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情统

2011-12-29罗春萍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5期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老师,“书是读出来的”,“没有朗读或朗读不到位的课堂是冷冰冰的课堂,是没有味道的课堂,是没有灵性的课堂”。那么,如何指导学生爱读、乐读、会读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紧扣一个“情”字来进行指导,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重视示范朗读,激发兴趣,导生入情
  目前的范读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录音示范,一种是教师范读。现在许多人特别喜欢运用录音示范这一先进的电教手段。不可否认,录音范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我认为教师的范读更为重要。教师在范读课文时,学生不仅可以视其人,闻其声,更可直接领略教师的语气。语调和表情。因此,教师精彩的范读,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从而很快地进入到课文的意境当中去。如在教《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我上课时表情凝重,声音低沉,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中去,范读结束时我已泪流满面,此时无声胜有声,当时我注意到不少学生的眼眶湿了,有的甚至失声痛哭起来。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和熏陶,从而也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二、细细品读感悟,找准情点,引生动情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已生成一定的情感时,教师需倍加珍视,把握住学生情感的脉搏,使其在精读感悟中不断深化。怎样才能使学生从“入情”到“动情”呢?我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的“动情点”,从而抓住这些动情点,指导朗读,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认识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以“关键词”为动情点
  课文中有些词语用得格外传神,是文章的中心思想的体现。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剖析,重锤敲打关键词进而领会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如《早》一课,在介绍“早”字来历这段中有这么两句话:“他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轻轻地”、“小小的”这两个看似普通的词语来理解。这个“早”字看似“轻轻地”、“小小的”,实际上他是把这个“早”字刻在了心上,刻得“重重地”,“大大的”,因为“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2.以“插图”为动情点
  苏教版课文中的精美插图是文章重要内容的直观再现,教学中如果能紧紧抓住这些插图,引导学生领悟图意,可帮助他们很好地体验文中的意境。EmqkznyNLkgB+BrniWImxkMTuM/Fc0aBZ6DUgGOj3Kg=如教学《英英学古诗》一文时,中引导学生理解《静夜思》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是教学的重难点。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小朋友请看,图上有一轮月亮。想一想,什么时候的月亮是这样圆圆的、亮亮的?”学生很快说出了中秋节、元宵节等。我又问:“小朋友们中秋节元宵节的晚上是怎样度过的呢?”学生一下子说了很多团圆高兴的话。这时再引导学生看文中插图:“小朋友们,你们看,此时此刻,诗人李白却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孤孤单单一个人,他的心情是怎样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个个小手举得高高,争先恐后。“他很想家。”“他很孤独,特别思念亲人。”……“你们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情感表现出来吗?”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进行想象,激起他们情感的涟漪,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学生朗读起课文来自然就会了真情流露。
  当然,课文中的“动情点”还有很多,我们在指导学生读书时如能充分地把握住它们,就会让学生及时生成的情感得以很好地抒发。
  三、注重诵读指导,加强积累,促生抒情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我在教学中,总是组织多种形式,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和机会,引导他们朗读、默读、复读、赛读、美读、整体读、部分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在朗读中抒情,效果较好。如在教学《秋天》一课时,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学生能读熟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比赛读,每组选出最好的同学上台分角色戴上头饰表演读,抒发自己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读完后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学生朗读时兴致很高,在忘我的表演中,学生已不知不觉地背熟了这篇优美的文章。
  四、引导独特体验,尊重个性,激生移情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教学中不仅应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更加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自我体验。如:学完了《三袋麦子》一课,我问学生:“这三个小动物你们最喜欢谁?”没想到他们竟然异口同声地告诉我:“小猴!”我笑了,反问他们:“是吗?说的都是真话?我最想听到你们的真话了!”这时,一个小男孩慢吞吞地站起来:“我喜欢小牛,他不但精打细算,而且还很勤劳,经常把麦子搬出去透透风、晒晒太阳。”我有些欣喜,说道:“是啊,这样的小牛可真讨人喜欢。老师更喜欢敢于说真话的你!”接着一个小女孩有些羞涩,把手举得低低的,我问她,她轻轻地说:“我喜欢小猪,因为它很可爱。快过年了,小猪做些好吃的没什么不好,再说我们过年也都吃好东西。”我发现有几个学生在偷笑,于是我说:“是呀,小猪不但因为可爱让我们喜欢,还有其他原因呢,读读课文找找看。”很快学生就发现了小猪其实也很能干,把麦子磨成了面粉,做成了各种食品;小猪还很有礼貌,会感谢土地爷爷送给它麦子。我说:“其实小猪就像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跟你们差不多,怎么不让人喜欢呢?”学生一脸灿烂的笑容。三个小动物形象丰满,特点鲜明,他们的做法也是各有所取,都有对的一面。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一种赏读创造的机会,引导他们在不偏移课文主旨的前提下,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又何尝不可呢?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