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质疑能力的探讨
2011-12-29李素蓉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0期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质疑的常用方法,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通过对问题的发掘和探究,使学生在学、思、疑、问、解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使质疑和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有助于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促使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和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天地。
一、联系学生实际,提出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时把握机会,联系实际给予学生更多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认识生活,促进学生的学、思、疑、问、悟相结合。科学发明与创造无不是从质疑开始做,瓦特因质疑“壶盖为什么会动”而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因质疑“苹果为什么会落下来”而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由此可见,质疑是发明创造的起点。例如:在学习气体压强时,教师做一些新奇的小实验,“杯水倒置”“吸盘悬挂重物”等,使学生产生悬念,引起疑问,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动机,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探索掌握知识。
二、探求因果关系,引发质疑
创设情境,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经常呈现“为什么”,要经常追问物理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这样定义?物理规律是如何得来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实验?有其他方法吗?某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做错物理习题时更要问一下为什么会做错?原因是什么?还有其他解法吗?例如,雨后的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机油落在水面后为什么会出现五彩缤纷的斑纹?潜水艇为什么能在海中上浮、下潜?水坝的下部为什么总比上部做得宽些?火箭为什么能升空?……坚持不懈地寻根问底常常会引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还能加深对它们的理解,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展开逆向思维,诱发质疑
逆向思维是与常规的思维程序相反的一种思考方式,它是通过相反的方向展开思维、提出问题的一种质疑方法。通过层层设疑,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表层逐渐转入深层,加深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法拉第根据电产生磁的现象,逆向思考提出了质疑:磁能否产生电?并通过十年艰辛努力,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在我们平时的物理教学活动中可以经常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质疑。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励质疑
设计的问题应一个接一个,一问套一问,相互串联。要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引导学生做到动中有思,思中有动,动思结合。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先问:任何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如果不受力会怎么样?在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情况下,再演示小车从斜面上下滑的探究实验,并通过实验继续设疑:如果运动着的小车在木板上受到阻力的大小不同,运动有什么不同?进而思考,如果木板表面比较光滑,小车如何运动?再设疑推理,若木板绝对光滑,小车又会怎样运动?学生在螺旋式的设疑启发下,深入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丰富想象设疑,发散思维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设置疑问,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以假设、猜想、设计实验为最优选择,例如设计理想场景让学生想象:假设没有摩擦、没有磁场、没有惯性、重力消失……让学生充分想象生活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让学生开心地想,想得开心。也可以模拟理想实验或训练中进行模型假设、过程假设、状态假设、条件假设,变抽象为具体。
六、捕捉契机设疑,启迪思维
教师应从针对性、主动性、独立性、层次性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初二学习“力与运动关系”时,先做小实验,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有的学生通过实验认为:物体只有在力的作用下,才能运动。且联想到骑车,不用力踏车子能前进吗?不用力推教室里的门窗能打开吗?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回顾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中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物体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教师适当引导:小车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是什么发生了变化?为什么在力的作用下,有的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有的不变呢?怎样认识力与运动的关系?让学生在质疑中,通过争论和分析,正确掌握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激发他们持久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可持续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上冈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