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问”出学生的创新

2011-12-29孙庆芝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0期

  摘 要:“数学教育具有创造之本型,数学是人类自由的创造物”明确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数学教育的首要目的。数学教育的过程,其本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设问、创设并依托良好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事关创新意识的激发与培养。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问”出学生创新的意识呢?试着从引入新知——诱问、探索知识——连问、应用知识——多问三个环节进行阐述。
  关键词:问;问题;创新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可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生命之源泉。而思维起源于问题,在有问题的情境中学习,会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思考。目前学生普遍的学习情况是:只学习如何回答问题。事实上,学会提出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不但能产生思维的动力,而且还决定思维发展的方向和性质。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问学问,要学必须要问。“问”是开路先锋,“问”是深耕之犁。学生能提问,这是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问”的文章,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一个或几个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使课堂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进而迸发创新的火花。
  一、引入新知——诱问,激发求知欲望
  在引入新知时,巧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必须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已经被启动,问题的意识越强烈,思维就越活跃、越深刻。同时,又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师生抢答比赛。让学生任意列举一些数,大家一起来判断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看谁答得又对又快。每次抢答的结果,总是老师答得又对又快。好奇心迫使学生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老师,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这样的一问,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去寻找、去探索知识规律,而创新活动就是由这一质疑提问开始的。
  二、探索知识——连问,培养创新意识
  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连续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例如,我教学《年月日》一课时,设计这样的问题:(1)一年有几个月?(2)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3)你发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研究自己带的年历卡。不一会儿,同学A举手说:“老师,我发现一年有12个月,不是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的,有的月份天数是31天,有的是30天,还有的是28天。”同学B举手补充:“老师,我发现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每月都是31天的,四、六、九、十一每月都是30天,有的二月份是28天,有的却是29天。”这时,同学们头脑里都充满了一个疑问,而且很快同学C举手提问了:“老师,为什么有的二月份是28天,有的却是29天呢?”学生C刚一说完,全班同学都说:“对啊,为什么呢?”这时,我并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再问:“同学们,想知道答案吗?那么,当你遇到困难时,你将会怎么做呢?”学生们的思维被启动了,学生D举手了:“老师,我想翻开书就可以找到答案了。”(上课前教师要求学生把书合起来。)学生E又举手了:“老师,除了看书以外,我想可以从年历卡上找答案。”教师不发表意见,而是鼓励他走上讲台上讲讲他的见解,他边说边写:“我发现2004年二月份是29天,2005年、2006年、2007年三年的二月份都是28天,到了2008年二月份又是29天,而2009年二月份又是28天,由此我发现经过四年出现了二月份有3个28天,1个29天。所以可以从年历卡上找到答案。”这个同学一说完,全班学生就鼓起了掌。我摸着他的头高兴地说:“你的材料准备得非常丰富,你的观察非常仔细,你的方法很好。我们都为你感到骄傲,希望你以后能让大家多一些机会听一听你的见解。”于是同学们受到了启发,也积极地寻找答案。不久,有的学生想到:“老师,从年份上看,我发现2004年、2008年的年份分别除以4没有余数,它的二月份是29天,2005年、2006年、2007年、2009年的年份除以4是有余数的,它的二月份是28天。”一个“我发现”把学生们的思维激发起来了,一个个不同的方法也被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找出来了,而且都是他们自己找出来的,全部都是学生们的创新之作。如果每个教师都这样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自主发展,这样的结果,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应用知识——多问,激发创新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精心设计问题,沟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是很有必要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践问题带进课堂来,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在解决问题中鼓励学生相互问或者自问,多提出不同的疑问,激发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后,同学们碰到这样一题:“一条人行道长20米,宽4米,用面积是25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水泥砖铺地,需要这样的水泥砖多少块?”教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要求需要多少块这样的水泥砖,需要知道什么条件?你会怎样解答呢?”一下子,同学们都积极动脑思考了。不一会儿,有同学举手说:“老师,我想到了,用20×4先求出人行道的面积,再用80÷25求出需要多少块水泥砖。”刚一说完,有同学就立即举手:“80÷25是有余数的,这怎么行?”马上有同学反驳:“有余数的结果就一定错吗?”又一位同学说:“会不会当中出现问题了?”这一问,又引起了学生们的一阵沉默与思考。突然听到一个饱含惊喜的声音:“老师,我想到了,我发现20×4=80(平方米),用80平方米除以25平方分米,单位不同,要化单位。把80平方米化成8000平方分米,再用8000除以25,得到320块这样的水泥砖。”掌声响起来了,这是学生们发自内心的鼓励,教师也及时地表扬了这个最细心的发现:“‘单位不同,要化单位。’多么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这样的发现。”学生们受到鼓舞,都不约而同地请战:“老师,再出一题,我们也试试。”这样同学们求知、求新、求独特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了,而这正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的开始。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指出的。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面对当今社会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迫切需要的是造就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而培养人才的关键是教育,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更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让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重视一个“问”字,“问”出课堂的精彩,更“问”出学生创新的意识。
  参考文献:
  [1]爱华.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2]邱学华.尝试教学法.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黄正平.小学养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肖川.名师作业设计经验:数学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浙江省衢州市新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