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优势下的苏南小城镇特色研究
2011-12-29蒋灵德张振龙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11期
【摘要】以经济效益优先的发展机制导致苏南小城镇规划建设随意性极大,“高楼”和“高容”模式导致传统历史名镇特色流失。要着眼区域范围对小城镇进行功能定位,立足地方文化引导小城镇风格发展,打造融合地域自然环境的空间布局结构,架构顺应地域地形地貌的街巷空间,注重城市设计,凸显城镇整体风貌的保护、延续和发扬。
【关键词】地域文化 苏南小城镇 总体规划 历史特色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逐渐转向市场经济,江南小城镇在早期形成的规划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滞后影响了小城镇的发展。政府部门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采取“低门槛,大优惠”的招商政策,常常出现规划服从开发商意愿的现象。另外,地方政府一般以3~5年为一届,在追求政绩,急功近利的意愿下,为实现“率先赶超”,较大规模的投资商总会受到地方领导的“保护”,甚至“推波助澜”。这种经济效益优先的发展机制导致的规划建设随意性极大,也是目前苏南小城镇规划普遍而且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苏南城镇建设已普遍开始追求“高楼”和“高容”模式,以至于一些传统历史文化名镇,如甪直镇,在这种利益的追逐下遭受破坏。历史建筑损毁,历史街区范围严重缩水,这些都将成为城镇特色缺失的主要因素。
城镇发展现状问题
快速经济增长造成的所谓“跨越城镇化”。苏南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小城镇的经济水平大幅提升,而在区域协调、产业结构互补、剩余劳动力再分配等方面统筹把握不够,同位竞争激烈。居民点常被人为撤并或割裂,传统村庄特色逐渐消失,城镇周边村庄长期形成的相互作用、和谐共融关系被阻断,城镇在历史上形成的传统特质也将随之消失。
地域自然环境被吞噬。自然生态环境是城镇特色形成的基础,小城镇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其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景观面貌。对于建筑而言,自然条件对其形式有着直接的作用。地域特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对空间的认知模式,形成特有的空间图式,也就塑造了丰富的地域建筑。然而,快速发展的苏南小城镇对地域自然环境不够重视,造成城镇的自然环境被快速吞噬,高速度的建设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将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地域自然环境将“黯然失色”。
城镇空间无序扩张,建设出现“千镇一面”。经济发展是小城镇的动力和载体,招商引资对于小城镇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当前小城镇基本采用抛开老镇区、选择新镇区建设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模式。相对无序的扩张状态下形成的新镇区,不仅不能被很好地纳入到小城镇的社会地域属性中,而且建设混乱,形成开发区式的“千镇一面”,城镇特色无从谈起。
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
套用城市模式的规划方法。城镇特色是长期循序渐进形成的,是当地人民在对其地域文化底蕴深入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持续营造的结果。然而,城镇建设中“攀比”和“跟风”现象普遍存在,城镇特色的营造难以为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将小城镇规划列入了城市范畴,但是,小城镇所担当的角色有别于大中城市,这一点必须在总体规划中加以重视,重点把握其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个性特质。
协调保护与发展冲突问题。对于历史文化名镇而言,总体规划必须面临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人文环境如何加以保护和继承的问题。目前苏南小城镇的规划目标更多地侧重于居民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而对与其密切相关的地域环境缺乏全面的把握,更关键的是缺乏自我角色定位。小城镇规划建设基本处于新镇与老镇分离状态。另辟新镇的模式有利于城镇快速启动,短期内对推动社会经济效益增长效果明显,但其必然导致新老镇区分离。一部分经济条件优越的老镇区居民搬至新镇,使老镇区空间失去活力,出现老镇区衰败,城镇特色不能得以继承和发扬。“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代表地域文化元素的地域建筑,是地域文化在空间环境上的物化体现,赋予深层次的地域文化内涵,这些建筑群体便形成城镇聚落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中的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生活方式,这就是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的人文互动性。①但当前对地域文化建筑的处理容易停留在简单模仿建筑形式和符号层面;城镇特色也变成某类建筑形式或符号的堆砌,地域文化的精髓没有被好好挖掘和探究,出现“千城一面”的仿古型镇区的尴尬局面。
