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提问
2011-12-29邹志彬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6期
课堂提问是协调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正如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所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因此,教学中的提问是至关重要的。
语文教学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的科学。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在课堂提问上首先具有创新意识,也就是让学生具有一种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它对人们的创新行为起向导、激发和催化剂作用。教师富有创新意识的提问,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其创造才能。下面就我对“提出疑问”这一环节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尝试谈一些点滴体会。
一、题目提问,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进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先导和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必须设计出学生乐学,能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的机会,调动其学习的兴趣。这样,动机、愿望、需要形成强大的内驱力,使学生对要学的东西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待学生充分发表完意见后,教师迅速将问题梳理归类,提出了本节课着重解决的问题。比如:在教学《山雨》这一课时,揭示课题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了一个问题:山雨是怎么下的?雨前、雨中、雨后都有哪些变化?山雨的声音怎么样?山雨有颜色吗?作者为什么要写山雨?这一系列富有创新意识的问题,使学生一开始就情趣盎然,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课文学习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动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追根求源,不断探索的精神。这些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正是老师富有创新意识的提问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抓重点句子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激发思维的线索。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疑问,这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陶行知先生有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有力的说明了“问”的重要性。比如:教学《落花生》一课,里面有一句“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问:“体面”是什么意思?“讲体面”是什么意思?“只讲体面”呢?生活中有没有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什么好处的人?所有的提问,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是多么的准确。
三、自读自悟,质疑解难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这就是说书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更不是问懂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文章内容,在读中去品析语言文字之美。当然,“以读为主”并不是排斥教师的讲,而是使教师的讲变得更加精炼、恰当,更加适时,更为重要。正像叶老说的“教师当然讲,友谊致力于导,导者,想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每当学生自己预习完一片课文后,我常常问学生:“你读懂了哪些内容?”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他们在显其能,侃侃而谈,在他们充分发表自读后的心得以后,我接着问:“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这时,课堂上又开花了,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更令人惊喜的是课堂上出现了生教生的热烈场面,对于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共性问题,则通过老师的启发,运用讨论这种自主的学习行为方式就可以解决了。
四、提问要能够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想象力是创新的孪生兄弟,想象力丰富的人创新精神也强,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创造能力高于成人,这与儿童有丰富的想象力有关。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求异又是儿童的天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想象的驰骋提供广阔的天地,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而采用分散教学更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
当然,富有创新意识的提问应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知识上,只有我们老师潜心钻研教材,匠心独运地设计问题,才能把孩子们带入到创新思维的王国之中,才能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作者单位 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白马镇中心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