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3Q大战”看深度报道的不足与启示

2011-12-29

新闻世界 2011年1期

  【摘要】本文通过《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电脑报》等报纸对“腾讯和360舆论大战”的报道,分析报纸在深度报道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憾。并立足新媒体背景下,探讨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兴媒体的挑战,笔者认为,传统媒体应在结合自身特点做强深度报道的同时,加强传受双方的互动,适时加以评论,对事件做全面、合理、客观的分析和展望,以使自己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腾讯360深度报道新媒体
  
  自2010年9月27日,360推出隐私保护器指出QQ偷窥用户硬盘以来,360与腾讯两家公司就展开了“正面交锋”,直到11月10日,在工信部等部门的介入下,双方初步达成和解,事件才初步平息,有网民将此事件称为“3Q大战”。在“3Q大战”进行的同时,各个媒体也展开了“新闻大战”,相关报道在这段时间内呈现“铺天盖地”之势。其实,企业间的利益争端已屡见不鲜,比如前不久蒙牛对伊利的“抹黑门”、国美股权之争等,但以上的类似报道主要集中于经济领域以内,而“3Q大战”事件的特殊性在于其“跨界性”:既是互联网领域内的科技争端、又影响到整个互联网产业经济,涉及企业、网民多方利益。事件变化速度之快、复杂性之高,对媒体的报道提出了挑战。
  本文选取了《南方周末》、《第一财经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电脑报》等几份报纸作为样本,对其报道进行分析。几份报纸分属于综合类、财经类、科技类等不同类型,这段时间内都对此事进行了大篇幅的追踪式报道,但报道重点、体裁、形式则有一定差异。其中,《南方周末》早在10月28日就刊发了《两个“全民公敌”的隐私之战》,以第三者的视角报道了事件的起因和经过,并提出了事件中涉及的网络隐私保护这一关键问题;11月4日的《21世纪经济报道》头版刊发《周鸿伟、马化腾大战:中国互联网海盗式生存》:以这次大战为起点,扩展到浏览器领域、SNS领域、播放器领域等的互联网竞争,揭示互联网行业的“潜规则”,以及抄袭和侵权两大问题,11月5日刊登了《用户独彷徨:互联网阵营荷戟对垒》,《反垄断法:腾讯的要穴?》等几篇报道,透视《反垄断法》等法律条文的不完善之处;11月8日出版的《电脑报》除了对事件本身进行报道,还请网民写出较为通俗易懂的技术解析文章《电脑报黑客营长揭秘:360 QQ如何展开技术对攻》。虽然各报纸反应迅速,在短时间内做出了大量报道,但仔细分析还是会发现以下几点不足:
  一、定位于“深度报道”,但多数报道集中于事件本身,缺乏分析、展望
  从报道形式来看,多数报纸用一个整版或以上的版面进行了大篇幅组合式报道,力图从不同侧面展示事件的全貌,可见各个报纸在报道此事时都有“深度报道”的理念。但实际操作中,多数报道将写作重点放在了对事件起因的介绍和进程的回顾上,而对由此事件引发的其他问题的报道则相对弱化。比如《疯狂的企鹅》一文(11月4日《第一财经日报》),副标题一为“3亿用户面临选择”,用小段落对比写作的方法,介绍了腾讯宣布不兼容360后,两家公司和网民的反应,所占篇幅较大;在副标题二“腾讯涉嫌侵权?”,通过采访互联网专家、律师等人士,借他人之口隐晦说出了腾讯此举的合法性问题,后一部分显然没有前一部分篇幅大,分析也仅仅是“蜻蜓点水”,但事实上后一部分内容对读者而言更加重要,更有启发意义。同时,此事件背后折射出的诸多问题,如网络隐私保护、两家企业行为的合法性、互联网企业伦理道德底线等也理应成为报纸报道的重点。当然,此事的特殊之处还在于其复杂性,短时间内难以判别孰是孰非,这样在报道时不妨借鉴国外报纸的“特稿”写作方法,对文章进行故事化、文学化的处理,增强其可读性。这点《电脑报》的几篇报道做得较好,如《腾讯:700人的不眠夜》、《360:全员通宵加班死扛》等几篇文章,抓住核心人物的关键细节展开描写,使报道显得“活灵活现”,容易引发受众的阅读期待。
  二、专业性分析报道数量不足,“平民化”意识不够
  在本次事件中的两方都是互联网产业的“领头羊”,此次事件争议的中心主要在于QQ是否窃取了用户的隐私,而360软件的工作模式是否合理?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对网络隐私的概念、泄露途径、影响等作适当的解释;还要有请专业人士对两款软件进行评测,将专业性的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表述出来,并配以图画、表格等帮助读者理解,使读者明白两种软件的工作原理并能对相关知识有初步了解,进而可以凭自己的判断来回答问题。但除去《电脑报》刊发了《电脑报黑客营长揭秘:360 QQ如何展开技术对攻》一文之外,其他的报道均未从技术角度切入进行分析,这样难免会使读者读完之后仍然“摸不着头脑”。此外,该事件对互联网产业有何影响?会否引发有关互联网运营商盈利模式的改变?回答这些问题又需要把事件放在整个社会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展开解读,如《第一财经日报》充分发挥了经济类报道的专长,11月5日刊发《“桌面核战”第二日:腾讯市值失去百亿》、《腾讯遭弃金山意外上涨近18%》、《用户利益何在》等几篇文章,不仅采访对象丰富而且数据权威、真实可信,较完整地交待了事件的深远影响。这样,媒体就把判断权和选择权交给了读者。但反观各大报纸对此事件的报道,多是集中于事件的表面,为了达到信源平衡,行文中多处引用两方的话语,对比展开写作。这样的结果便是报道的“同质化”和“浮浅化”,对帮助不明真相的读者判断是非的意义不大。
