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转化学困生的方法
2011-12-29武丽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0期
摘 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然而,对于学困生而言,要想使他们有信心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并离开学困生这个行列,教师应该在两个词上做文章,那就是“关注”和“优”。所谓“关注”,就是给学生更多的关心与重视。关注应该做到两个方面:一是关注有问题的学生;二是关注学生的问题。两个“优”即“优待学困生”和“学困生优先”。其实质就是从班级学情出发,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从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出发,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真正的爱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爱;教师;学困生;差生;补差;关注;优先;优待;均衡;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的职责就是想方设法教好每一个孩子,其实,教育的真谛与本质就一个字,那就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是每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然而,对于学困生而言,我觉得只有真正树立起“班中无学困生”的信念,真正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才可以服务于他们,才能够真正做到人人都能成才。只要你掌握每一个学困生的特点,采取得力的措施,便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造成学困生成绩差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我们老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很多学困生都是因为老师的放弃才出现的。一个不相信学生能够成长的老师能想方设法去教育、去关注学生吗?一个被老师放弃的学生能够发生变化吗?当然不能。
那么,怎样使所谓的差生变好呢?我认为,补差策略不足以使差生变好。如果学生已经是差生了,再放到课后去补,效果不会很明显,而且需要费很大的工夫,科学的策略就是“补差不如防差”。差生往往是从课堂上差下来的,如果在课堂上能够跟上大部队,他们就有信心去应对后面的更艰难的问题。尤其像初三的化学课,相对于其他科目内容比较少,虽然学生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成为学困生,但是对于新开设的化学课可以从一开始就做“防差”工作,那么,怎样“防差”呢?我觉得教师应该在两个词上做文章,那就是“关注”和“优”。
一、“关注”
所谓“关注”,就是给学生更多的关心与重视。关注应该做到两个方面:一是关注有问题的学生;二是关注学生的问题。
1.关注有问题的学生,是指对纪律差、态度差、学习差的学生的关注。课堂上老师要特别注意这些学生,不要让这些学生闲下来或是无事可干,一定要让他们投入到学习中去。只要他是学生,就必须学习,因为他的主要职责就是学习,而不是玩;只要他是学生,教师就有义务、有责任去教育他,使之进步。教师必须发扬“不放弃、不抛弃、不遗弃”的精神,采用“盯住他、缠住他、粘住他”的策略来对这样的学生进行施救,逼其学习。当然,“逼”是讲策略和方法的,是有技术和艺术的,是发自内心的爱的逼,而且必须让学生明白这是为了他的进步而采取的措施,不是硬逼、蛮逼、死逼。这种“逼学”的策略,就是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与方法,逼学生“就范”。学生求学有三种基本类型:一是外在压力的被动学,二是情感体验的推动学,三是价值实现的主动学。由于学生年龄小,认识浅薄,自主学习能力差,一般都需要外在的压力“逼”其学。在学的过程中,学生得到了愉悦的情感,就能促进其提升,在提升中反复成功,自身价值就能得以实现,于是就会主动地学习,将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对于特别的学生,只有用特殊的手段才能将其制服,那就是“逼”的策略——施用外在的力量让其认识,使其变化。
怎样“逼”呢?我们要发扬“三不”救人精神,即“不放弃、不抛弃、不遗弃”的精神,在课堂上“盯住他,缠住他,粘住他”。这种“逼”的实质就是相信学生能变,相信学生会变,相信学生可变,这是在充分了解、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所采用的科学策略。通过这一策略,让学生在课堂上一定要投入,一定要参与,一定要思考,一定要用心。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不是先天造成的,而是后天成绩差造成的,成绩差就导致思想差,所以,我们必须抓“差”的源头,解决好他们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逼学”的实质就是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每一位学生都是一座无穷无尽的“金矿”,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教育学生首要的是“唤醒”,只有“唤醒”了学生,学生才能有所知、有所觉、有所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学困生并不是每个方面都差,他们总有潜在的某一方面的才能和好的品格,每当这种光点闪烁时,也正是对他们进行引导的最好时机。因此,教师要善于使用“放大镜”寻找学困生身上的每一个哪怕是十分微小的闪光点。当他们有点滴进步时,着力给予表扬、鼓励,让其产生哪怕一点的“成功感”,从而就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唤醒他们的学习欲望。
这种“逼学”的策略,不仅体现了教师的爱心,促进了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更是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哀莫大于心死”,这就要求我们对他们特别厚爱,要化腐朽为神奇,要把这些生锈的锁一把一把地打开,用真诚唤醒他们的自信,用挚爱催生他们的自尊,鼓励他们抬起头来走路。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存在,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经常与学生沟通。
