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专题学习网站设计策略

2011-12-29夏萍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6期

  “专题学习网站是在因特网环境下,围绕某一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基于对专题学习网站的理性思考,基于学生学习的需要,我和语文老师一起合作开发、建设了小学语文《节约用水》学习网站。
  《节约用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学和做”语文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单元的设置,是对语文课本学习的提升与拓展,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问题情境和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
  “综合性学习”《节约用水》专题学习网站,是将教材中有关内容整合起来,突出多媒体创设情境和网络资源信息量大的特点,帮助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了解水知识,学习与“水”有关的成语、故事、诗歌,欣赏节约用水的环保口号、标语,旨在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既培养语言文化素养、信息素养,又能培养环保意识。
  一、主题的提出
  水是生命的源泉,生命最早出现在水中,水是文明的摇篮,著名的河流和湖泊往往孕育着人类辉煌的文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水,水是自然赋予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尽,但实际上,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资源。人类目前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这部分水储量很少,仅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相当于全球总水量的十万分之一。无数的河流湖泊为人们提供水能、航运、灌溉、矿产、水产、蓄水泄洪和各类用水的便利,也是人们游泳、划船、垂钓、观光的良好去处。河流湖泊施与人类无限的恩惠,为人类作出无私的奉献。
  但人类对保护淡水资源的认识不够,保护措施不力,人类在利用水资源的同时,把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排入河流湖泊,使水体受到污染,造成水质恶化,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另外,大家的节水意识不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用水习惯或多或少地浪费了水资源。
  二、活动目标的定位
  1.在能力目标上
  能对水的污染和水资源的浪费情况进行简单的考察、调查和实验,并写成简单的考察报告,通过做一做、算一算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及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2.在情感态度上
  让学生懂得防止水资源浪费和破坏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学校、每个单位的责任。通过调查,激发他们对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的责任感。
  3.在知识目标上
  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的危机,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水资源的污染还会损害人的健康,危害动、植物的生长。
  三、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
  教师依托本专题学习网站,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实践、课后的阅读、交流、探究中,将本专题相关知识点,甚至相关学科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对相关知识进行重组创作,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并为学生认识水,了解水,激发对水资源的探究兴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专题学习网站本身就是一个信息资源的海洋,是一个泛资源,但它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知识性;必须给它准确的定位——为学科教学服务。我们在构建中,始终围绕这一学习专题,将学生可以查询到的相关的各类信息整合在一起赋予对事物立体、多面的认识,这是一个获取、分析、综合和创新知识的过程。同时,专题学习网站建设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师生根据需要和应用实际,共同完善专题学习网站。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树立学科意识,突出学科特点,让网络环境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不做网络的奴隶。
  四、《节约用水》专题学习网站各模块简介
  该专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饮水思源”“积水成渊”“杯水车薪”“细水长流”和“如鱼得水”。模块文字的表达,都取用了与“水”有关的成语,并根据相应的内容来选定,第一视角,就吸引学生,就以知识性、趣味性来“吊”足学生浏览、阅读文章、积极参加互动的“胃口”。
  “饮水思源”模块提供了丰富的与水有关资源的学习资源,收集、整理与专题学习相关的拓展性学习素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深化学生的学习结构。
  “积水成渊”介绍了与水有关的古诗、诗歌、故事、传说等,精彩的文章与精妙的图片融为一体,有些还提供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杯水车薪”模块提供了大量介绍水资源危机、短缺的资料。
  “细水长流”模块是展示学生才华的园地。网站上提供良好的资源上传工具,将学生研究的成果,如水资源现状的调查报告、节约用水的宣传图片、宣传动画、宣传标语、电子小作文、学习感悟或演示文稿上传,供其他学习者评价与共享,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成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
  “如鱼得水”模块,则提供了练习测试。
  五、《节约用水》专题学习网站的应用
  专题学习网站有着专题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分析、讨论、评议等的在线平台,使学生能通过这个平台,充分运用庞大的网络资源进行自主的、探究性的学习。
  1.教师的教
  (1)充分利用资源,展开语言训练。信息技术的运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起着特殊的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停留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不能将直观生动的画面欣赏来代替语言文字的训练,而应该用信息技术来促进语言训练,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2)运用信息技术,展现开放性。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语文学习开辟更广泛的空间,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尽可能多地提供相关资料,指导学生进行自学,不但强调课内师生、生生、生机的活动过程,也强调课外的延续与拓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进行课外学习,做到立足课内、放眼课外,课内辐射课外,课外拓展课内。
  (3)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网络提供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资源,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利用网络创造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教师在放手让学生尝试和探究的同时,要善于扮演好六种角色:问题情境设计者(设计与学生活相联系、富有挑战性、有研究价值的任务)、资料线索提供者(避免学生漫无目的上网)、合作分工指导者(合理安排组内分工,提高学习效率)、探究过程促进者(使学生不偏离学习的初始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度研究)、交流反馈组织者(使交流有正确的方向)、成果评价参与者(使学生学有所获,思想得到升华,并获得参与、成功的喜悦)。
  2.学生的学
  在网络教学环境下,以“学”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方式有了得天独厚的土壤。
  (1)对于难度不大的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主动获取信息,并分析加工,进行自主探究、有个性地学习。如:对课文中生字难词的学习,超链接到它的拼音、结构、字义、笔顺、组词和造句进行探究学习。学生在识字探究时,对学习顺序的选择、学习时间的分配、重难点的认定、训练时机的把握和训练量大小的安排,都因不同的学习主体而有所不同,而教师则利用相关的网络教室管理软件进行实时监控,给予帮助、点拨,实施个别教学。当然,对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问题要进行广播,引导全体学生进行讨论。
  
  (2)有一深度的问题可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组织学生协作学习,通过小组中同学之间的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在思维的碰撞下达到知识学习、意义建构的目的。因为学生的学习不可能整齐划一地在一个水平线上,教学恰恰可以凭借学生的差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素质。学习小组成员的选择就要利用这种差异,选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组成小组,充分发挥各小组成员的个体优势,创设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小组模式,并给小组每一个成员分工,他们中间有管理者、组织者、发言者等角色,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搜索、筛选甄别,一起共同讨论完成某个课题。
  (3)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利用论坛功能实现延时交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查找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
  六、收获与反思
  1.努力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网络课堂上,教师的关键作用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精神的主体,师生之间是合作的关系,共同投身于对水问题的研究过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
  2.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专题学习网站教学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能最有效地培养学生搜集信息、选择信息、管理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和能力的意义建构,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3.专题学习网站的内容要符合学科的教学要求,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专题学习网站的创意与设计要做到主题突出、立意明确、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富有创造力,在知识点覆盖面上,不能过窄。专题学习网站要重视教学设计,要注重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运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语文综合性学习体现了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综合,强调学生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去发现、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利用、建设、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建构多向立体的语文教育体系,让学生在越来越大的实际应用范围内提高实践能力,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获得螺旋上升。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