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011-12-29李国成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6期
这学期接任了四年一班的班主任工作,主要代四年一班和四年二班的数学课。授课之后我经常这样问话:对刚才所讲的知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通常是没有问题。于是我继续组织教学,但在练习巩固中,我发现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问题还很多。后来我在教学研究中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学习,抓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于是,我在全面打好教学基础的同时,进行了提高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研究与试验。
一、试验前情况分析
我所教学科的两个班分别是:四(1)班和四(2)班。两个班分别有学生42人、43人。刚开学时,两个班学生能够提出问题,但效果都不佳。
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1.大多数学生怕丢面子,不敢提问
2.学生不会提问
3.学生对提问不感兴趣
4.一班好于二班,因为一班是我的本班
三、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措施
1.给予学生问的权利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串讲串问,还经常会感叹现在的学生:不爱问“问题”,没有问“问题”的习惯。在实践中,我发现这一环节常常是在走过场,往往是老师问“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学生个个都低着个脑袋,只有胆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说“没有了”,这里就说明一个问题:老师没有真正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或者说学生总意识到自己的这个问的权利有许多的束缚,他们还心存顾虑:我提的问题如果是错的或别人都懂了,同学们会讥笑吗?到口的话还是咽下去吧。这时,作为教师就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提问。
2.创设学生问的氛围
教学活动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然而学生不敢提问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作为教师应创设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当学生所提的问题在教师看来幼稚时,也许是学生灵感的乍现,教师要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讥笑;当学生为了表达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时,教师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不耐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想法。这种思维的独立性所反映出的提问的独立性,是学习活动中极其可贵的品质。
3.拨动学生问的琴弦
教学中我们把数学教学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设置问题情境)。这些问题是学生感觉、意识到的问题,是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决的关于教学内容的疑问,它们使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我们设置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在于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时间机会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形成积极乐观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在问题情境中,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激奋状态,心中有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求知欲也强,参与性也积极,常常会出现“千万次地问”。
当然因为教学内容的不同,情境的设置也迥然不同,方式是多样的:创设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点,触发学生产生问题;创设呈现带有问题意识的观察研究的具体材料;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有趣味性的故事,使学生在联想中产生问题等。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称”。具体我们是这样操作的:
(1)观察提问。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敏捷性。我们强调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后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把凝结在知识背后的材料以及科学活动充分展开,暴露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
(2)猜测提问。问题的答案是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估计、推测出来的,是有待于证明后才能确定的。
(3)比较提问。比较是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确定它们联系的思考方法。
期末,我所教两个班学生的提问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四、初步结论
1.学生方面
学生不提问的原因,主要是不敢提问,怕提错、怕受嘲笑;不会提问,一个知识点拿来不知道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对它进行研究;不愿提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教师方面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措施,教师要树立端正的教学思想,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以鼓励表扬为主,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有意识地为学生如何提问题作示范,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激发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都要坚持和追求的。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 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横道河镇和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