设计与管理问题。滞后的规划管理,随意无序的建设,严重混杂的用地布局,导致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互相干扰,城镇空间扩展无序化严重。我国的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长期受西方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思想中以形体规划为核心的深刻影响,规划师在进行城市规划与设计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从传统城市自然发展形成的肌理出发,过于强调功能分区与开发模式的单一化。规划管理应该是动态过程,简单“模式化”的规划手法,仅从功能分区、路网规划、用地性质、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等途径规划。原先经过缜密规划的城镇,随着周边区域的扩张,已经出现功能定位不合理而滞后的现象,给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甚至无法执行。所以,试图对城镇建筑风格进行自上而下的统一的规划设计,也将给城镇形象带来更大的灾难。
苏南小城镇特色营造策略
着眼区域范围对小城镇功能定位。苏南各小城镇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大多立足于自身的发展上,忽视区域协调。规划应结合城镇体系布局,与周边城镇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状况、居民点分布、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关系进行协调,明确城镇在区域范围内的职能和角色,达到错位互补、产业联动,构建具有城镇自身特色的发展动力。从区域范围内合理引导流动,推进与周边区域的整体联动发展。
立足地方文化的风格控制与发展引导。小城镇的地方历史文化、社会习俗决定其人文特色。城镇的人文特色是否突出,是城镇发展旅游业的主体优势。因此苏南小城镇发展要在充分尊重地方优势文化,强化地域文化特征,保护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如村落布局、居民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基础上,重点协调历史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使城镇特色和各项用地布局、社会环境相得益彰。城镇总体规划实现是一个动态的空间环境变革过程,强调现时的城镇生活特征的积淀,才能营造出具有浓郁地方风情、时代感的特色城镇。同时,还能强化小城镇自身在时空特征上持续性的个性与区域文化整体融合。
打造融合地域自然环境的空间布局结构。小城镇规划旨在加强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广场和绿地等用地的开发和引导,注重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保障等的协同。城镇在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社会综合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驱使下,通过功能用地布局,道路系统规划,做到与地域自然环境相适应,实现与城镇所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双重性相对应的布局空间体系,引导小城镇的合理有序的发展;规划在节约用地、保护耕地,保护和改善小城镇的生活环境的前提下,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在立足远期目标下,兼顾分期实施,避免当前苏南小城镇普遍出现的二次拆迁现象。如此即能够合理地分布各个功能区,在空间和地域上形成有机的城镇群体环境特色。
架构顺应地域地形地貌的街巷空间。结合小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功能布局、路网结构、交通特征,建立产业分区明确、风貌显著、基础设施完备的街巷;充分利用地方公共活动特征来组合空间形式,使街巷脉络顺应城镇历史肌理。同时结合城镇地域环境特色,依据城镇地方文化和审美情趣的要求,结合街巷规模、比例和尺度来强化城镇街道景观和服务特色,丰富城镇空间层次。
兼顾自然风貌和产业发展的公共景观。要紧密结合苏南城镇水系布局的特色,以城镇形象与产业发展互动为原则,形成良性的、具有本镇特色的城镇空间形态与人文框架,使得苏南城镇的空间形态与“水乡”特色风貌有机融合。
结合苏南小城镇水产品种养殖资源的优势,利用水乡农业开发旅游项目,开设特色农业观光旅游区,吸引周边中心城市的居民来此休闲度假,顺应城市居民对乡村环境与生活方式的追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统筹,和谐发展,推动城镇经济快速发展。
注重城市设计,凸显城镇整体风貌的保护、延续和发扬。小城镇特色的建立不仅要依靠总体规划的编制措施来实现,而且应在总体规划阶段融合城市设计方法进行引导。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从城镇整体空间景观入手,强调城镇景观的整体性设计。在当前的苏南城镇规划中,对城镇的用地布局、功能结构比较重视,而对在确定城镇发展定位以后,如何解读地域环境和延续城镇历史文化重视不够。在小城镇特色营造中引入城市设计,能够强有力地提升城镇空间景观的艺术性和整体性,结合产业特色、功能特色、自然特色、历史文化特色等来架构空间景观、道路格局,分析城镇天际轮廓线,强调标志性建筑选点、研究建筑风格等,有利于小城镇在苏南区域中个性特色的形成。(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建筑城规学院)
注释
①张建英:“论民族地区的小城镇建设”,《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3期,第17~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