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欲
2011-12-29丁彦利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6期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教育对教师的教学理念也不断提出新的理念和要求。而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一直都是教学围绕的中心。
记得刚毕业那年,新教师培训会上,培训老师为我们生动地讲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讲述了教学过程并不是只要是学生听懂就等同于学生掌握了。而且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得不钦佩前人这一语言上的形象生动,言简意赅。
“授之以渔”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启发式教学,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依据老师预设的问题,在“愤”和“悱”中得到启发,最终生成新知。如果将课堂比作一个舞台,那么“授之以鱼”中的老师无疑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授之以渔”有所进步,老师无疑是导演,学生则是主角,至少是配角中的主角。遗憾的是,这两者都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变化和求索欲望,还存有注入式的影踪。如果说授之以鱼是忽视了学生的知识的形成过程,那么授之以渔也就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形成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多数学生会直接选择无条件接受,以至于陷入了重重包围,无形中也就扼杀了学生活跃的创造性思维,只有少部分喜欢探索,求知欲望强的学生私下里还会将自己的思维和老师所讲的方法进行比对。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培养,所以并不是最优化的学习模式。
人们常说,欲望是最可怕的东西。如果我们能把“欲望”这两个字和学习联系起来,那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它暗示着我们的学生会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具有一种无坚不摧的信心和信念,同时它也体现了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着智慧和挑战,创新思维也会无时不在。而兴趣正是学习欲望的源泉,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赋予学生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勇气。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必须在课堂上作出充分准备和积极努力,我们的目光也不能只停留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上,教师本身就具有言传身教的这样一个神圣使命,而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首先,我们与学生之间应该构建一种和谐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要做到这些,我们要能在课下与学生多一点思想上的沟通,并对学生多一点关心,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且要求我们多一点耐心。其次我们必须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包括情境的创设要切合实际,语言需要具有挑战性、探索性、激励性和竞争性,也包括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处理,还包括正确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反思和经验的总结积累。
可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最好的方法。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都主动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而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兴趣才是学生知识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提高的最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富有探索精神人才的最基本的方法。
由此看来,“授之以欲”才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新课程标准》给教师带来的正是教学理念的改变,给学生带来的也确是综合素质的发展。
(作者单位 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