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遣与怜悯——“犀利哥”的媒介形象传播
2011-12-29李亚铭
新闻世界 2011年1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犀利哥”形象构建的三个阶段进行分析来揭示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是其“走红”的最有力的推动。娱乐无可指责,但我们更需要的是在一个小人物变身新闻热点之后,呼吁有关部门对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人员的进一步关心。
【关键词】“犀利哥”媒介形象形象传播娱乐化
程国荣,一个流落宁波街头行乞的江西农民,因天涯论坛2010年2月23日一篇帖子——《秒杀宇内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帅到刺瞎你的狗眼!求亲们人肉详细资料》而迅速走红,被网友誉为“极品乞丐”、“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乞丐王子”等称号,并获得一个专有的称谓“犀利哥”。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报纸、电视、网络的新闻报道,此话题也成了不少知名谈话类节目炙手可热的选题,更有甚者香港、台湾、日本、美国的媒体也开始关注这个出现在中国媒体中的乞丐。各领风骚多半年,是网络红人们的生命周期。程国荣被家人接回,他的话题不久也淡出了人们的讨论。近段时间以来,媒介构建“犀利哥”形象的过程也是人们消费、怜悯、求助程国荣的过程。
一、从乞丐到“王子”:“犀利哥”形象塑造的过程
“犀利哥”真实姓名是程国荣,1976 年10月10日出生,家中还有母亲和弟弟以及两个10来岁的孩子。不幸的是,他的妻子和父亲不久前在一次车祸中去世,目前老母和两个孩子都由弟弟抚养着。他23岁时离家出走,现在34岁,10多年前以打工为名离家,但后来就没有了音信。当时精神状态还正常,但不知何种原因落魄为宁波街头的乞丐。从程国荣到“犀利哥”,其形象的构建经历了三个阶段。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是其“走红”的最有力的推动。
第一阶段:在人们“求新”“求奇”的心态下被网友追捧。“犀利哥”的照片最早于2010年1月30日出现在蜂鸟网摄影社区的论坛。据拍摄者屠先生介绍,1月30日上午,他在宁波天一广场的照相机门店试用新镜头时,刚好抓拍下了从远处“气宇轩昂”走来的“犀利哥”,“发图的目的只为讨论相机”。2010年2月21日,在天涯论坛上出现了一个名为《秒杀宇内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帅到刺瞎你的狗眼!求亲们人肉详细资料》的帖子。帖中发布数张被称为“犀利哥”的乞丐照片,因其放荡不羁、不伦不类的感觉以及那原始版的“混搭”潮流,使人们眼前一亮,被网友开始追捧,并加以“人肉搜索”。并有众多PS高手纷纷对犀利哥进行PS恶搞。2010年2月24日,各大网站,论坛开始疯狂转载,“犀利哥”名扬网络。2010年2月24日至3月1日,百度百科出现词条“犀利哥”,修改26次,平均一天5次。
第二阶段:关于“犀利哥”的话题和猜想应运而生。“犀利哥”图片传播过程逐步展开,网络在短期内形成热点,然后报纸、电视台快速跟进,电视成为主导力量,通过采访拍片者和“犀利哥”本人,寻找新的新闻点,“犀利哥”成为新闻热点后,“故事”变得扑朔迷离,“犀利哥的身世之谜”“犀利哥与黑社会”“犀利哥与腐败”“流浪汉的救助体系”“对弱势群体的关爱”“爱心捐助”“犀利哥的商业价值”等等主题会应运而生。人们对“犀利哥”形象的想象被媒介主导着形成诸多版本。
第三阶段:“犀利哥”话题与公众利益衔接,进入公众视野成为公众议题。人们开始由恶搞转向人文关怀,诸如弱势群体救助体系的完善等议题被人们再次关注。“犀利哥”被家乡一位在外求学的大学生认出,他的母亲和弟弟赶往宁波将其接回老家。至此,“犀利哥”的形象在公众视野中又开始向一个被救助的乞丐回归。如同曲折的电影情节,“犀利哥”的大团圆结局让人感觉“幸福来得太突然”,却又是大众所望。凤凰网上,有一项调查:你希望“犀利哥”有怎么样的归宿?其中有接近四成的网友表示,希望他能回到亲人朋友身边。关于“犀利哥”的话题还在继续,网友评论道:穿上干净整洁的衣服,‘犀利哥’的眼神再也不“犀利”了,很平静,希望他早日回到正常的生活。网友“茶姐”在祝福之余也还幽默一番,说,“犀利哥是天秤座的,对艺术有与生俱来的敏感,看,头发剃了,衣服换了,戴的帽子依然有型。”但是自从“犀利哥”被剃去胡子,头发也被剪掉之后,不少粉丝都表示大失所望,甚至有网友说:“以前的照片眉毛似乎总是皱着的,现在好像舒展开了。眼神确实不犀利了。”当程国荣日趋恢复正常之时,他的形象似乎失去新闻价值和炒作的必要。
