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校本教研之路 促学校持续发展
2011-12-29王炜煜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1期
近年来,我校坚持“以校为本”的教研形式,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在重视教师个人理论学习和教学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集体教研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学校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倡导敬业精神和实干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落实教研常规管理。在学校的大力督促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之下,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促进了学校持续向前发展。
加强理论学习
校本教研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如果缺少先进理念的引领就可能变为经验总结,甚至导致其形式化、平庸化。因此,学校十分重视专业引领对校本教研的介入。一是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订阅与学科相关的杂志,自主地学习、吸收先进的教学理论并养成习惯,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二是邀请专家、学者到校做学术专题报告或进行教学现场咨询指导,与学校教师共同备课、听课、评课;三是与区、市内外兄弟学校建立伙伴关系,定期互访,进行校际交流,促进共同提高;四是每学期定期举行教育教学论文、教学反思录、教学设计、个人成长规划及专项研究成果等经验交流,让每一位教师能够从别人的探索、实践和经验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五是改革创新,聘请学校教育教学顾问,加强课堂教学的督导工作和教师论文、教学案例等的写作能力的指导,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近两年来,我校更是把组织教师进行业务理论学习的工作放在首位,制订方案,确定专题,采取多样的校本培训,使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校本教研学习中我们做到“五个结合”——理论学习和实际运用结合;课改实验区的优质课堂实录与本校的课堂教学应用结合;课后反思与校本教研经验交流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结合;校本教研与教师的业务能力考核结合。
重视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的自我反思与行动研究的重要性。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心灵上的对话沟通;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反思行为,校本教研才有基础,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校非常重视这一环节,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做好教学反思的记录。一是记自己一节课的成败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加以实践和完善,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二是记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从主观上找原因,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中的前车之鉴;三是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这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方法记录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四是记教学中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他们自己切身的感觉,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见解,将这些独具一格的见解记录下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五是记教学再设计,每节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回顾总结,根据上课的教学体会和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及时修订教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抓好教师教学反思工作中,我们要求每节课后要有反思,单元、期中考有阶段性反思,期末有全学期反思。学校适时进行经验交流,真正使教学反思成为教师提高自己业务理论水平的有效途径,将反思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优化课堂教学
近两年来,在校本教研实践活动中,我校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要求每位任课老师会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把自己制作的或他人优质课件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全面实施课堂教学“六化”:①教学目标多元化;②教学内容问题化;③教学方式多样化;④教学过程探究化;⑤教学活动主体化;⑥师生关系互动化。由于倡导多媒体教学深入课堂,优化了教学,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
学校为了提高教师课件制作的水平,每学期都举行课件制作评比活动,对优秀课件进行奖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本校教师的多媒体课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为了满足教师上多媒体课的需求,学校同时开放一个大多媒体教室和三个小多媒体教室。为了使平时的多媒体课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师提前到教务处统一申请登记,由学校统一安排,全力支持多媒体教学。
随着多媒体课的开展,教师从中体会到这种方式的优点:课堂容量大,教学方式新,表达思想的方式多元化,直接效果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质量明显提升。
倡导帮带之风
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学校倡导教师个体之间相互指导,开展“一帮一”“新老互促”的教师互相合作和经验分享、交流活动。要求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指导新教师或教学能力需要提升的教师,使其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而青年教师要增强自我成长意识,新上岗的教师要制定《三年成长规划》,对自己的成长目标及具体做法进行设计规划。同时制订了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制度,明确培养目标、培养措施、考核评价细则及奖励意见。规定师徒各自的义务,强调双方互动、合作、共进,建立师徒档案,以促进青年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落实常规管理
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领导机制,落实常规管理是校本教研实施的关键。两年来,我校按照“理论先导,骨干引路,全员参与,整体推进”的思路,全面开展校本研究活动。
1 教研组活动专题化制度
教研组是校本教研的主要阵地,然而长期以来,教研组没能真正发挥校本教研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功能。教研组的活动常常是学习内容随意化,没有具体的计划和明确的主题。活动形式简单化,停留在传达事务性工作、开展常规性的检查活动的层面上。活动主体单一化,每次活动的主角总是主持学习的组长或上公开课的教师,其他教师处于被动的地位且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使校本教研得到落实,我们制定了教研组活动专题化制度,要求每个教研组每学期都要有明确的主题来主导整个教研组的活动。以从教学反思中提炼出来的、能体现同学科教学共性的问题为研究专题,开展教研组的各项学习与实践活动,促进教与研紧密结合,提高教研活动的系统性和实效性,使之成为教师合作与交流的平台。
2 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制度
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是同伴互助的表现方式之一,它使教师有了互相切磋问题的伙伴,使教师间可以通过活动来分享备课资料和课堂教学技巧,共同分析教学情况,共同磋商教学策略的改进。近两年来,我们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教研制度,集体备课、说课方面,采用个人思考一撰写个案一交流讨论一形成新教案一演示实验一解剖反思一完善升华的方式。先由教师分别备课,再集中时间说课,就教学目标、教材的处理、教学的策略与方式、训练材料的选用等进行集体研究,共同设计课堂教学,再由教师自主上课,再进行教后交流、反思、提炼和升华。这样,使教师集体智慧和个人风格有机统一,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听课、评课方面,明确了听课的节数,制定了听课和评课的具体要求。特别是严格执行行政人员、教研组长周听课制度和教育教学顾问听推门课等制度,使学校的听课、评课制度得以更好地落实。充分发挥其研究、诊断及评价的功能,促进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 “四课型”公开课制度
公开课展示是学校内部或学校之间教师同伴互助的常见形式。我们坚持每年举行旨在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的高级教师、一级教师教学示范课和市、区、校优质评比课,以及新课程教学试验等课题试验课和青年教师教学汇报课的“四课型”公开课。做到每学科每学月公开课不少于两次,每学期举行一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还举行面向全区的教学开放周活动。为教师互相交流与学习提供了机会,促进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和学生,以此作为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途径。
4 指挥监控评价制度
近两年来,我校每学期都制订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提出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具体的工作措施,对全校的教研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和指挥。同时成立由分管副校长、教务处主管教研工作副主任等组成的指导评估小组,对各科组教研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督导,以监控校本教研的进行情况,帮助调整工作中的不妥之处,解决遇到的困难,使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建立旨在促进教师校本教研能力提高的评价制度。从工作计划、工作实施、工作成效等方面对各科组的校本教研工作进行评价,并作为评选校级先进教研组的重要依据。以此为手段,激励教师进行自我反思,明确自己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的优势和不足,促进教研能力不断提高。
近年来,由于扎扎实实开展校本教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我们的校本教研有了方向,思路也清晰了,以校为本,结合现代教学理论,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通过集体教研总结反思教学中的得失,应用于日常教学之中,从而促使我校各方面的工作得到改善,取得了一些实效。一是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二是带来了全校教育、教学、教研整体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三是促进了学校不断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汕头市蓝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