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情境设
2011-12-29周行满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0期
摘 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情境教学逐渐被引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虽然经过尝试和实践已被证实能提高信息技术课堂质量,但目前对教学情境的滥用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提醒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同时应该优化情境设置,实施有效教学。
关键词:课程改革;情境教学;教学有效性;优化
课堂教学模式把一堂课分为三个阶段,即情境阶段,同化、顺应(自主学习、意义建构)阶段,应用、创造阶段。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人与情境、人与社会互动的产物。学生学习的意义建构是通过与“认知情境”的互动实现的,情境认知理论所揭示的知识的本质及学习的观点与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契合点,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强调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在教学中优化情境设置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用优化的情境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情境设置的含义及形式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情境是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心理机能,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提高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
1.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形式
多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与学生的联想、跳跃的思维方式相统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游戏、竞赛等形式
把学生按层次平均搭配的原则,分成几个小组,开展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促使学生加快学习的步伐,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实物展示
信息技术知识中有很多抽象的部分,用课堂语言讲解可能要花上很多时间,但是用生活中相通或者相联系的实物一比较,就很简单明了。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理解。而新课程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心理学。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课堂教学有效性则必须考虑三个要素:学习时间、学习结果和学习体验,它们是检验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表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教师遵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课堂教学的规定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式良好的信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三、情境设置的方法
1.探究——任务驱动情境法
给学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来驱动教学,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上机实验、探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从而达到对新旧知识的构建。
2.“自然过渡”法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理念就是在“做中学”,新旧知识有很强的联系性,我们要在情境设置的时候注意加入本课中所要用到的一些已经学过的知识,利用旧知识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3.问题教学法
在情境中设置问题,让学生产生相应的疑问,然后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带着这些疑问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开动脑筋,探求真知。
4.角色扮演情境法
角色扮演情境法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因为他们自己也成为整个情境的一部分,既是情境的感受者,又是情境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四、优化情境设置的策略
事实证明,情境设置不当不仅不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反而会适得其反。只有优化的情境设置,才能形成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以教学目标为准绳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情境创设应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
2.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努力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死记硬背”转为探究问题,并促进思考和学习,达到知识的建构和创新。
3.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点
目前由于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异较大,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这方面学生的差异,才能使情境真正关照到所有的学生,另外,情境创设应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还有情境背景的范围要适度,要留有思考空间等。
4.围绕创新实践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信息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创设多种应用情境的教学,让学生亲历信息处理的过程,养成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创新。例如,单纯掌握网页中插入文字、图片、声音的方法,除了应付学业水平测试之外,没有其他实际意义,而让学生尝试制作个人主页、班级主页,在掌握网页制作方法的同时,学生能更深入体会通过网站进行宣传和交流,共同构建信息文化的内涵。
5.平衡学生兴奋点和社会价值
优化教学情境,还应该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增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实现有效的教学。例如创设问题情境,以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内容为素材,让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上,还可以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创设一种竞争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创设认知冲突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五、优化情境设置的注意事项
1.要围绕相同主题
一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可能包含多个知识点,可以创设出多个教学情境,但是所有情境应该围绕一个主题,综合创设,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情境的优势,使整堂课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注重设置过程中情境与情境的连贯性
信息技术学科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知识的连续性,知识的掌握是循序渐进、前后连贯的。所有情境的设置也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从而保证整个课程的顺利展开。
3.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
有了多媒体,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但是也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有时候,过于华丽的多媒体会让学生眼花缭乱,反而抓不到主旨,从而也减弱了情境设置的效果。
4.要切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情境的设置,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所以设置的情境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符合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当然,也要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使得我们的课堂更加观点鲜明,目的明确。
5.面向全体学生掌控时机
信息技术教学是为了让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信息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创设情境时要顾及全体学生。实施情境教学时应该考虑效能问题,也就是说实施情境教学所花费的时间(投入)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产出)要有一定的比例,不能投入很大,产出却很低,所以要提高教学有效性,优化教学情境,一般而言,课堂的导入最好不超过5分钟。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应首先优化情境设置,使其能真正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付化柱.浅谈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和实践.网络科技时代.
[2]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中国教育报.
[3]王林春.从情境教学入手探索课堂的有效性.阅读与鉴赏.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淳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