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讯员来稿的处理和标题制作

2011-12-29孙继葆

新闻世界 2011年1期

  【摘要】办报是一门业务性很强的工作,决定报纸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人结合多年从事基层新闻采编的经验体会,从通讯员来稿处理和标题制作这个角度,谈谈如何把基层党报办得更出彩。
  【关键词】通讯员 来稿标题
  
  最近些年,各地县报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并“带活”了基层宣传工作。
  县报作为基层党报,最积极的意义就在于发挥好自身的舆论阵地作用,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和地方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为一方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唱响“推动科学发展、加速县域经济崛起”的主旋律。
  但是,报纸的舆论作用必须通过办报的质量和水平才能体现出来。如果一张报纸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或者说少有人问津,自然就不能产生舆论作用。我们在坚持办报原则的基础上,还必须在办报水平上下功夫,在吸引读者眼球上动脑筋,我们的报纸才能被群众所喜爱,才能“走”到群众中去。看的人多了,舆论氛围自然就形成了。
  当然,办报是一门业务性很强的工作,决定报纸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这里,本人结合多年从事基层新闻采编的经验体会,试从通讯员来稿处理和标题制作这个角度,来谈谈如何把基层党报办得更出彩些。
  县一级党报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挂靠市级党报来运行,人员少、通讯员队伍专业素质相对较差,包括采编人员在内,基本上都是跨行业抽调过来的,缺少正规的理论学习和专业训练。从严格意义上讲,许多通讯员的稿子达不到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差不多都是工作简报,根本无新闻性可言。但是县报稿源有限,不可能所有稿件都靠记者来写,通讯员来稿必须占据一定的版面份额,绝不能作简单化处理。把“不是新闻”的通讯员来稿变成新闻稿件,是县报采编人员不可缺少的工作。因此,县报采编人员必须学会寻找新闻角度,下功夫处理通讯员来稿,对之进行必要的“二手加工”,还要配上能够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标题。这就要求县报采编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业务素养。
  首先,县报采编人员在处理通讯员稿件中必须练就敏锐的新闻敏感性。《池州日报·青阳新闻》创刊之初,通讯员写稿、投稿积极性非常高,其中不乏一些老一代文字工作者和文学爱好者。虽然每天来稿很多,但笔者作为《青阳新闻》采编人员,总是尽量从中找出新闻点来,哪怕通篇只有一句话是“有价值”的,都作为待用稿件处理。在这里,笔者列举两个典型例子,介绍本人处理通讯员来稿的经验所得。
  例一:来稿写的是青阳县庙前镇窑西小学校园绿化建设。这篇文章以“访窑西小学”为题,以汇报材料的形式述说了窑西小学绿化建设的措施,全文平铺直叙,平淡无奇,不伦不类,似新闻又非新闻。收到这篇稿件后,笔者阅读再三,反复揣摩,最后确定以一个山村小学特有的生态理念为报道角度,将报道重点确定在这所学校的典型做法上。再经过认真思虑,笔者最后以“山村小学的绿色演变”为题,以通讯的形式对原稿进行了改写,并予以刊发。笔者认为,这篇报道的原稿题目大而化之,行文平淡无味。而经过修改后,仅题目就十分吸引人:“山村小学”与“绿色演变”形成概念上的“大落差”,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二:来稿报道的是青阳县杜村乡创办了一个玻璃艺术品加工厂。初审来稿,笔者感觉稿件很平常,一个乡镇创办一个普通的企业再正常不过了,沾不上新闻的边。但审视再三,笔者很快就找出其中的新闻眼。原来这个厂是当地一个农民的“凤还巢”项目。当时还没有“凤还巢”的说法,但笔者敏感地意识到这则新闻的较大的价值。于是立即对篇幅不大的来稿进行改写,并冠以“杜村乡一农民搬厂回家”的题目。果不其然,稿件见报后,得到了市评报人员的充分肯定。笔者认为,在当时这则新闻,对引导外出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舆论导向是正确的,报道也是及时的。
