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拼音教学“趣”味横生

2011-12-29唐媚媚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5期

  汉语拼音作为一种符号,它是抽象的;作为一种工具,它是实用的;作为一种知识,它是小学教学中最枯燥乏味的内容之一。然而,这抽象、枯燥却实用的汉语拼音的接受对象,恰恰是以形象思维占主导的一年级学生,所以,他们要学好拼音是不容易的。目前,初登一年级讲台的语文新教师也并不少,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个难关即拼音教学。新教师在拼音教学上缺乏实际经验以及对教学内容缺乏整体系统的认识,所以,他们要教好拼音也是不容易的。如何提高新教师拼音教学的有效性,是值得深思的一个话题。
  
  提高新教师拼音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
  一、教师个人发展的前提
  刚刚跨出大学校门的新教师面临着一个挑战,即角色转换。任何一种角色转换需要一个过程,但是这个过程有长有短。新教师进入学校工作后,带着满腔的热情去上自己的每一节课,但是不久就会发现,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未能预料的问题,这就要求新教师主动去探讨、学习各种教学方法、手段。任教一年级的新教师,要尽早去探索拼音教学的有效策略,以适应教学的新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兴趣。通过这样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不仅可以缩短新教师角色转换的过渡期,还有利于提高新教师教学水平,促进个人的发展。
  二、学生快乐学习的保证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保持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一年级学生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对未知的事物会比较感兴趣,但拼音本身是枯燥的,教师应该如何让他们保持对拼音的浓厚兴趣呢?笔者以为,最为重要的还是对教学策略的运用,这是新教师提高拼音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爱学、乐学的保证。
  
  提高新教师拼音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做到两个“心中有数”
  (一)对《语文课程标准》做到“心中有数”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对汉语拼音的学习有以下要求: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并且能够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习普通话。
  新教师应该对《语文课程标准》做到“心中有数”,因为它与之前的《大纲》相比,从学生的认知角度,从汉语拼音本身的工具性角度降低了要求,减少了难度。如从“背诵”到“熟记”,从“默写”到“正确书写”,从“熟练拼读、直呼音节”到“准确拼读音节”,此外书写难度也降低了。教师若是熟悉了这些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就不会对学生拔高要求,那么学生的拼音学习会更轻松、更有效。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还提出,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根据这样的建议,人教版教材在每课的安排上都包含情境图,还有相应的拼音、音节、词语句子以及儿歌。如教学《ɑo ou iu》一课时,出现了一句话,这句话不但能够巩固音节、识字,并且还可以锻炼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这样,就把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综合起来,使他们从大公鸡有礼貌的行为中获得思想行为方面的教育。
  了解和熟悉了这些建议以及教材编排,教师就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拼音教学的特点及基本模式,使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合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更科学。
  (二)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做到“心中有数”
   “以生为本”一直为教育人士所提倡,但要做到以生为本,就要从了解学生开始。每一个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都会有变化,一年级的学生大多是六七岁的孩子,他们好动、爱玩,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对形象具体的事物感兴趣。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遵循这样的过程:动作感知——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前后顺序是不变的。一年级的学生正是从直觉思维向具体运算的过渡阶段,此时他们的运算形式和内容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即以形象思维为主。
   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心中有数”,教师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明白学生的需要,就能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二、体现三个“趣”
  (一)拼音教学的“理趣”
  “理趣”一词,原指诗不排斥说理,但不能用抽象、直露的理语入诗歌,而要用具体生动、自然和谐的美的形象去表现一定的道理。将“理趣”一词在拼音教学中提出,虽有悖于它的原意,但深层理解,其实两者也存在一定的关联。汉语拼音是符号,我们不排斥拼音符号的呈现,不过不能用机械、枯燥的方式教授给学生,使他们不自觉地形成“死记硬背”的习惯,而是应该将这些符号形象化。这个阶段的学生,其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拼音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一座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以达到拼音教学的“理趣”。
  案例:声母b、d、p、q形相似,组成的笔画也一样:半圆和竖。不同的是半圆的方向以及声母在拼音格中所占的位置,所以区分四个声母是一个难点。
  解决方案1:利用半圆的方向以及位置的不同编顺口溜:右下半圆bbb,左下半圆ddd,右上半圆ppp,左上半圆qqq。
  效果:学生依旧不能快速分清4个声母。
  分析:大部分一年级学生对左右空间还不能很好地区分,在此基础上,还要加上对“上下”的区分,这样,学生脑中所呈现的表象依旧很模糊的,所以应该选取学生所熟悉的形象。
  解决方案2:利用学生所熟知的数字来编顺口溜进行区分:像个6字bbb,像个9字qqq,9字一反ppp。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画面(包括课文插图等)编顺口溜进行区分:“听广播bbb”,“小鼓一敲ddd”等。
  效果:学生基本上都能很好地区分4个声母。
  分析:应该说10以内的数,学生基本上在学前都已经很熟悉,将拼音与形象的数字联系在一起,使得学生易于而且乐于接受,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拼音的认同和理解。
  解决方案3:为了巩固和加深4个声母在学生脑中的印象,还可以利用最便捷的直观方式——“拳头操”来进行记忆:两拳相对,拇指朝上,左手b,右手d;两拳相对,拇指朝下,左手p,右手q。
  效果:学生非常乐意用这种方法记忆,并且效果也不错。
  分析:方案1中曾提到,学生分清左右有一定困难,主要是指空间位置上,要让学生在脑中一下子反应左右很不容易,更多的时候他们会利用具体事物来分辨,比如说左右手。所以,这种方式很好地利用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上“拳头操”本身存在一定的韵律,学生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可以动动手(好动是低段孩子的特点),这既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区分了4个声母,同时又能够有趣快乐地学习,教师不妨试一试。
  思考:拼音作为一种符号,本身有着一定的规律,教师总是试图让学生掌握这种规律,从而达到掌握学习方法的目的。但是,知识和规律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用同一种方式去接受这些知识和规律。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成人不一样,因而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在特定阶段的认知规律,从而进行教学。教师要联系生活,将抽象的符号形象化;联系实际,将抽象的符号直观化,从而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使他们乐学、易学。
  (二)拼音教学的“情趣”
  汉语本身就很模糊,“情趣”一词有很多解释,笔者将拼音教学的“情趣”界定为各种有效的教学活动所呈现出的趣味性,它使学生爱学、乐学又容易学。拼音符号没有意义,因此需要记忆。成人的思维模式是先理解找到规律再记忆,因为这样的记忆才深刻;而儿童恰恰相反,是先记忆后理解。那么,怎样才能让小学生更好地记忆呢?事实上,学生的记忆是富有情绪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有趣的、令人心情愉快的活动或形式能让学生很好地记忆;相反,机械的、枯燥的教学方式,无论教师讲再多,学生也记不住或记过就忘。让学生觉得有趣、愉快的活动设计其实很简单,如富有节奏感的儿歌,快乐好玩的游戏,学生熟悉亲切的情境,或是儿童化的语言,等等。只要教师愿意去做,都能让课堂远离“枯燥”二字。以下列举主要的三种有“情趣”的教学活动:
  