2.关注学生的问题,是指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讲,要时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问题学生的问题,只有将学生存在的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弄明了、弄清了、弄实了,教学才能够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为了关注学生的问题,教师需要采取“走下去”的教学策略,即在授课过程中,要走到学生中间去,了解、观察、询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梳理,梳理出哪些问题是可以通过学生相互研究解决的,哪些问题是必须通过教师引导解决的,哪些问题是需要教师讲解才能解决的,从而使学生的问题真正得到解决。
通过“关注有问题的学生”和“关注学生的问题”,为“防差”营造了一个好的氛围,从而有助于把“防差”工作落到实处。
二、两个“优”
“防差”的第二个策略就是要做到两个“优”——“优待学困生”和“学困生优先”。
1.所谓“优待学困生”,就是对于所谓的学困生要给以特别的爱,让其感觉不到自己是一个差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沟通思想的桥梁。作为教师,只有具备了深厚的爱生之情,才会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才会为教育学生呕心沥血;学生也才会向教师敞开自己的心扉,用全心来接受教师的爱。因此,教师应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增加对学困生的感情投入,给其以慈母般的爱。
为落实“优待学困生”的策略,学校必须实施均衡教育,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融入集体中。学校要切实做到“四个均衡”:一是均衡分班——将同一年级的学生平均分到各个班级中去,达到各个班级是均衡的,也就无快班、慢班,无实验班、非实验班,使所有学生所在的班级起点一样,“不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这一思想在分班中得到体现与落实;二是均衡分师——将同一年级的所有任课教师根据情况的差异平均分到各个班级中去,使各个班级在总体师资力量上是均衡的,没有哪一个班级的任课老师绝对都是最为优秀的,也没有哪一个班级的任课教师绝对都是落后的,这也是落实“不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的重要举措;三是均衡分组——当学生分到班级后,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将学生平均分到各个组中,使各组的力量均衡,这样就不至于使学生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或低人一等,更加有利于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四是均衡分座——将所谓的优生与所谓的差生均衡地分在一起,优生与差生夹坐,而非优生、差生坐得相对集中,也非优生坐在前面,坐在老师身边,差生坐在后两排,坐得离老师远远的,这样就使差生感觉不到自己是一个所谓的差生,而是一个平常生,一个与自己身边同学一样的求学的人,而且,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更加互通有无,彼此“兵教兵”,相互帮助,共同提升。“四个均衡”充分调动了学生情感的力量、竞争的力量、集体的力量,使所有学生,特别是差生获得真正的新生,从而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获得进步。
均衡发展不等于齐步走,更不是一刀切,也不是拔苗助长、削足适履,而是所有学生都能在自己原先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四个均衡”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2.所谓“学困生优先”,就是对所谓的学困生的各个方面给以优先照顾,弱苗勤浇水,病树多呵护,对学困生应给予更多的厚爱,使其更加努力,就像国家为了支持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依据区别对待的原则,采取政策扶持、优先发展的策略。在具体的课堂上,老师应该采取三大优先策略,促进学困生的发展,使其能够跟上大部队、超越大部队,从而使生命得到绽放。一是优先关注,即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关注所有学生,包括优生和学困生,但更应该关注学困生,因为优生已经很自信、很自觉、很努力,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少;而学困生就不同了,他们思想上有问题,行为上有问题,学业基础上有问题。老师如果将关注平均洒向每个学生,就不是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因材施教了,因为教学必须抓住关键的、重要的、必须解决的问题。所以,在优生和学困生的关注度上,老师应该倾向于学困生。二是优先回答,即在课堂上,让学困生优先回答老师提出的探究性问题,在学困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让尖子生来评价,让老师来引导,从而最终让学困生自己正确回答问题,掌握规律。三是优先提问,即在课堂上,让学困生对学习内容中不理解的问题优先质疑,在尖子生和老师的引领之下将其心中的疙瘩解开,扫除学习路上的绊脚石。
两个“关注”和两个“优”,其实质就是从班级学情出发,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从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出发,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真正的爱和全面的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要教育好学生,就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就要坚持不懈,始终如一,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的新方法。教师要把更多的爱心献给他们,把更多的锻炼机会留给他们,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他们,把赞许的语言讲给他们。人心是土地,感动是泉水。谈心容易动心难。温馨的话语,再加上亲切的动作体态:一次凝视、一次微笑、握一下手、摸一下头、拍一拍肩膀、弯一下腰……学生会被老师的爱所包围,为这份真挚的温情而感动心田,激起情感的涟漪。使学困生感受到老师爱他们,使他们产生不断进步的勇气,这样就能使学困生都能沿着正确的轨道转变,教育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亿利东方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