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意识

2011-12-29毛景色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0期

  摘 要: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创造力和审美意识的培养,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力,教师要利用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重视欣赏课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感知;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示范和启发相结合;建立科学正确的评价机制,多鼓励、多扶持;发展审美意识和提高创作力相辅相成;充分发挥美育作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培养;创造力;审美意识
  
  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愿望。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因此美术教育责无旁贷。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在贯彻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更好地加强美育工作,为文化艺术界挖掘人才、培养人才,是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现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意识。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利用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萌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因此,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兴趣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
  二、重视欣赏课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感知
  教师是上好欣赏课的主导。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能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因此,欣赏课必须以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情趣意识为重点,提高学生的审美力。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美的氛围。实际上,培养学生对美的自我意识从长远看要比培养他们对某种特定美术形式的欣赏更为重要。忠实的构图和表现的激情等重要的美术要素,只能由学生自己体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多给学生看名人名作,指导学生如何鉴赏一幅作品,介绍优秀作品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艺术的生命和灵魂;另外还要经常地为学生观看画展创造条件。
  三、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示范和启发相结合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创新是美术的精神,艺术贵在创新。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学生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该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这就需要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四、建立科学正确的评价机制,多鼓励、多扶持
  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价应使具有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和自觉性。教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业,不能用“干净整齐,像不像”等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失去创作中的自由意识。
  五、美术创作是审美意识的表现,提高审美力更好地为创作服务
  实践性与主体性是审美意识的表现。美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物,其审美的实践性与主体性表现得更为突出。审美是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从观察到美的发现,再到艺术形式的酝酿和孕育,直接到审美意向的形成,最终完成审美认识的过程。美术的创作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现实的审美认识的表现过程,也是现实的社会生活通过创作者的精神生产活动向美术作品不断转化的过程。
  总之,提高创造力和发展审美意识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观念的更新,怎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力,怎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要想建立一套有效的美术教育体系,就必须首先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就必须为他们提供表现自己思维、感情的环境和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实践中,同时使用的工具和材料必须摆脱学校环境和习惯心理的制约,创造出对自己和社会都有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作品。
  (作者单位 河南省三门峡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