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性学习中的病句修改方法谈
2011-12-29胡金凤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5期
句子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基本语言单位。想让句子充分发挥交际作用,起码的要求是“字从文顺”,合乎语法规范。
所谓病句,通俗地说,就是不符合大多数人的语言习惯,别人听不明白,或者听后会产生误解的句子。病句是指结构不完整,意思表达不明确、不清楚,甚至是错误的句子。换个角度说,一个句子如果符合大多数人的语言习惯,别人听了以后也能明白,不会产生误解,这个句子就是正确的。对于不同的句子,辨别病句的方法往往不同。辨析病句,可以借助语感。一般情况下,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就是有语病的地方。也可借助语法修辞常识来辨析病句,如通过“压缩句子,提取主干”法,可辨别一个复杂句子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对于含有词组的句子,往往有搭配不当的毛病;对于介词当头的句子,常有主语残缺的语病。
修改病句就是针对“病因”,用“增、删、调、换”等方法,把病句改成正确的句子的练习。辨析病句就是对病句进行辨别和认识,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名著,增强语感外,掌握一定的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
一、修改病句须遵守的原则
1.在不改变原来句意的前提下,对句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进行修改,使语句正确、通顺。
2.无病不改,以免没有毛病的句子被改出毛病来,避免弄巧成拙。
3.病因要查清,保持原意,力求少改。
二、修改方法
1.读懂原句意思,找准病因,辨清病句的类别。
2.运用修改符号,在病句上进行修改。
3.将修改后的句子进行复查、校对,看句子是否通顺,有无新语病产生。如果发现问题,再重新修改。
三、病句类型
凡是违反客观事理或语言结构规律的句子都是病句。主要类型有句子成分残缺;句子成分搭配不当;前后矛盾;用词不当;概念不清,分类不当;褒贬不分;重复啰嗦;词序颠倒;比喻不当,夸张过分;指代不明;不合事理;一动词两宾语等。
四、辨析病句的方法
1.检查病句,判明原因。先阅读原句,看看毛病出在哪儿。语法、修辞、逻辑方面的毛病,有不同的修改要求。找出病因是修改病句的前提。
2.语感审读法。在审读过程中,从语言的感性认识上觉察语句是否有毛病,如果觉得句子别扭,再作分析比较,找到语病所在。用这种方法做题,要胆大心细。
3.筋络梳理法。所谓脉络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分,即运用语法手段,先找出句子的主干,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不全等错误;再理清句子枝叶,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句的搭配是否得当。
4.逻辑分析法。有的语病不容易从语法上分析,这时就要从事理上着眼,看其是否违反事理。要注意从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多个侧面进行分析。
5.造句类比法。有的句子,从语法、事理等方面不好判定它是否有毛病时,可以仿造原句的结构造一个常用的句子,经过分析比较来确定该句是否有语病。
6.前后对比法。 有些句子本身具有特殊的语法标志,其语病往往就出现在这些地方。
7.先主后次,对症下药。如果是语法错误造成的病句,首先要找出句子的主干,看看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结构是否混乱,并将发现的错误加以改正,然后在检查附加部分,把误用的词语、颠倒的词序或同中心语搭配不当的附加成分一一加以改正。
修改病句应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基础上,采用“增、减、调、换”的方法,不能另造新句。
综上所述,教师应教会学生修改的方法,并教会学生自主修改,带领学生读懂原句意思后,再找准病因,辨清病句的类别;要教会学生运用好修改符号,让学生在病句上进行修改,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还要让学生将修改后的句子进行复查、校对,看句子是否通顺,有无新语病产生,如果发现问题,再重新修改。总之,教会学生修改病句的过程伴随着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提升的过程,学生在自主性学习能力提升的过程中,也自己掌握了学习方法,产生了学习目标和动力,梳理了学习思路,更好更快地继续学习的征程。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