  其次,笔者认为新闻作品虽然对文字的要求不甚严格,但写好导语,尽量让平实的新闻语言“艺术化”,可以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对于长期存在供稿关系的通讯员,县报采编人员应该加强这方面的修养,在投稿、用稿、改稿过程中,引导通讯员提高新闻写作水平。这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提高通讯员队伍整体业务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笔者认为,新闻写作除了角度和标题之外,高水准的导语是报道成功不可缺少的。在这里,笔者也想举例加以说明。
  例三:这是一则社会新闻。写的是青阳县城一个女市民在年关前为丈夫买羽绒衫时,店主在找零时使出雕虫小技,将五十元面值的假币“混”给了这位女顾客。故事梗概是这样的:女顾客进商店拿出几张百元大钞买羽绒衫,店主找零,故意将两张一新一旧五十元面值的人民币放在柜台上,结果女顾客选取了新的那张假币。来稿通讯员在写稿时没有下多大功夫,仅以流水账的形式记下事情经过,构思严重缺乏技巧。笔者稍加思考,为来稿改写了导语。
  改后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家住蓉城镇某某街道的某某女士,某月某日心情原本很不错,可她进了某某商店为其丈夫买了羽绒衫之后,就再也高兴不起来了。原因是她手上多了一张五十元面值的假钞。在编好稿件后,笔者还将早已想好的题目给加上:节日购物当提防,真假币中有“猫腻”。
  笔者认为,原稿经过改编后,阅读趣味增加了,报道的意图也明确了,读者在饶有兴趣地阅读这新闻时,既领略了其中的文字之美,又获得了社会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第三,笔者认为敏锐的新闻敏感性是在实践中体会出来的。编辑人员仅坐在办公室里,不深入基层采访,是不可能练就出敏锐的新闻眼光的。既然县报采编合一,采编人员就应该经常下基层走走,到群众中听听他们亲口说出来的话,那里面有取之不尽的新闻素材,在这里,笔者还想举两个自己亲身经历的采访事例。
  例四:2006年我省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地都掀起了这项活动热潮。有次《安徽日报》社约稿,采写青阳这方面的典型做法或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现象。经过搜索和比较,笔者初步决定采写陵阳镇陵阳村文化室建设,但在采访中笔者发现这件事报道价值不大。就在笔者感到为难之时,村干部在不经意中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这个村村务公开抓得实,为了让大伙儿都来了解村务管理,避免“外行管内行”的现象,村里还举办了村务知识培训班。这句话乍听很平常,但一出口就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笔者经过一番询问,很快就了解到一个很新鲜的事情,说是一个村民在报销发票时,村委会主任签了字后立即在自己的口袋里掏钱给这位村民,结果受到一番责问。听到这个故事后,笔者觉得这里面文章不小,于是立即改题进行深入采访,写成了一篇一千字左右,反映农村民主建设的通讯稿《陵阳村民管了村干部》。文章发至《安徽日报》后,很快就见报了。编辑老师事后多次打来电话,夸赞这篇报道的角度选得好。
  例五:2007年的一天,《池州日报》临时约稿,采写皖南土鸡养殖方面的稿件。当天我和新河镇一位通讯员一同下乡采访。发现这里许多农户在山上养土鸡,而且养殖效益很不错。在采访中,笔者就想好了报道题目:新河农民赶土鸡上山。笔者认为,土鸡养殖报道可谓“多之又多”,与“某某某养土鸡致富”相比,前者无疑更深入了一步,不但告诉读者养土鸡可以致富,而且还和盘托出了养殖新方式:上山养土鸡效益大。这篇报道对于引导农民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山场资源,发展土鸡养殖业所起的导向作用,是显而可见的。这个报道角度,相对于单纯地报道致富经验,明显好得多。
  笔者总结多年来的采编工作经验,深深感到,好新闻处处有,但必须沉下去采访,去挖掘。如果不深入基层,是写不出好新闻来的。县报采编人员要一边组编稿件,一边还要深入基层采访,了解方面方面的情况。只有自己的水平上来了,视野开阔了,才能驾轻就熟,编好通讯员的来稿,带好通讯员队伍。
  (作者单位:青阳县委宣传部)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