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预设”和“生成”共舞
2011-12-29王彩丽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5期
“预设”是新课程改革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语,所谓“预设”是教师面对教材和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而预先设定的教学基本定位和假设路径。“生成”指事物的发生、形成。新课标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就像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对矛盾,我们只有科学地加以把握,巧妙地“驾驭生成”,才能在课堂上尽情挥洒自己的智慧,让我们的每一次课堂教学创造无法预约的精彩,让我们的学生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
一、妙用错误,因势利导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许多美丽的错误,教师是难以一一预料的,有时候,错误是一种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处理,对学生的认知错误进行恰如其分地灵活引导,巧妙地进行纠错正谬,使之生成有效地新资源。例如:
案例1:《坐井观天》教学片段:
师:读了课文后,你觉得小鸟和青蛙谁说得对?
生1:小鸟说得对。
生2:小鸟和青蛙都说得对。(很多学生笑了)
师(面带微笑):是吗?
生2:是啊,我觉得青蛙说得也没错。因为它是在井底看的,在它的眼里看到的天的确是那么大。(该学生比划着,有几个学生也马上附和)
师(播放青蛙坐在井底的课件):青蛙说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它说这话的根据是什么呢?再看看图画,读读课文。(学生阅读课文,轻声交流)
生3:因为青蛙一直生活在井里,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所以它把“天到底有多大”弄错了。
生4:天怎么会有井口那么大呢?如果它跳出井口的话,一定会为自己说的话感到可笑的。
师:看,小朋友,青蛙跳出了井口,它会怎么说呢?请小朋友们展开想象……(教师边说边演示课件)
以上片段中,当学生说到“青蛙说得也没错“这个错误的观点时,教师本想以“是吗”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说错了,但此刻的学生仍在捍卫他的理解,尤其是个别学生的附和,使得这个错误的生成问题越来越尖锐。这位教师却能很好地把握这一美丽的“生成”,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考“青蛙说这话的根据是什么”,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让学生明确青蛙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并以《青蛙跳出了井口》进行想象说话,让学生自己真正地悟到了这个成语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课堂生成的生命活力和教学的终极目标所在。
二、活用反馈,及时调整
生成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走的局面,教师应树立“以学定教”的观念,时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根据课堂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例如:在教学《赵州桥》第2自然段时,重点是要求学生知道赵州桥设计上的最大特点——拱上加拱,这样的结构既坚固,又节省了石料。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读读、划划,相互交流,想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但在巡回中,我发现很多学习小组的学习讨论兴趣不高,有一个学生竟然没有参与讨论,而是独自在涂画着什么。我走近一看,原来是在画一座桥,感觉像是文中的赵州桥。于是我马上改变了预案,要求各个学习小组可以当一回“小小桥梁设计师”——“画桥并用文字说明”,比一比,哪组学习成果最出色!这下,学生们的热情显然被激发起来了,纷纷主动进入文本,充分阅读、探究、绘图、斟酌文字。在学习成果汇报中,说的人绘声绘色,听的人津津有味,在交流中学生们不但真正读懂了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和作用,而且有不少学生竟然又创造性地在图画旁给赵州桥另外“取名”——奇迹桥、智慧桥、李春桥等……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带来了这次出色的展示,教师灵活的应变,让“一潭死水”变成了奔流的小溪。
三、关注对话,把课教“活”
吕叔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这个“活”,就是教师根据“活”的学情,充分利用动态的教学情境、资源和时机去灵活地组织教学。例如:
案例3:《熟能生巧》教学片段:
教师在总结全文时问学生: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学生小手如林,争着回答)
生1:我知道“熟能生巧”的意思是熟练了就能想出好办法,找到好窍门。
生2:我知道武士的“百步穿杨”的本领和卖油翁的“滴油不沾”的本领都是靠平时的刻苦练习而逐步形成的。
生3:我不喜欢文中的武士,他有了本领就骄傲自大,自以为是,而老翁却很谦虚。
突然学生4站起来说:“我喜欢武士,因为武士身强力壮,他的本领能保护自己,保卫国家,我觉得武士比卖油翁厉害。”此时,我并未急着让学生讨论,而是笑着说:“先暂时保留你的观点吧。在现场刚好有几位小记者,他们看到此景,觉得这是一篇很好的报道,于是,就来采访了,哟,他们来了……(我随机点了几个把手举得高高的孩子),哦,武士和老翁呢?”(立刻又很多同学举手),我又请了几个同学站起来,一场“现场模拟采访”开始了——
记者1:请问老爷爷,你为什么表演“滴油不沾”的本领?
老翁1:老朽并不是想炫耀自己,只是想告诉大家,学什么本领都要靠平时的勤奋练习才有所得。
记者2:武士叔叔,你刚才的表演真精彩,但你看了老爷爷的表演后,为什么发呆了?你想说什么?
武士1:(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皮)惭愧!惭愧!我太小看老翁了,他“滴油不沾”的本领神极了!真让我大开眼界!(竖起拇指,众笑)
随即,我笑着问刚才的学生4:现在你对刚才的观点有什么补充吗?
生4:虽然武士的“百步穿杨”的本领得到了大家的喝彩,但看了老翁的表演,让我知道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要超过别人,超过自己,必须不断地刻苦练习,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大家服务。(一阵掌声)
以上的教学片段,生4的发言,真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我迅速调整了预案,针对这一鲜活的“对话”施教,以现场模拟采访的情境,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深化探究的兴趣,使课堂体现了“生命质量”的价值所在。
四、捕捉亮点,教学相长
动态的课堂是师生合作、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发展的舞台。我们应善于捕捉动态生成中的亮点资源,努力使课堂产生共振。记得有位教师上《称象》这一课时,他事先在教案中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知道曹冲称象的简单的科学道理,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他爱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品质。在课堂推进过程中,正当学生讨论到“曹冲称象的办法好不好”这个问题时,有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还有更好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石头要开掘,还要抬上船,多麻烦呀,曹操手下有的是兵,人站到船上既方便又省力,最后只要每个人说出自己的体重,再加一加。不就可以知道大象的重量了?”是呀,谁能说这个办法逊色于古人呢?学生的智慧、潜力真是无穷无尽,他们敢于超越古人,勇于创新,而这些不可能是目标所预设到的。教师在课堂上大力赞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创新中,他们感受到了成长的快乐,主动思考,乐于思考,这样的学习是有生命活力的学习。
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并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生成,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预设,是实现生成的必要途径。科学而艺术地对待“预设”和“生成”,让这对矛盾和谐相生,课堂教学才会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