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2011-12-29申开芳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6期

  现在课堂教学都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也成为小学语文课堂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是,这种学习方式如处理不好,实际学习成效就不理想。在我所经历的课堂教学中,就发现课堂合作学习存在一些问题。
  一、小组成员划分不科学
  小组成员之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一说合作,便是前后学生围桌而坐,老师不考虑每个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有的组几乎是优等生,有的组几乎是学困生,而相对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展示、交流的机会。
  二、合作时间把握不到位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出示讨论的问题以后,不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结果不到两三分钟甚至不到一分钟就击掌叫停。这时,有的小组还没真正进入合作与互动,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目的,而且挫伤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学生养成了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三、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
  在课堂中经常出现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时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闹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个人发言,其他学生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相互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干别的事,从而有效地保护了个别学生吵闹闲聊的现象。
  四、教师设置的问题无价值
  在课堂上由于教师缺乏驾驭教材的能力,提出的问题往往无深度,凸显不了本节课所讲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有的问题就不需要讨论,学生本人就可以解决。如语文学科的朗读课文、书写生字、词,英语学科的抄写单词,数学学科已经讲了的例题,然后让学生再讨论讨论,也不说讨论内容,前后围在一起闲聊几句就算了事等等。或者提出的问题超出学生知识的范围,失去讨论的意义。如在听一年级的一节语文课,这位老师讲的是古诗《静夜思》,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当学生读完课文后,老师就让学生讨论“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是什么?表现手法又是什么?”试问这些知识需要一年级的学生掌握吗?他们能掌握吗?还有些老师提出的问题完全脱离文本。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语文《咕咚》一文时,课文已经学完,学生们已经知道了咕咚是木瓜掉到水里发出的声音。然而教师却在这时安排让学生讨论:“咕咚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除了课文的答案,老师让学生想象还会是什么?学生只好乱说,是吸血鬼、寄生虫、狐狸精、大妖怪、大炮、海豚、牛魔王……老师对于学生的这些答案给予了肯定并夸奖学生说:“你们的想象真丰富”。试问这样脱离文本的讨论有何价值?
  五、合作学习的时机把握不准
  有效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只有在充分独立思考之后,才会产生交流、表达的欲望,在大多数学生产生这种独立学习欲望时,小组学习的出现就为学生的畅所欲言提出了交流的平台。然而,在课堂上往往看到学生刚刚学习新课,课前老师既没让学生预习,课中也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自读课文,学生刚初读一遍课文,老师就让学生讨论“从本课学习中你体会到什么?你感悟到什么?假如你是某某应该怎么做?”等等之类的“蜻蜓点水”式、“一蹴而就”式的合作学习讨论话题,让学生讨论、体会、感悟和理解。
  六、评价形式单一
  课堂上随着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束,教师不是按照各小组进行交流与展示,而是说:“好,同学们的讨论都非常热烈,看看哪位同学敢举手发言?”随着个别同学的发言,老师总是说:“他回答的棒不棒?”全班同学将是不假思索地拍着小手异口同声地大声喊道:“棒!棒!你真棒!给你赏个棒棒糖!”甚至连续呼喊两三遍。紧接着老师又让另一个学生发言,仍是同样的让大家呼喊着、拍着手。一堂课上这样的击掌声、呼喊声至少占用十几分钟。这种单一的、不公正的、不全面的评价,严重挫伤了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只能助长个别学生狐假虎威、滥竽充数的不良势头。
  (作者单位 贵州省福泉市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