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否也该设个“高考节”
2011-12-29刘家喜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1期
先坦言,产生如题的想法并非偶然,这就如同“文学来源于生活”一样。记得前些年,冠以“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这节那会活动非常盛行。作为一名教师,我虽然无闲心顾及节会活动的内容,但是对其名称却十分感兴趣。于是,我左找右找,怎么也找不到一个关于教育之类的节会名后,就斗胆设想:中国是否也该设个“高考节”?
在此,先请读者诸君别着急,在“有关方面”还未采纳我的建议之时,我不妨来点“模仿秀”,学学电视主持人在直播重大新闻事件之前,就相关话题做些“背景分析”。推而广之,为了不“跑题”,我就紧扣高考这个主题,扫描一下我国的“大教育”,看看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在高考这个特殊跑道上的“诸多表现”吧。
为此,我们不妨先点击家庭教育。作为孩子首任教师的家长,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本无可非议。可是,也许他们“成龙成凤”心太切,从胎教开始优生优育没有错,问题就出现在“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刚会说话不久就让他学英语,结果呢?是英语没学好,汉语拼音也是“一团糟”。到了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星期天和寒暑假变成了“舞蹈天”“美术天”“作文天”“奥数天”“中考冲刺天”等,难怪学生们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能休息春节那几天”,瞧这些没有体验过童趣的孩子们多可怜呀!然而,与孩子们相比,家长们也没好到哪儿去,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就连那些条件差的家长,尽管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喝,但为孩子交上这班那班和补课的费用却很大方。到了孩子上高中的时候,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受外界干扰”干脆就到学校附近租房住。高考的前半年,做生意的把生意停下来,上班的向领导请假说“孩子快高考了”,领导说“孩子是大事”便批准了。回想从过去的“黑色七月”到现在的“阳光六月”,从当时的“五科”到现在的“3+x”,我虽然说不清改变了多少,但唯一记得没变的就是那站在考场外面等候孩子的家长的焦急眼神。凡此种种,岂不再次验证了“孩子是父母的一生,高考是孩子的一生”那句话吗?
接着,再看看我们的学校。照理说,学校教育应该因材施教才对,可眼下不少的学校却在因“分”施教。“考考考,学校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不是吗?单元考、小节考、过关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考完中考考高考,简直快把学生“考”焦了。就为了冲刺这高考,学校方面也是绞尽脑汁,为给学生争取更多的时间学习,体育课停了,音乐课免了,至于课程表上排有这两科,那明显是应付上面检查的。当然,校长有校长的怨言,教师有教师的苦处,谁不这样做,一旦考试有闪失就会在同类学校或同类班级面前抬不起头呀(因为家长认的是分数,人们议的是分数)。什么高分低能呀,中学的教师管不了那么多,他们只寄希望于自己曾经的学生去大学好好培养能力吧。我们可以试想,受思维定势影响的学生,到大学后他们的潜能又能发挥多少呢?
此外,还有我们的新闻媒体及社会各界对高考也格外关注。其实,就连我们的政府也参与其中了,每年高考时,政府要求有关部门对考点周围实行交通管制和噪音监测,好一个壮观的场面。高考分数出来后,各地的文理科状元成了新闻媒体“狂轰滥炸”的对象,一些商家表面上看像在凑热闹,实质是让状元当“代言人”……
好了,闲言少叙,言归正传。一个本属我国正常的选人制度——高考,为什么会被无数个国人(尤其是学生的家长们)如此看重,媒体爆炒“高考”原因何在,社会又为何对高考一路绿灯?这一切的一切都充分凸显了高考市场的生命力之强大,总之一句话,可谓“中国特色”也。读者诸君,让我们一同为设“中国高考节”而呐喊吧!
哎呀,就此打住,我又深感言犹未尽,再啰嗦地提个醒:一旦“中国高考节”真正获批的话,可要牢记“全民皆高考,人人防累倒”呀!最后补上这一句,到底是否有画蛇添足之嫌呢?我一时真还回答不上来。
(作者单位:湖北襄樊四中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