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权益保护

2011-12-29阚玥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11期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的文化融合问题,附带利益的户籍制度是造成新生代农民工边缘生存困境的原因。要改革户籍制度,不断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新生代农民工做好教育、培训政策与就业政策扶持,保障他们的利益表达权,不断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权益保护。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市民化 公共政策 权益保障
  
  新生代农民工,是近几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的诞生,具有深刻的现实背景。为了深刻地、全面地开展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笔者回顾、总结了学术界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成果;构思了全文的研究思路;搭建了全文的研究框架。并在选取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探索之处。
  新生代农民工边缘生存困境
  农村对新生代农民工普遍缺乏吸引力。新生代农民工有走出农村、改变命运的愿望。首先,农村生产力落后,不能为新生代农民工发展提供广阔舞台。社会流动理论认为,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是农村人口流动的重要外因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农村发展相对滞后。新生代农民工生存技能城市化,习惯第二、三产业发展对就业技能、素质的需要;而不习惯第一产业发展对就业技能、素质的需要。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很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生产技能不足。这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在农村施展不了才华,既体现不出自己的价值,也不能为自己创造可观的经济收入。
  城市对新生代农民工接纳能力有限。城市接纳能力有限,无法接纳大量新生代农民工激进式的市民化进程。城市对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经济上接纳与社会上排斥的矛盾。城市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与农村相比,生产力发达,经济发展效率高。城市创造的财富,远超过农村创造的财富。人力资源投入是财富创造、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城市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需要新生代农民工这一劳动力大军。
  原因分析
  合理原因。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文化融合问题,是导致新生代农民工边缘生存困境的合理原因。新生代农民工从小生活在农村,深受农村文化环境的熏陶。农村文化的单一、保守、朴素等特征深刻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观念,并进一步影响着其行为模式。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着具有多元、开放、复杂等特征的城市文化,存在文化融合问题。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自有的农村文化理念、行为模式与城市文化的理念、行为模式之间会发生碰撞。这种碰撞将导致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理念与行为模式的改变,并逐渐向城市文化靠拢。然而,新生代农民工要完全适应城市文化理念、行为模式还存在一定挑战。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文化融合问题。城市文化相比农村文化的先进性、超前性,导致城市居民在文化上难以对新生代农民工产生认同感。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文化融合问题,阻碍着城市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接纳。
  可诉原因。附带利益的户籍制度是导致新生代农民工边缘生存困境的可诉原因之一。因历史原因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户籍制度日益成为城乡居民公共物品或服务供给的区分标准。市民身份附着了许多新生代农民工不能享受到的福利待遇,如子女教育、最低生活保障等公共物品或服务。尽管这样的划分为政府管理活动提供了方便,但是,这也造成城市居民与新生代农民工之间有差别的公共物品或服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加剧了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加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与经济负担。政策缺失是导致新生代农民工边缘生存困境的可诉原因之二。政策缺失是指公共政策缺乏对新生代农民工应有的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应该享有的权益没有得到保障。这主要是因为新生代农民工是新兴的社会阶层,其刚开始受到公共政策制定者的注意,离成熟的新生代农民工保障政策出台尚有待时日。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权益保护对策
  社会流动权益保障政策——户籍制度。
  一、社会管理功能弱化。建国初期,户籍制度建立的初衷是为了管理社会人口的流动问题,保证城市的健康、稳定发展。一方面,建国初期人口管理尚处于空白阶段,需要建立统一的人口管理政策。城乡人口的自由流动与自由迁徙需要有法治化的明确规则,在这种情况下,户籍制度就应运而生了。另一方面,经济整体不发达,城市对人口的容纳量有限。刚刚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统治的新中国,人口多、经济基础薄弱。城市相对于农村,经济比较发达,但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当有限,无法容纳过多的人口就业需求。过多的人口流入城市,将会给城市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带来巨大压力。因此,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维持稳定的社会局面成为当时急需解决的紧迫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生产力获得空前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为城市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劳动力成为时代趋势。因此,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是必要的。户籍制度在人口流动日渐活跃的情况下,社会管理功能开始弱化。
  二、公共福利分配功能强化。户籍制度一经建立,就促成了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模式,逐渐固化了城乡利益分配格局。当今的户籍制度,不再意味着简单的社会身份的差别,而是意味着公共福利水平的巨大差距。城市户籍不仅意味着市民身份,还决定着城市居民比新生代农民工享有更优厚的住房、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福利待遇。而新生代农民工的农民身份,则没有享受平等的城市住房、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福利待遇的条件。一方面,城乡本身生产力发展存在差距,城市生产力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内在优势、有利条件更多。另一方面,城乡居民在公共政策待遇上的差距拉大。新生代农民工本身在发展上处于弱势地位,差别的、不平等的公共政策的实施又导致这种差距扩大化、合法化和固定化。
  公共物品或服务政策——教育、培训政策与就业政策。
  一、新生代农民工重视自身人力资本投资。新生代农民工重视通过教育、培训等途径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以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首先,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整体不高。尽管,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程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相对于同龄城市劳动青年,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程度不高。其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核心内容是技术进步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稳步提升,资源、能源投入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因此,更多就业岗位提升了对技术水平的要求。新生代农民工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既是提高个人就业能力的需要,也是满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第三,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市场化运行程度不够。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兴建了许多培训中心,为新生代农民工提升自己的技能提供了平台。但是,这些培训中心市场化运行程度不够,导致培训并不能很好地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需求相吻合,培训有效度不高。第四,企业教育、培训积极性不高。由企业去按其需要培训新生代农民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技能、素质,针对性强、效果好。但是,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强,导致企业培训的积极性下降。
  二、新生代农民工重视就业问题。首先,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条件相对提高。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条件更高。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对工资待遇的要求相对第一代农民工更高。每年年初发生的民工荒,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对工资待遇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更加注重工作环境的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在寻找工作时,会理性选择工作环境更为人性化的就业岗位。其次,劳资双方的博弈使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环境改善的进程缓慢。对于雇用方来说,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水平、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环境,无疑会提升劳动力成本,其不会轻易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提高工资水平、改善工作环境的要求。因此,政府作为社会公正的维护者,要用公共政策来维护公正的市场用人秩序,保障新生代农民工正当就业权益的实现。
  政治权益保障政策——表达权。作为政治社会的一员,新生代农民工不可能长期游离于社会政治系统之外。新生代农民工权益意识觉醒,利益表达需求日益强烈。原因之一是新生代农民工经济地位的改善。新生代农民工注定会在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获得实惠,在经济上得到改善。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追求高层次的需要。原因之二是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庞大。新生代农民工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一亿,这一庞大的利益群体迟早要受到政治社会的重视,也要在政治舞台上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原因之三是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政治社会的上层建筑改革也要与时俱进,不断自我完善。民主政治是我国未来政治发展的大趋势。渐进的改革思路不可能立刻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所有的政治需求,只能根据新生代农民工政治需求层次与民主化进程,有步骤、有规划地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权益。利益表达权是新生代农民工走上政治舞台最迫切需要保障的权利。新生代农民工首先要能够在政治社会中正常表达自己的诉求与意见,并且其表达能够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解决。(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