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视角看东北地区工业振兴

2011-12-29张晓辉张铎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11期

  【摘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实现东北地区工业振兴固然有多种途径,但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作用和影响力不可小视。东北地区要善于在摒弃劣根文化的同时弘扬优秀文化,在保持固有文化特色的前提下,挖掘蕴藏在新制度、新体制中的无形的文化精神,以文化创新推动东北地区工业振兴。
  【关键词】文化创新 多元文化互动 东北地区工业振兴
  
  东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这里有同中原汉民族的农耕文明相媲美的渔、猎、游牧文明,从南北朝时期开始,直到清朝为止的一千五百年的时间里,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北方民族在北半部中国和大一统的版图之内建立北魏、辽、金、元、清诸朝政权的时间达850年,接近这段历史发展历程的五分之三,为其他地区民族所望尘莫及。①追溯历史,东北地区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成就,这与东北地区多元文化的互动与交流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清朝中期以来,随着中原地区人口的增加,土地的压力与日俱增,再加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以及白莲教起义被清朝镇压,中原地区的汉族农民铤而走险,冒死出关,越过柳条边,进入东北地区开荒种地、挖参采药,这一时期,东北三省中来自中原的人口分别增加了二到三倍,中原农耕文化同东北渔、猎、游牧文化进行了首次大规模的互动与交流。
  东北本土文化涵盖吉林、辽宁、黑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东北地区的工业振兴和经济发展亦与此息息相关。东北地区发展的辉煌历史是东北地区文化作用的结果,而今东北地区工业的发展步履艰难,困难重重,这都与东北地区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密不可分。因此,在目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时,有必要探讨和研究东北地区多元文化互动对地区经济和工业发展的作用。
  多元文化互动下东北地区工业发展的历程
  殖民文化下的东北工业的雏形。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就是清朝末年,西方列强入侵中国,1898年沙俄攫取中国东北的铁路修筑权,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割占了大连。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这个时期东北地区文化的特点是外来文化与东北地区的多民族文化的互动与交流极为频繁,但这种互动和交流的特征是强权的、侵略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多元文化互动。为了达到侵略掠夺东北资源的目的,沙俄、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在东北开矿、伐木、建厂。东北以屈辱的方式接受了外来的冲击与奴役,接受了殖民地工业化和殖民地城市化,从一个以移民为主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化的起步阶段。
  一元文化体制下的东北工业。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的30多年的时间里,东北一直是我国的重要的工业基地,东北重工业的发展带动和影响了全国其它地区的工业发展,并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一时期的东北地区文化是单一的、保守的、封闭性的,阻碍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是计划体制下的寄生文化,其特征表现为思想观念的安逸现状、求稳适中。所有这些文化现象反映在工业层面即国有经济比重过高,政府干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国有企业素质低下并对政府的扶助措施具有很高的依赖性,主要利益相关者对改革持消极态度。文化的内含缺乏能动性和激励性,注重权力,抑制个性自由和经济自由,相伴而生的东北工业是政策导向型、人为决策型、国家注血型为特征的。
  全球化下的多元文化互动与东北区域文化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间、国家间文化的互动与交往更加频繁与密切,文化的互动促进了国际政治、经济等各领域的交往与合作。在发展作为世界主潮流的有利时机下,同东南沿海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文化因素是主要症结之一。“其主要表现是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现,产业结构老化,经济发展缓慢,企业依赖性强,至此造成大批国有企业陷入困境,大量职工下岗失业,经济发展滞后。”②这些现象都与东北地区的区域文化特质相关,东北地区文化是一种多元互动的移民文化,它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交融性和多面性的特征,但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东北的移民文化并没有实现向现代理性主义的转变,没有接受西方文化中的那种冒险、开拓、进取的创业意识,而沉湎于地区文化传统中封闭、保守、安土重迁的特性,也形成了人们满足现状、小富即安的生活态度。在东北人的文化性格中,还存在着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文化因素,即求稳、安于现状和不思进取,害怕冒险并缺乏开拓进取的创业意识,这些现象的存在无疑都体现出地区文化的影响和塑造。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在多元文化互动的过程中使东北地区文化向现代性转变,是推动东北地区工业发展、工业振兴的关键所在。
