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移民稳定与致富之道
2011-12-29李敏昌张穗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11期
【摘要】三峡库区20余年的建设极大地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为实现三峡工程移民的稳定与致富奠定了基础,并形成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移民安置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把移民与区域发展统筹起来、坚持可持续发展方略等,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工程移民的理论和实践。
【关键词】三峡工程移民 区域稳定 致富之道
三峡库区移民自1985年进行试点,1993年正式实施,2009年正式完成,前后历时20多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较好地解决了三峡工程的百万大移民这一世界性难题。2004年9月5日,温家宝在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上说,“三峡工程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三峡工程建设创造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做法,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要全面系统地认真进行总结”①。系统总结三峡工程移民实现稳定与致富的经验,有利于后工程移民时期移民的进一步稳定与致富,也有利于其他工程移民借鉴其有益的经验。
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变输血为造血是最根本的经验
开发性移民方针,是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库移民工作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我国水库移民工作的重大改革。所谓“开发性移民”(Devlopment resettlement)其定义应为:“在移民的搬迁过程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生态与环境,实行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调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移民的生产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搬迁前的水平,这样的水工程建设移民,就叫做开发性移民。”②
在1993年制定的《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以下简称《移民条例》)中,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长江三峡移民的总方针是实施开发性移民,同时,“发展三峡库区经济,应当依靠科学技术,重视教育和智力开发,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鼓励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技术”③,其后,国务院不断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政策,不断探索移民稳定致富的新途径,努力拓展移民稳定致富的空间。
农村移民是库区移民的主体,由于农村移民人数多,安置带区域经济发展落后,安置容量有限,因此受到更多的关注,移民稳定与致富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移民。在库区建设实践中,农村移民安置始终坚持以土为本,以大农业为基础的安置导向,不断改善农业条件,提高土地质量。坚持利用优质资源引导和支持移民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提高移民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
在城镇迁建中,坚持把城镇移民搬迁与推进库区城镇化进程有机结合,结合搬迁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和完善库区城市功能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在工矿企业迁建中,坚持把企业搬迁与结构调整相结合,不搞原样复制和污染物再造,关闭破产落后企业,改造传统产业,发展优势企业,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形成库区经济新的增长点。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三峡工程移民的实际和先期探索的经验,决定三峡移民工作实行“两个调整完善”政策。第一个调整是调整库区的经济结构,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移民外迁。第二个调整是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以特色优势资源为依托,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使传统农业向规模划、集约化、市场化转变。坚持开发性移民政策还体现在把实现移民致富的着力点放在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上。截止1992年的移民试点,本着对人才培训超前进行的原则,为保证移民进入新的生产领域的适应性,让移民先掌握必须的实用技术,中央投资127.5万元,采取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挂钩,请进来教,派出去学等方法,同时在19个县市分别兴建“四结合”基地,即培育优质苗木、高产示范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安置移民四个方面的结合。为加快库区发展,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党中央、国务院还给予库区一系列优惠政策。《移民条例》中出台了10项政策,对三峡库区予以扶持。
坚持全国一盘棋,实施对口支援
开展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是三峡库区建设伊始就确立的一项重要方针。《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省、市、自治区采取多种形式,从教育、科技、人才、管理、信息、资金、物资等多方面,对口支持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在长达20多年的移民安置中,各省市自治区坚持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发挥社会主义大协作的精神,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坚持“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方针,不断推动全国对口支持三峡库区。在对口支持中,除引进大量的资金和人才外,还广泛开展了经济技术合作,改造了一批老企业,培育一批支柱产业,促进了库区经济的发展。
对口支援三峡库区,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协作的精神,对促进库区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十多年的移民工作和库区建设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首先是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全局。为了更好统筹移民安置和库区发展,国务院制定了两个重要规划,一个是1994年7月长江水利委员会牵头组织编制的《三峡库区移民安置规划》,这一规划本着用改革创新精神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移民安置的新路子精神,对移民安置的原则、方式、经费使用与管理作了详细规定;另一个是1996年3月国家计划委员会牵头组织编制的《三峡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这一规划确立了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路径。总体目标是,在规划期内逐步建成全国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长江中上游重要的产业带、独具三峡特色的旅游风景区,初步实现经济繁荣、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使其成为经济发展与移民安置相结合的新型库区。主要任务是,既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立足现有基础,量力而行,又要抓住机遇,打破常规,提高集约化水平,加快经济发展。要以大农业为基础,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人口素质,改善投资环境;结合移民安置和企业拆迁,积极做好技术改造,认真进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合理布局中小城镇,建立以城镇为中心的开放型市场体系,促进区域市场体系的形成。
生态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三峡库区建设中始终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作为重要目标。为了保护库区生态环境,在三峡工程二期建设中,国务院安排了40亿元资金用于库区地质灾害的防治,30亿元用于库区沿江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的建设。另外还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监测、泥沙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了一批水上和陆上的自然保护区,有效地促进了库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坚持前期补偿和后期扶持相结合的方针,是中国水库移民的基本政策。三峡移民后期扶持基金、三峡电站发电后增值税中地方分成部分、国家分配的有关专项资金等,都要服务于大力发展库区经济和解决移民生计问题的目标④。
坚持基础设施先行
长期以来,三峡库区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滞后。为尽快实现库区移民的稳定与致富,三峡库区建设遵循“交通、通信适当超前、优先发展”原则,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三峡库区基础设施建设立足于继续发挥长江航运的骨干作用和公路在集疏运以及沟通区域城乡贸易中的主体作用,力争使三峡库区在21世纪初形成以长江航运为依托,以大中城市交通枢纽,水运、铁路、公路、民航互为补充的,沟通区域内外联系的便捷的综合运输体系。
三峡工程兴建以来的20余年时间里,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信、供电、供水等都大大超过原有规模,达到甚至超过中东部同等城市的发展水平。三峡工程建设,结束了三峡库区没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历史。2003年5月1日万州五桥机场试通航,结束了长江腹地重镇没有飞机场的历史。彻底改变了三峡库区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为库区移民实现稳定与致富创造了重要条件⑤。
三峡移民迁建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世界工程移民史上的奇迹,并形成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移民安置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工程移民的理论和实践。随着第三期移民工作的顺利结束,移民搬迁任务基本完成。移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秩序总体稳定;地方经济获得了持续稳定的发展,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资料显示,1993~2004年,三峡工程重庆库区15个区县GDP平均增长14.2%,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平均增长19.4%。2007年全库区已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04.3亿元,同比增长14.5%;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5.03亿元,同比增长28%。库区农村移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20%;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3%⑥。这就为实现库区移民致富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三峡工程建设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实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动体现。(作者分别为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本文系2008年度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水库移民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三峡工程农村后靠移民稳定与致富问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8KYM15)
注释
①③④⑤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与三峡工程》,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第427、204、432、434、661页。
②陶景良:“试论水工程建设的开发性移民”,《水力发电》,2007年第9期。