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研”二重奏

2011-12-29奚瑾睿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0期

  摘 要:针对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存在单一、片面的倾向,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从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角度,分别就“教”和“研”两个方面对如何突破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以及提高教师自身教研能力进行了阐述,期望能为重新认识、审视和把握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教师角色;校本课程
  
  一、新课改的时代性
  现代教育的两种基本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发展,这是教育的内在价值、根本价值;承担着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这是教育的外在价值、工具价值。在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的大趋势下,社会的发展对我国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时代呼唤崭新的教育,课程改革正是为了遵循时代的原则性,适应时代和个性发展的需要,适应国际、国内变化的需要和挑战应运而生的。
  二、教育理念的更新
  从哲学的角度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教育现象的理性认识,它反映了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前瞻性。作为教师,只有转变传统的、阻碍学生发展的旧观念,树立符合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新理念,才能真正融入新课改。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观念,破除“教师中心说”对学生的遮蔽,改变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发展与人沟通的能力,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出不同的任务,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进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观念的转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评价观
  传统教学评价注重目标的达成,忽视人的情感、主体性、创造性,对于人的高级认知过程及非认知的情感、价值观、创造性等评价无能为力,其局限性日益凸显出来。这种目标模式只将结果与目标进行对照,对教学进行价值判断,完全放弃对课程与教学过程的关注。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相关备考活动穿插在各个环节中,“以考为纲”“以考为养”已经成为惯性教学举措。由于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提高考试成绩,因而成为促使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常用方法。
  事实上,近年来课程改革和“新课标”的提出,也是看到了原来以压抑生命幸福而片面学习知识、学习片面知识的积弊,欲将知识的学习转变为每一个个体生命智慧的开发,培养个体掌握“活”的知识与能力。新课程主张教师、学生、教材、学习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教师和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都是课程的开发者,课程意义的创造者,教学评价由结果评价逐步转向过程评价,以形成性评价辅助终结性评价。
  2.课程观
  摒弃教材、大纲即课程的观念。教材为教学服务,切不可错误地理解为课程内容是一成不变的知识。教材作为一种文本课程在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其并非唯一的课程资源。作为一种发展中的概念,现代课程内容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生活和工作,为了充分参与、发展和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而培养的一种继续学习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终身受用的能力。
  3.教学观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是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个性和谐、健康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强调问题的解决,把问题交给学生自主去解决,而不是由教师来代办,实际上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承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发挥综合技能,不仅仅体现在学习科技文化知识这一方面,更重要的在于激情的参与、有意志的磨炼、有实践的操作、有沟通的技巧等等。可以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得以应用,从而得以提高。
  4.师生观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在情感关系方面,师生之间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十分普遍。情感是拨动人心灵的琴弦,是人们行动的内驱力。情感是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师生关系的主要成分和特征。课程改革需要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为此,需要教师的真情投入,需要教师在完善个性方面的努力。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1.由“教书匠”到“教研者”
  新课改中所出现和遇到的新问题,用旧有的经验和理论难以应付。教师要实现有效教学,把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就应当善于成为一个研究者。这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反思自身的行为,总结积累的经验,形成规律性的认识。由“教书匠”到“教研者”的转变,是教师不断进步的基石,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2.由“使用者”到“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确立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取向,是弥补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无法解决学校遇到的所有课程问题,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契机,积极投身其中,使国家课程在校本课程中实现增值、丰富和完善,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在课改中发挥主体作用,不能只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确立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价值观,以适应时代对基础教育的新要求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新课程标准集中体现了这种与时俱进的课程价值观,体现了注重主体价值的现代教育观念。教师一方面要从“说教者”的角色中走出来,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教”,改变教学价值观,引进“个人知识”教学过程观,意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个体,在于学生个人知识的形成、更新和扩大,让知识走向学生,突出学生个体,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发展;另一方面,应回归自我,制订终身发展的计划,把自身的教学融入教师专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当中,正确对待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实现以教学为科研的基础,以科研促进教学,让科研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乘新课改这股东风,奏响“教”“研”的和谐乐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程.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中山市东区实验高级中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