二、“犀利哥”形象塑造的角度分析
从流浪街头的乞丐到媒体热炒的“犀利哥”,这股不正常的火爆有其深层次的原因,笔者尝试从媒介对“犀利哥”形象的构建角度这一主要原因入手,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从形象特征的角度来看,程国荣长相比较端正,当乞丐这个特殊的社会身份与“帅”有了勾连之后便能在大众化社会的今天产生关注效应。例如网友们在论坛的跟贴和网络新闻的评价中较多注意到的有:“那忧郁的眼神,唏嘘的胡碴子,那帅到无敌的风衣,还有那杂乱的头发,迅速秒杀了观众”。“外貌超酷!试看看‘犀利哥’的长相,有着张东健的迷人的眼神;有着极其象张震的、好象经过人工刀洗礼过的酷酷的五官,如此让人动心的长相,若是投身影视圈,不红不足以平民愤!”程国荣的形象在媒介的构建过程之中完全成了一个娱乐的对象。网络中叙事文本就是最终受众看到的语言符号组成的结构整体。叙事文本经过记者编码后以符号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再由受众将其还原成他们头脑中的新闻事实。于是“犀利哥”便诞生了。
程国荣行乞时的着装打扮也是媒介传播过程中构筑其形象的关键。乞丐破烂的装束本无什么新闻价值,但在充斥着消费主义观念的受众那里又有了许多可以演绎的内容。在具体的叙述话语中网友的评论主要关注了这些字眼和内容:“打扮时髦!请看看‘犀利哥’的穿着,他的发型是日本最流行的牛郎发型。当今世界上的男子都在盛行留着胡子,就连周杰伦最近也留起了胡子。从视觉色彩搭配上讲,腰带绝对是画龙点睛之笔。全球限量发行的GUCCI混色系腰带,只有那些敢于为潮流献身的人才能懂得。”乞丐破衣烂衫的每一个方面都能和当前最流行的元素结合起来,本该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怜悯变成了娱乐的材料。
对“犀利哥”媒介形象的构建过程网友们的恶搞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PS是网络恶搞的主要手段,程国荣的头像被组接到当红明星、时装模特身上。更有好事网友专门为犀利哥制作了《犀利哥之歌》和MTV,社会责任理论告诉我们,媒介有义务塑造社会群体的正面形象、有义务客观公正地反映实际生活,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络媒体所建构的主要是程国荣被捉弄的负面形象,现实被媒介扭曲了。
三、从“犀利哥”形象塑造看当下审美标准的畸变
大量关于“犀利哥”形象的网络评论中,有一个过程是不容忽视的,“犀利哥”在流浪前和网络成名后的正装形象,大大让网民失望。而人们欣赏和传播的,只是“犀利哥”在流浪时期的颓废萎靡冷酷的表情。
颓废,冷酷、邋遢、不修边幅、漫不经心……一连串的词眼,充斥着我们亦或是现代男人饮食太好,大多腰肥肚腩大,现代人更喜欢骨感清矍型男,而当年寸板肌肉男如史泰龙、斯瓦辛格等硬汉形象逐渐淡出舞台取而代之以残酷、阴冷、内敛、沉稳成为现代男性的新形象。如此演绎,现代人的审美趋向直指“犀利哥”型。
“犀利哥”毕竟是个流浪汉,“犀利哥”成名以后,经过一些别有用心的企业形象师打造出来的干净摸样一经亮相,确实让人大跌眼睛。这个事实,只能说明一点,“犀利哥”还是“犀利哥”,就是颓废,就是邋遢,就是漫不经心,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社会竞争的压力、男人的社会责任,使得绝大多数男人,在沉重的负荷下,大多失去本来的阳光特质,他们很难在公众场合放松,自由自在。因此,一但出了个我行我素,目无旁人的“犀利哥”,谁不欣赏他的那份酷型惬意呢?
“犀利哥”的走红,昭示着这个时代浮躁表面下的信仰缺失。
结语
网民的娱乐精神造就了年初的“犀利哥”,人们的注意力仍然是稀缺资源,可以断言后来的“雪碧哥”、“深邃哥”等一系列哥们很难再收到“犀利哥”的效果了。娱乐无可指责,但我们更需要的是在一个小人物变身新闻热点之后,呼吁政府将安置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人员的工作提上议事日程。
参考文献
①[英]格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