  1.易记易诵的儿歌童谣
  先说教材、教参上的儿歌,它们的编排都围绕一个中心,在发音上都能够尽量选择与字母发音相同的字音,在内容上能够联系儿童的生活经验,具有时代气息,而且具有一定的意义和趣味,方便儿童理解和记忆。此外,有些儿歌、童谣也可以是教师自编或者学生编的,它们共有的一个特点就是富有节奏感,语句都十分简短。拍拍手,动动手,读一读,跟随着节奏想象着丰富的画面,整个课堂都洋溢着快乐的气氛,学生还能不乐学吗?
  案例:教学《zh ch sh r》一课时,很多学生容易平翘舌不分,教材有针对性地安排了儿歌《欢迎台湾小朋友》。笔者先让学生自己拼读学过的音节,然后师生交流带有声母zh、ch、sh、r的音节。事实上,这一环节要正音还是容易的,但对于学生犯错具有反复性这一特点,我们也不能忽视。所以,我们要通过读儿歌来巩固和强化,先可以通过拍拍手读儿歌,以把握整首儿歌的节奏(学生很容易养成拖腔脱调的习惯),再通过加上动作来读,形式也可以多样,如指名读(正音),同桌互读、表演读、小组互读、齐读等等,充分感受儿歌中所描绘的场景之快乐,同时巩固读音。
  2.快乐好玩的游戏
  鲁迅先生曾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因此,我们常在低年级课堂上看到各种形式的游戏,如开火车、找朋友、摘苹果、猜一猜、贴商标、逛超市等等,都是比较常用的;还有一些新颖有趣的,如放鞭炮、送信、顺风耳、欢乐对对碰、踩石过河、七色花等等,都是能很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活动,即在游戏中接受教育。
  案例:教学复韵母《ɑo ou iu》一课时,复韵母是要求嘴型发生变化的,这是区别于单韵母的。可是,有些学生在发这几个复韵母时都没有嘴型的变化,以至于音读不准。于是,我让他们看我的嘴型,猜一猜我发的是哪个音。比如,先发ɑ(张大嘴巴ɑ),再发ɑo(嘴型由大到小)。如此反复,学生明白了复韵母和单韵母发音最大的不同。这样的方式比单调地教育学生口型变化要来得有效且有趣。
  3.熟悉亲切的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发挥的自主性,教师不能一味地告诉学生要怎么做、怎么读,这样会使他们在被动中慢慢失去学习兴趣,更会迷失学习的方向。同时,教师应该相信学生能在自主学习中寻求乐趣,因为语文源于生活,只要引导得当,学生很善于将生活中的情境移植到课堂中。
  案例:教学复韵母ɑi时,我让两个学生上来比一比,让下面的学生观察,很自然地,学生的反应会是“某某比某某高”、“某某比某某矮”、“某某高,某某矮”等。紧接着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例子,他们举出了不少有意思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这样的方式既巩固了拼音,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拼音教学的“意趣”
  所谓“意趣”,字面理解即意味和情趣。那么,拼音教学的“意趣”又指什么呢?其实很简单,笔者以为,只要让儿童感觉到拼音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习拼音不应离开语言环境,一旦脱离,拼音将变成没有意义的符号。教师若能很好地利用语言这个大环境,整个拼音教学将会变得有趣而又有意义。在拼音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在让学生根据音节说一说词的时候,他们特别兴奋,而且积极性特别高;反之,若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拼读,整个课堂就显得非常沉闷,教学变得很机械。
  案例:教学n、l时,本课时教学重点就是n、l的发音以及拼读。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忽略了根据音节说词的环节,使教学环节变得非常机械。当学生拼读后,我就以各种方式引读以及正音,学生兴趣索然。发现这个问题后,在接下来的课堂上,我在品读音节环节中多加了一个流程,就是挑出个别音节带调拼读,并让学生说一说词。这时,学生的表现经常能让教师惊讶,曾有学生在拼读“xiǎo”时说到了“小巧玲珑”,读复韵母“er”时说了“掩耳盗铃”……可见,语言生活化的意义之重要。
  在拼音教学过程中,新教师应该抓好“理趣”、“意趣”、“情趣”,让枯燥的拼音变得生动有“趣”,让自己的课堂“趣”味横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汉语拼音学习的效率,让拼音变得好学亦好教。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