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出芙
2011-12-29赵霞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0期
语文课堂就像一件以纯棉布料为材质的衣服。它应该是纯净天然的,是温暖贴心的,是素朴简洁的,是自然质朴的。
老子曾经说过:“万物莫与朴素争美。”作为语文课应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加修饰地面对学生。但,语文的天然状态是什么?我认为学生的学语、习文,要紧紧围绕“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八个字,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同时进行情感陶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还原文本,回归自然
要做到“自然”,就要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展开,选择最能让人感觉舒适的“纯棉布料”来制作衣服。联系到课堂教学,首先必须依照文本的本来面目展开,并切实把握好文本中的精华部分。如:我在执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选择了这篇文章中我认为最为本真,最为精华,最为“自然”的部分,即描写李博士和台湾青年冒着生命危险捐献骨髓那个部分。让学生在反复品读过程中感受到海峡两岸同胞的骨肉深情,触摸到本文所能体现的“语文”中最真实、自然的部分。
二、以读为本,返璞归真
何谓“质朴”呢?首先教学的手段应该是“质朴”的。很多时候手工制作的衣服往往比机器制作的衣服更具人性。语文教学也一样。教学手段不用多,也不必花哨,最实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读”。
我在网上学习了于永正老师的《秋天的怀念》一课的视频,感受到一种犹如纯棉呵护肌肤的亲切与舒服。他让孩子们说说从大屏幕的文字中捕捉到了哪些信息?轻轻地提醒着:“这就叫阅读,这就是语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然后,他蹲下身子,伸长手臂一字一顿地板书课题《秋天的怀念》,一边写一边说:“字要认认真真写,写得正确、规范。”于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时流露出的情感、责任、体贴,是那么让孩子们专注、投入、忘我,不知什么时候,他们已经捧起课本读书了。就这样孩子们通过自己一遍又一遍的阅读、思考,细心捕捉,逐步由浅入深地经历着阅读实践的过程。
三、感知语言,体味词句
如何感知语言呢?教师对于重点词句的把握、推敲像衣服关键部位的“修饰设计”一样显得至关重要。如在于永正老师执教《秋天的怀念》时,他告诉孩子们,母爱就是一句句话语,一个个动作,一个个表情。一句话,母爱是一堆细节,一堆“纯白的”、不起眼的细节。只要你注意观察,每个母亲身上都会有一堆堆的细节。课堂上,师生都沉浸在课文那种伤感厚重、真切执著的气氛里,感受母亲那种艰难、坚强、深沉的爱以及给“我”的生命启迪。在让学生品读了第一、三、五节描写细节的重点句后,又引导学生聚焦到“躲、挡、笑了、好好活”等关键词。在学生思维受阻时,于老师巧妙地引用“无边落叶萧萧下”等古典诗词,让处于“愤悱”状态的学生茅塞顿开,有了深刻的感悟。
四、耐心等待,诚挚鼓励
在于老师的课堂里,我们同时看到的是教师温情的理解、诚挚的鼓励、恰当的提醒,以及学生由不敢到敢、由不会到会的渐进过程。于老师以极大的宽容与耐心,善待每一个学生。当有个学生不知是出于紧张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嗫嚅着想回答又说不上来时,别的孩子纷纷举起了小手,希望能够帮他说或者代替他说。于老师环顾了四周,示意孩子们把手放下,然后微笑着来到那个满脸通红的孩子面前,轻声地说:“孩子,你慢慢来,这是你的。”过了许久,这孩子终于说话了。倘若没有那一句“孩子,慢慢来,这是你的!”没有于老师的那一份亲切,那一份平和,那一份耐心,在“别的孩子纷纷举起小手”时,那位一时语塞的孩子还有勇气说出余下的话语吗?此时此刻,对于回答问题的孩子来说,不仅仅是得到了老师和同学赞许的目光,更多的是在内心拥有了那样一份自信。
作为一个孩子语文学习的引领者,“纯棉语文”这件衣衫的“裁缝师”仍需不断学习和反思,努力让自己的语文课回归到它本应有的淳朴恬淡、本色天然、纯净真实中去,温暖、感动更多的孩子,帮助他们真正习得优美的民族语言,真正拥有朴素高贵的美好情怀!
(作者单位 浙江省兰溪市云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