  三、对于国外类似争端的处理方法缺乏介绍
  纵观近十年来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中,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出台的滞后,也曾出现过如“百度mp3下载侵权”这样的争端,其焦点主要在于版权侵犯。而这次QQ和360的争端则要复杂得多,而且影响规模更大。事件的变化之快也对报道者提出了挑战。但在国外,类似争端早已屡见不鲜,对于科技领域争端的报道,国外媒体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写作模式。比如“微软捆绑销售IE垄断案”,国外媒体就从经济垄断、知识产权、用户权利等多个方面进行报道。上述的报道中仅有《第一财经日报》刊发了短消息《被放养的企鹅谁来管——微软垄断之鉴》回顾了微软与欧盟的争端,介绍了微软的应对措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国外类似事件的处理方法国内媒体可以进行回顾性报道,以提供借鉴,帮助事件尽快解决。总之,反观这几份报纸对此事件的报道,尽管都有“深度意识”,但实际操作中却不尽完善。多数报纸能够进行连续的追踪报道,但仅将此事视为一个经济领域或科技领域的争端,未将其放在社会大背景下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展开审视和挖掘。其中有记者功力不够、监管部门反应迟缓等客观原因存在,但更重要的则是报道理念亟待创新。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固然要牢牢守住深度报道这一不可撼动的领土,但同时也要注意深度报道的创新,这样才会在网络时代立于不败之地。与新媒体的相关报道比较,传统媒体或许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突破:
  一、巧妙利用“微博”、SNS社交网站,形成传受互动的良性态势
  “微博”因其便捷性与良好的互动性迅速火热起来。事件中两家公司都在官网上及时公布声明和公开信,而360的CEO周鸿祎则巧妙利用“微博”与网民交流,占领了意见的“主动权”,网络舆论渐渐呈现“一边倒”的态势。另外,在人人网等SNS社交网站中,网民通过发布“状态”表达自己对于此事件的看法。这表明,新媒体最大的优势便是互动性,传统媒体也应加以借鉴。比如,在报纸发行后,及时在门户网站上加以更新,报道最新情况,并通过跟帖评论、网络论坛等形式收集反馈信息,适时调整下一步报道计划,也为事件双方和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此外,还可注册官方博客、微博和SNS网站主页,在报纸出版前发布内容预告,并将部分内容发布,提升网民阅读兴趣。
  二、“专业记者”的培养与“专业网民”的合理使用
  导致此事件报道诸种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记者自身的功力不够,或是在计算机技术领域出现知识盲点,或是对经济、法律等知识缺乏了解,这样自然无法从某个角度展开深入全面的报道。这提醒我们,记者在做到知识储备广泛的同时,也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在进行报道的时候应由多个“专家记者”从不同角度切入。另一方面,培养某一领域的“专家型”记者并非一日之功,但广大网民中则是“卧虎藏龙”,不乏各个行业的专家。在此事件进展的整个过程中,新浪博客开辟了专题,不少网民从经济、科技、法律等层面对此事展开解读,传统媒体也可从百姓中间发掘优秀的“网民专家”,邀请他们来一起参与报道。
  三、科技新闻评论对于舆论引导同样意义重大
  新闻评论体裁,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事件本身,还可以引发深层次的思考,促进公众交流。但在几份报纸对此事的报道中,却鲜有新闻评论。像“3Q大战”这样的事件,将其放到大的社会背景之下去解读会折射出许多问题,如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问题、用户隐私保护问题、强制用户卸载行为的合法性等问题等。比如《第一财经日报》11月5日刊发社论《我们不需要作恶的互联网》,语言精炼,点到即止,但主旨明确,能够引发读者深层次的思考;记者观察《用户利益何在》一文则以记者个人的名义发表,夹叙夹议,冷静地分析了此事对用户的影响。
  在信息化社会里,越来越多企业开始重视媒体的作用,尤其在企业“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漩涡”中的双方都想打赢这场“媒体战”。但对媒体而言,重要的是要恪守社会责任,公正客观地对待事件的双方;同时在纷繁复杂的事件中保持清醒,对事件作出合理的评价,负责任地写好每篇深度报道。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2010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