,再度延伸了突发事件报道的外延。新媒体以快捷的速度,海量的信息,以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元的呈现形态全面展示现场第一手资料,扩大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并按由点到面的网状发展扩散。大型义演,专题访谈,符合主要感情基调的相关影视剧作,都以多样化的表现形态服务于突发事件报道的需要。电视,广播,网络的联战互动,有效扩充突发事件报道的新闻信息量,增强其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本文为2008年甘肃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①③肖瑶、熊忠辉,《2008年重大突发事件传播研究综述》[J].《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