  以文化创新推动东北地区工业振兴
  充分发挥文化对工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东北地区的多元文化与东北地区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互动、互补、互利、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关系。一方面,文化是工业发展的“软实力”基础,同时文化又影响和制约着东北地区工业的发展,因此,要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发挥文化对工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另一方面,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孕育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它的发展态势对地域文化的发展起支撑作用,决定着地域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一般说来发展的文化造就发达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只能伴随着贫困的经济。”③文化也是生产力,文化交流与应用水平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判断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往往就不能只根据它的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工业品的加工能力来衡量,而是根据其科研水平,开发产品的创意、信息能力、文化产物在物质产品上的应用水平来判断。工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文化的不断融合,工业发展的过程中有文化,文化又促进了发展,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经历了长期积淀的东北地区文化是异常强大而稳定的,必然会对东北工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以文化创新推动东北地区文化向现代理性文化转变。东北文化的主流形态是中原文化,即传统的农业文化。这种文化是建立在土地资源基础上的,形成了重义轻利、礼教森严、内向保守的文化体系,东北土地资源肥沃,资源丰富,以土地为生的人们不需要付出太多即可温饱,这也抑制了人们进一步发展的积极性。东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内陆村落社会状态。在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下,以农耕经济为主,自种自食,乡土意识浓郁。而长期的重工业发展则形成了东北文化具有浓郁的体制文化色彩,其特征表现为求稳怕乱,对政治依赖性强,缺乏市场风险意识和独立创新精神。人们普遍不善经营,经商在东北很难形成一种社会风气。这种文化形态不但缺少创业文化意识也缺乏商业意识和竞争意识。这些文化特征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成为阻碍工业振兴和发展的桎梏,解决和处理好以上东北地区固有的消极文化特征是振兴东北地区工业的基础。理性文化是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资本主义的精神是理性主义整体发展的一部分,即对金钱的追求,勤勉刻苦,把创造财富视为一桩严肃的事业,视为资本文化精神。而东北移民文化正是缺少这样一种对财富的追求,缺少现代理性概念,这是困扰东北工业振兴与发展的羁绊。推动东北地区文化创新就是要逐步打破长期计划经济影响下的体制文化的制约,逐步消除建立在东北移民文化上的以农业为本位的弱商文化的影响,推动东北文化向具有现代商业理性文化转变。
  以文化创新促进东北地区文化软实力建设。促进文化创新,振兴东北地区工业就是要从历史的、当今的、未来的这一线条中研究和探索多元文化互动与东北地区工业发展的关系,分析东北工业发展的历史、当今的态势和未来的走向,前瞻性地构建和打造东北地区现代理性文化,并在多元文化的互动与交流中将现代理性文化植入东北地区文化中,以构建适应现代市场理念的东北地域创新型文化,一个独特的区域经济必需有一种独特的文化模式与之相适应,在多元文化的互动过程中,东北地区文化既有自己的优势文化,也有与现代市场理念相悖的劣根文化,要更好地弘扬东北地区的优势文化,并依据历史的、当今的多元文化与东北工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寻找出两者之间的互利、互补、互助、互促、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发展东北工业首先要进行“软实力”的投放,要改造并发展地域传统文化,大力发扬东北地区多元文化融合的优势,促进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互动与结合,让文化与文化在良性互动、交流、融合、吸纳中上升到理性文化层面,进而推动东北地区工业的发展与振兴。(作者分别为吉林师范大学大学外语部副教授,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1YJA840032)
  
  注释
  ①关立心:“东北经济振兴:老工业基地站在发展新起点”,《商业研究》,2009年第12期,第120页。
  ②曲岩:“长白山文化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作用”,《满族研究》,2006年第1期,第36页。
  ③周惠泉:“东北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第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